《军阀治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军阀治世-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公不如先成立一个书院,专门培养师资,然后把学堂规模慢慢扩大。”刘衡建议道。

“嗯!一会仲平你去落实。”

……

赵岩带着人行到地头,让人挖开一块红薯地。他关心的还是这红薯的产量,只要有足够的红薯,就能在这生产荒废的乱世活人,不至于损耗了太多元气。

挖了一小块地,拿到秤上一秤,又算了一下,一亩产量大概2000多斤,离后世的亩产万斤相差甚远。

又挖了几块地,亩产最高的不过5000斤,不过极少。最低的不过1500斤。

现在离霜降还有一段时间,产量还能提一些,不过顶天也就再长一个多月,产量最多也就高个两三百斤。

平均值大概在3000斤左右。

显然还是品种问题,红薯也是有品种之分的。不过有这个产量也已经不错了,就算是最低的1500斤,也比小麦的产量高出了四五倍,看来那些农家肥没白下。

开春种下了大概十万亩红薯,按照3000斤的平均值来算,也有15万吨红薯收获,这个数值可能有些出入,不过一般不会差到哪去,足够养活五十多万人一年时间了。如此多的红薯产出,赵岩连忙让人扩大地窖,以便储藏这些红薯。

春小麦亩产也就一石超过一些,在200斤到300斤之间,这么低的产量几乎不会出现小麦倒伏的现象。

这样的产量在当代也能算是丰收了,北方的小麦亩产都在一石左右。

唐贤明带着县衙的主簿和十几个衙役已经来统计田亩了,统计之后给赵岩报了个五千两的税银。

赵岩很爽快的把银子交了,唐正泽见赵岩交了银子,对赵岩问道:“大人,这些费用要不要摊到地租里去?”

“不用,地租就按照三麦九薯的比例收吧!”赵岩说道,“另外要卖粮的,以公道价钱收。”

“公道……呃……”唐正泽一时不知道多少才是公道的价钱。

“就是卖了,我们卖出去还能赚一笔的价钱,每石小麦利润控制在一两银子即可,红薯每石收二钱银子。”赵岩说道。

赵岩定下了地租的收取方式,那些屯民听了都欢天喜地。

每户都分到了50亩地,其中一半中了小麦。今年每户产出的小麦都在30石左右,交掉三成,还剩下20石左右。

红薯交掉九成,按照唐正泽给出平均值来算,还有40石。一年下来竟然收了60石粮食。

往年当佃户,一年下来能有个十多石粮食就不错了。把40石红薯卖了,虽然每石只有二钱银子,但也有8两银子啊!那些小麦就留着自己吃好了。

再加上今年乡勇大比时领到的赏银,一年也有十多两的收入。这样的收入对于处于社会上层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能分摊到每个佃户身上,那就天下仅有,主要还是粮食产量增加了许多倍。

若是去年种红薯时没有把底肥施足,今年也不可能收上这么多的粮食。

佃户赚得多,今年肯定能过个肥年。

赵岩更在意还是粮食产量,不过他赚得也多,15万吨红薯,在这个到处受灾的年代,运作得好最少也有50万两入账,不过赵岩并不打算赚这些银子。

赵家堡、安民堡、平寇堡三个区域的屯地的丰收,以及亩产3000斤红薯的消息传到山外的屯地,那些正在播种的流民们顿时焕发出巨大的热情。

外面屯地的流民一户都分到了50亩地,原本让他们一半种小麦,一半中红薯还有些不乐意,因为人们并不懂得红薯是什么。

参观了赵家堡种出的红薯后,他们对种红薯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大部分地租都算到红薯里去了,而且剩下的红薯卖到的银子还很丰厚。

……

赵岩一群人回去后算了半天,留下8万吨红薯就够了,赵岩手下的屯民、工匠、军队加在一起,也只有40万人,40万人吃大半年顶天也有10万吨红薯了,除了红薯还有3000多吨的小麦入库,加上库存的那10万石米麦,也就是将近9400多吨,顶天也就吃掉这些。

“公子打算如何处理这些多出来的红薯?”赵全对赵岩问道。

“我们的粮行什么时候能开?”赵岩想了想问道。

赵全估计道:“年底能铺开吧!老奴已经派人到南方收粮了。”

“我们济民商行既然取叫济民,就要做些事实。粮行遇到粮食价贱时就把价格抬高些大量收购,遇到价高时就低价卖出以平抑粮价。总的来说,耗些心力,做到收支平衡就好。”赵岩交代道,他这种方式采用宋朝王安石改革时所列的一项,这个政策非常不错,只是王安石的改革并未成功。

“那么多红薯顶多就放两年,没有米粮好储存,都拿去施粥吧!活个三四十万人还不是问题。”

农业这一块,做到收支平衡就可以,并不需要去赚这方面的银子,这也是赵岩与这个年代的地主之间的差别。

“公子,恐怕……”赵全欲言又止。

“有什么不对?”赵岩奇怪的问道。赵全搓着手说道:“我们若是这样施为,那可是和天下粮商过不去啊!他们都是低买高卖,我们却是高买低卖,这不是断人财路吗?”

