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头拍了拍胸脯,“卢管事你放心,他再认识李大将军,也还是在咱这块地生活,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还能搞的那么僵么,一会我好好劝他一下,再吓他一吓,估计就没事了。”
“好,谢老弟了,回去请你去怡红院好好喝两杯。”
当刘炭头看到王头递过来的十个金币时,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金啊,这可是相当于三十多贯钱啊,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镥。
好一回他才回过神来,从中数出五个金币递给王头,“谢谢王哥,要不是你,这皮子也是白给卢管事抢了。大恩不言谢,这算是请王哥喝酒的。”
王头推开他的手,假作生气地道:“这是什么话,老哥帮你,是看你小子人品好,可不是为了图你的钱。快拿上钱去郡城采买吧,等成亲那日,我可是要去讨喜酒喝的。”
再三推辞后,刘炭头才感激无比的起身高兴离去。
王头站在雪地中,看着刘炭头远去的背影,心中也是高兴。他在卢家虽然地位不高,但人却活泛,这些日子卢家家主和附近其它的世族地主豪强们往来密切,经常聚在一起秘密商议。这些不太正常的情况,再加上如今朝廷的连番动作都是冲着世家豪强去的,这让王头感觉以往在新乐威风了数百年的大家族已经不太稳固了。
而卢家最近的动作更是让他感觉到了几分不好的味道,朝廷兵强马壮,又岂是这些世家们能变的了天的。而他前些日子在城里,一次和人喝酒时,曾经听一个朝廷派来的官员随从醉后说过,朝廷早晚要把这些地方上不遵朝廷号令的世家豪强们铲除,换上他们这些当初在辽东与陈王殿下一起拼杀过的老弟兄们来掌控地方。
王头不认识什么朝廷与辽东军的人,但却知道刘炭头当年就是在辽东三征过的。虽然刘炭头不是陈王的部下,但是听说征过辽的老兵,都十分受那些朝廷派下来的官吏们看重,喜欢。如今各地新弄的保甲制度,这保长、里长,听说已经不由当地的世家豪强地主们担任,而是要由那些征过辽的老兵中选任。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上层的东西王头不懂,可趁着现在卢家快倒之前,对将来有可能发达的刘炭头示好,卖几个人情,将来却是大有好处的。
刘炭头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点小事,却又能扯上这么多东西。他揣着怀里的十枚金币一路上激动无比。平白得了十金,虽了挨了一顿拳脚,可他却已经顾不得这些了。让他去城里卖豹皮,最多也就卖个十来贯吧。这下好了,十金啊,可得给梅娘多扯几块好布,再买几件首饰才行。还得给三婶他们也都买些布匹、首饰才行。还有,村里的几个孩子也得带上些城里吃食。一路想着,刘炭头脚步不停,越走越快,不到半天功夫,就已经到了鲜虞城外,远远地看去,鲜虞城的城墙已经在望。
离的鲜虞城越近,刘炭头才发现,以前他流离时经过几次的那个废墟一般的鲜虞城,居然已经差不多修复了。高高的城墙,崭新的包铁城门,还有那城头上迎风招展的隋字大放及陈字大旗,这一切,让他恍然如梦。
靠近城门不远时,他已经感受到了这座郡城的活力,城门前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流。有赶着车的老汉,骑着驴的媳妇,还有提着猎叉,扛着猎物的猎人,也有衣冠楚楚,头上插花的士族文人。更兼不时还能看到着绿服蓝的朝廷官员,也有骑着马带着一队队兵丁的武官。
不过这么多人往来,刘炭头却惊人的发现,这些人却全都靠着右手边行走。如此一来,出城的和进城的人虽多,却一点也不乱。
看到大家都很自觉的排着队进城,刘炭头也忙走到进城队伍的后面排上。在他的前面是一个五六十岁的白发老汉,身边还牵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童。
老丈看到他回头笑了笑,“后生也是来观看无遮大会的吧?真是佛门向善,一心普度众生啊,五年前老汉我在涿郡城也参加过高僧慧能大师的无遮大会布施。没有想到,一转眼就是五年过去了!”
刘炭头虽然来前也听三婶讲过这无遮大会,却是根本不太清楚,这次来也主要是想来采买物品。对于这什么高僧的无遮大会,但是根本不了解。
“老丈,不知道这次的无遮大会是哪个高僧发起的啊?”
