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中,实际比例并不多。
而现在,这新出的摊丁入亩制度,却把这千年来的税赋制度改变了。征税不再以丁为基础,而以田地为基础。田地越多的人,需要交的丁税越多,相应的,百姓如果地少则少交,如果没有地,则不用丁税交。而且在这新锐中,是把所有的杂税捐役,通通纳入了丁锐之中,所以,百姓除了需要承担自己相应田亩的田赋,即粮食税外,其实的税收也全部按田亩数转成了相应的丁税。
而那些地主贵族们,他们不论人多人少,也一律将按照他们的田亩数量来征收田赋以外的丁税,这是一笔庞大的丁税,过去百姓所承担的杂税,基本上全都转嫁到了他们的头上。
如同一记重锤,不但敲击在了世族地主身上,再一次狠狠地打击了他们。这一记重锤,同时也将所有朝廷的文武大臣,贵族等田产多者都打击到了。
这是一记大范围的大杀伤性的新政,也是陈克复考虑许久,酝酿再三之后,才最终挑选在了这个时候公布的。此时地方强大的世族豪强地方势力已经瓦解,明知是打击他们的,他们也无法再反对。
唯一可能反对的就是内部的文武功勋们,不过为了抑止以后再次产生那些强大的世族豪门,陈克复还是祭出了这个杀手锏。摊丁入亩,就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去抑制他们的兼并。也是减轻那些百姓们的负担,避免那些无地的百姓因承担不起赋税最后造他的反。
不过如果得不到内部文武们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施行的。
这一点,陈克复深知。
为了能得到朝廷内部文武们的支持,他考虑许久之后,又颁发了一项新诏令,以换取内部势力的妥协合作。
在元旦的元会大朝会之上,陈克复不等那些大臣们发言反对新税制,率先拿出一道诏书交给了宣旨官。
“大隋皇帝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为表彰朝廷功勋之臣的社稷军功,朝廷特重新制定封爵制度。凡封爵为十二等,一十八级。第一等为王爵,非皇子不得封,明定正一品,封食邑万户口,并授永业田万亩。第二第上为嗣王,为王爵之子降级袭封之爵位,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并授永业田五千亩。第二等下为郡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嗣王之子降级袭封为郡王。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永业田五千亩。所有王爵,非皇族不得封,异姓臣子不得封王!”
大元会之上,殿中监安排的今日议事内容并没有这一项。但是宣旨官的话音一出,仍然是引得无数的大臣心神激荡。封爵,历来是大多数大臣所最终奋斗向往的目标。
第573章 封建边疆
“第三等国公,明定正二品,食邑四千户,授永业田四千亩。”
宣旨官站在御案之下,手中捧着明黄色的皇帝诏书,声音抑扬顿挫,洪亮的宣告着诏书。
正二品的国公,已经是人臣所能得到的封爵的最高一级,正二品的高品,更兼还有四千户的食邑与四千亩的永业田。让殿中一个个穿着紫袍的大臣们都目光发亮,从某些方面来说,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有机会获得这个国公爵位。毕竟此时是开朝之时,爵位的封赏,绝对会比普通的时候来的更大方。
虽然之前朝廷也有加封了一些爵位,但一来数量少,二来也有些混乱,是以,所有人都对这次的封爵更加看重。
宣旨官不急不缓的念着诏书,不少的大臣们则在底下心中思量着。
没有多久,这次的爵位制度已经全部宣布完毕。
十二等十八级爵位,从正一品的王爵,到从六品的县男。足足有着十八个爵位,除了皇族专封的王、嗣王、郡王,还有十五个爵位是臣子可以获封的。
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之下,各自下面还有着郡、县爵位。正二品的公爵后面是从二品上的郡公和从二品下的县公。其次是正三品的侯,下面还有从三品上的郡侯与从三品下的县侯。然后就是正四的伯,下面有从四上的郡伯,与从四品下的县伯。然后是正五的子,下面是从五上的郡子与从五下的县子。最后才是正六的男,与从六上的郡男与从六下的县男。
封邑与永业田也是从正二品的四千,到从二品的三千,正三的两千,从三的一千,正四八百,从四六百。正五四百,从五三百,正六两百,从六一百。
这些食邑与永业田都是十分的丰厚,反正比起隋朝以前的爵位制度是大方了。大年三年时,朝廷只保留了王、侯、伯三级封爵,且不给封邑与永业田,只领一些俸禄,成了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号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可眼下朝廷的新爵位制度,却是给出了丰厚的食邑与永业田。就算按惯例,到时真的实封食邑不会有这么多,可是这世代可以相传的永业田却不会有假。
等宣旨官念完之后,陈克复却没有让他继续念封爵诏书,而是站了起来,“封爵,乃是国之重事。封爵之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为酬谢我朝文武大臣们的奋力拼搏,今日特定此十二等十八级封爵之位。封爵地位尊崇,轻易不与授,封爵为世袭之制,由嫡长子继承,世减一等。”
“为酬谢诸臣之功勋,陛下与本王决定,所有的封邑与永业田全部为食封,一分不减,且为酬谢众臣功勋,此次所有的封爵的食邑与永业田皆增加一倍。”
一道道惊讶声响起,无数人惊讶侧目。众人没有想到,朝廷不但不按惯例只实封食邑的三分之地,或者不给实封只级荣誉,这次不但给真封,而且居然还要翻一倍。那一等王爵可是就有整整两万户的食邑,两万亩的永业田。那可就是说,一个王爵就能得到整整两万户人口的所有税赋。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更不用提还有两万亩的永业田,一时人人激动起来。
就算到时封一个最低的第十二等、十八级的县男爵位,那也有两百户的食邑,可以享受上千人的上缴税赋收入。
“毛喜加封为燕国公,加文散官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实食封八千户,赏永业田八千亩。陛下特旨,加封两千户实食封、两千亩永业田。另自今日起,晋封三公之司徒位,与天子坐而论道。”
毛喜叩拜谢恩,“谢皇帝恩,皇帝万岁!”