“那些粮商被断了财路,必然会使些手段,到时候生意可就难做了。”赵全为难的说道,赵全对那些粮商最明白不过了,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地主啊!不就因为粮食存在很大的利润,无数商人都在吃这口饭。要是这样一搅合,必然惹来敌视。

见赵岩在沉思,赵全接着说道:“公子,您现在就算是登莱游击,也镇不住他们啊!要是他们大摇大摆的来找麻烦,公子手下这么多精锐兵马自是不用怕他们,可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呀!”

——————

第二更,差不多第三更。。。。呼呼,,,,票票!

第十章:七年冬,荥阳大会

“他们耍手段,至多不过是派些流氓地痞,多派护卫就是了。让雇佣营再招三千人,小县驻十人,中县二十人,上县三十人,那些繁茂的州城驻五十人。商队运货派二十人到两百人不等以为护卫。”赵岩却不信那个邪了,顶天派些兵马护卫就是。

“若是他们贿赂官府、官军呢?他们可不认识公子您啊!”赵全说道。

却把赵岩问得楞了一下,想了想,突然冷然说道:“无妨,粮行就这样做吧!他们不知道我赵岩,明年开春便打出威名让他们知道。”

“公子要动刀兵?”赵全楞道。

“明年中原必有战事。”赵岩说着指着地图说道:“安徽、河南、湖广,若要大规模运粮该如何走?”

按照历史走向,明年正月就是荥阳大会,接着朱由检的祖坟就要被刨了,细节方面赵岩记得并不是太清楚。

赵全看着地图思虑了一会说道,“先陆路运至青州,然后顺官道南下沂水入黄河,沿黄河运粮。”

黄河入海口在淮河不在山东,这运粮的确是有些麻烦。运粮自然是走水路费用低廉,走陆路会有些损耗。

不过到了明末,运输的损耗已经降低了很多。首先是道路、水运的发展,水路运输都已比较方便。

……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七年冬,屯地的屯民收上春小麦后,再以种下了冬小麦,绿油油的麦苗正准备迎接着寒冬的考验。

地里的红薯也收了上来,和预计的产量并没有太大的出入,还偏高了一些,大部分储藏了起来,留下7万吨左右的红薯准备运出。

在平原屯垦的那些流民也已播下了冬小麦,正在精心的进行护理,另外一半地等着明年种红薯。

商行无疑是最忙碌的,这个秋天在江南收了五十多万石粮食,同时在山东东三府、南方收了70万担棉花。

原本只打算拿出60万两发展纺织业,但这几个月玻璃镜的销售喜人,每个月都有80万两左右的银子入账,赵岩手头积压的白银达到300万两,于是在棉花收购上投了200万两进去。

济民商行的强势收购下,南方的棉花被抬到了4两,北方棉价也升到了2两。山东东三府的棉价也有3两多。西三府的棉价涨到二两,那些自给自足的百姓已经打算来年猛种棉花了。

赵岩把纺织市场分为南北两块,北方在莱州沙河进行纺织,南方在松江府开设纺织厂进行纺织。

数量如此之多的棉花若是全要运到莱州沙河,那得花费很多心力。还不如把纺织厂开到南方去。

把纺织厂开到南方,可谓是脱离了赵岩的势力范围,不过可以派兵守卫。各地关津防备松懈,让士兵脱下铠甲前往松江府,在把铠甲兵器运过去便是。

松江府也就是后世的上海,这里是明朝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棉布卖遍天下。地理环境优越,可以顺着长江走,也可从京杭运河走,往南更是有许多水路。

赵岩越看越发现登莱并不适合交通运输,因为内陆河很不方便。走海路倒是比较方便,只是还没有船。

目前已经派了人到福建买船,并不知道能不能买到,毕竟那是郑芝龙的地盘。

有船的话,可以把日本做为棉布的倾销地。

……

七年十二月十五,赵岩正在赵家堡享受难得的清闲,士兵都提早放假回家准备过年,赵岩成日在家和媛儿写字看书,舞文弄墨的陶冶一下情操。

一点小暧昧自然是少不了的,只是赵岩此刻应该还是守孝期间,已经没怎么守了,不过这一关还是把持得住的。

一匹快马疾驰而来。

“报……”远远的就听见一声大喊,媛儿连忙给赵岩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赵岩推开书房赶了出去。

只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侦骑半跪在地禀告道:“禀告大人,三日前流贼大军已下荥阳。”

“这么快?你们没看错?”赵岩纳闷道,荥阳大会不是正月开的吗?怎么变成了十二月?

“荥阳确已被克。贼骑足有数千人,贼过人畜践踏,路阔五六里,不知其众之几何。”

“下去休息吧!”赵岩点了点头,暗道失策,也不知道那个荥阳大会是哪个傻叉杜撰出来的,更傻的是,他竟然也信了。

原本以为时间够用,算得准准的准备正月开拔。

可如今士兵已经放假回家,这要召集起来,再加上一些琐事的准备,恐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