老丈抚了抚长须,“听说这次的无遮大会乃是佛门近年的一大盛事,由天下各大名灵山名寺一起发起。听说这次的无遮大会一共要举行十八场,在中原的十八个城池举行。其中我们高阳郡是第一个举行的,这次听说会有足足万名僧侣齐聚高阳,主持这次无遮大会的是恒山天龙寺住持方丈昙晟大师。”
刘炭头听到居然万名僧侣齐聚高阳,也不由的心中震惊,他原以为这无遮大会不过是如一般寺庙中的庙会一般,哪想到,居然有这么大的场面,一时惊的说不出话来。
虽然万人的数字惊人,但刘炭头却是相信的,因为就在这排队进城的这份功夫,他已经看到了不下百名僧侣进城。这些僧侣入城并不能排队,城门处早有数名和尚在那里等候,来一个迎一个。
第555章 得民之心
刘炭头一边排着队,也一边与老丈人交谈。
聊了半天,他才知道老丈人不是一般庄户人,却是耕读传家的读书世家。前几年河北乱起,老丈的儿子被征入辽东送粮,结果却一去不回。开始家人还以为在辽东遭遇不测,后来才知道居然是跟着陈王留守辽东。
等到第二年开春后,儿子虽是文弱书生,可却入了无帅府做文书,虽无品级只是小吏,却也是让人惊喜。年后,老丈就带着一家人迁移去了辽东,分得田地宅子,再加上儿子得到的封赏,一家人却也是摆脱了河北的混乱。
随着辽东军入河北,老丈的儿子也是调入了北京朝廷的尚书省户部中任一小吏,虽然只是一个从七品小官,可却也是六部京官。等儿子在京安顿好后,他又与一家人跟着搬到北京。不过等到高阳老家重又被朝廷收复之后,乡土观念比较重的老丈还是回了老家。
回家之后,他在乡下开了一间私塾,给乡族孩童启蒙。不过学堂不大,只有他一个先生,可孩子却多。这次他听京城的儿子来信说朝廷正有意把当初辽东的学堂制度在河北颁行。
按照朝廷的学堂制度,每百户左右的保,会设一蒙学,而每千户左右的里则设一小学堂。县则设一县学,郡设郡学。这其中,保与里所设的学堂,保是蒙学,专门启蒙,里中所设小学,则是启蒙之后进学的学堂。这两个堂,是地方必须开设的官学,朝廷承担经费及先生薪水,地方承担屋舍,桌椅及维修,蒙学与里学中进学的孩子不用承担一切费用,且是必须强制进学。
而县学,则不是强制的,只要愿意上,及能承担得起费用的孩子,都能上县学。郡学,则属于高等学堂,必须是优秀的县学学生,才能进入郡学中学生。而郡学学员则每年可以参加尚书省的选才考试,选优异者为朝廷官吏。
听老丈人说,郡学并不是最高等的学堂,听说在郡学之上,在朝廷中央,还设有几所更高级的学院,分别是太学和国子监及讲武堂三大学院。
其中太学主要是儒学人文教育,培养入仕官员和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太学出来的学子不是入仕为官,则是授书育人。
而国子监却又是一所专科类的书院,其主要以培养专科人才为主。国子监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还有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四夷馆,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馆。其学员也主要是各类专科表现优异的人才,和那些官员贵族们的后人为主。
而讲武堂则专门培训精英军官,及中高级将领的进修培训。
三大学院为最高学府,学成之后,人人都有出仕为官资格。而除了这官办的三大学院,朝廷也鼓励私人开办学校,就连最高级的书院,也可以私人开设,只要各种条件能达到朝廷的审核即可。
这次老丈人来郡城,除了参加无遮大会,最主要的一个目的,还是来和郡里的太守和负责主管学堂及教习的高阳郡提学谕大人,商议自己的私塾审核及请求郡里能调派一两个教员先生,帮他一起教导私塾的孩子。
刘炭头从没念过书,倒下的扁担认一字。不过他对这些识字的文人,却是有着如普通百姓般的异常尊敬。入城后,甚至还主动买了一串糖人送给老丈的那个本家侄孙子。
两人入城后约定好一会再一起去参加无遮大会后,老丈人就去了府衙,而他则背着皮子去了出售去了。
等到刘炭头卖了皮子,又买了不少的成亲物品后,一路之上已经能看到到处都是人流。摩肩接踵,不可胜数。等他赶到约定的地方时,却看到老丈已经在那里等他了。除了老丈和他的侄孙子,一旁还有两个带兵横刀的兵士。
老丈笑着道:“刚去见提学谕大人,没想正好太守也在。他与小儿相识,因担心无遮大会太乱,就派了两位亲校一起照应老儿。”
刘黑炭本也是吃过军粮,上过战场的老兵了,因此看到这两个军卒后大感亲切,“两位兄弟好,当年哥哥也打过三次辽东,一看到这横刀,就感觉亲切。”
那本来不言语的两个军卒一听说这黑汉子打过三次辽东,不由的肃然起敬,他们都不过是辽东军在河北整编的步卒,并没有去过辽东战场。可也知道如今朝廷中,不管是朝中还是军中,可都是这批征辽人马掌控着,一时也不敢拿大。
几人汇合之后,有了两个军士开路,倒是省了许多麻烦,很快就赶到了无遮大会的会场,鲜虞城北原先的一处废置的军营校场。刘炭头一眼看去,只见此时入目所见,全是黑乎乎的人头,那密集,比当年他们排的那密集步兵阵还要密集。
北风呼啸,可却没有人觉得寒冷,这么多人挤在一起,不但不冷,早已经挤的汗如雨下。
无遮大会,其实也就是佛教的布施大会。简单一点的,也就是几个和尚,在一边念经,其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