“大隋皇帝令,房玄龄加封为宋国公,晋位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加封楚国公,晋位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加封越国公、晋位内史令。三位大臣皆加文散官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并食实封八千户口,赏永业田八千亩!”
得到加封的三人连忙上前,跪倒拜伏,三人此次不但加封为第三等的正二品国公,而且还都升了实职,为三省之首,心中实在是激动不已。
“加封李奔雷为镇国公,加武散官从一品骠骑大将军!实食封八千户,赏永业田八千亩!”
一开始,就立即加封了四位正二品的国公,立即让无数的大臣都不由心动起来。
不过随后他们又微微又些失望,四位国公之后,朝廷后面只加封了十八位郡公,三十六位县公,以及四十八位国侯,七十二个郡侯,一百零八个县侯。
两百八十六个爵位,基本上都是当年跟着陈克复在辽东起兵的武将们,其中虽然有一部份是文臣,但数量很少,都是如毛喜一般的陈家旧臣,剩下的也都是如房玄龄这样后来从中原过来的文臣。
而河北降兵一派,只有三人获得封爵,分别罗艺的镇北侯,薛定国的征北侯、罗成的定北郡侯。其实的降臣降将,都没有获得封爵。
有人高兴有人羡慕也有人妒忌,但他们也不敢对这次封爵有什么意见。朝中最主要的那批人都封了爵,其它人也就无关紧要了。
陈克复坐在皇帝的宝座之上,代天子理政,小皇帝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已经彻底的被陈克复软禁在和安宫,再也接触不到宫外的人,甚至就连上朝做样子,也不需要他了。
缓缓地扫过众臣,陈克复朗声道:“这次的封爵名单,只是第一批。相信为朝廷立下功勋的也不这些人,肯定还有更多的人立下功勋,朝廷从不吝惜封赏,只要有社稷军功,朝廷就会给予封赏。”
听到这话,不少没有得到封赏的大臣们也是心安了不少。
“此次朝廷的封爵异常丰厚,但是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朝廷自共和元年往后,所有爵位封地都不许封在大业七年以前的朝廷疆土之上。今天所封的两百多个爵位,你们所有的封地,都在大业七年以后打下的疆土之上,其中燕州、辽州、海州三地不包括在其中。现在可以封赏的地方包括辽州北面的韦州,海州东面的罗州岛,江南东面刚更改为流州的流求岛三个地方。你们所有的食邑封户同样如此,朝廷给了你们丰厚的食邑,但是能不能达到朝廷给予的数目,则须由你们亲自去招揽流民自愿到封地去。”
“等到将来,朝廷打下的疆土越大,那么诸位大臣们可供选择的封地也就越多,实食封的食邑也会越来越多。”
听到这最后的一个条件,本来满脸高兴的不少获封爵位的大臣们,突然傻眼了。他们的食邑,他们的永业田,居然不在大隋朝,而在那些偏僻的蛮夷之地。那所谓的韦州那是以前的室韦草原,地方比两个河南河北加起来还大,可人口却只有移民过去的二三十万人口。
至于那个什么罗州,那更是悬于东海之上,靠近百济国的一个大岛,虽然面积巨大,但是那以前还全是野人,虽然如今朝廷水师占据了那里,也抓走了那些野人,可那样的地方,谁愿意去。
而那个本来是水师元帅张仲坚大人国家的流求岛国,虽然如今成了朝廷的一个州,改成了流州。可距离北京足有上万里之遥,而且还同样是悬于海上,这样的封地,给的地盘再大,又有什么可高兴的。更何况,这样的恶劣的封地,他们还要自己负责找封地百姓,他们却能拐骗那成千上万户的百姓前往那些蛮夷海上之地?一想到这,本来脸上的笑容都没有了。
但是封邑已经下来了,他们也无法再要求朝廷更改。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