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够多的糖果。次日早晨,蓝斯自睡梦中醒来时显得非常高兴。他告诉我:「我把整袋糖果都吃光了。」
当我向他展示依旧保存着许多糖果的袋子时,他认为我一定是偷偷出门又买了些一糖果回来,因为他确知自己已将糖果吃个精光,而他确实已经吃光了糖果——在他的梦中。
另有一回,由于巴特取笑蓝斯,蓝斯遂要求我惩罚巴特,我拒绝了他的要求。次日早晨,蓝斯说道:「我很高兴你将巴特狠狠揍了一顿——但你实在不必用那麽大的棒球棍揍他。」他认为我已严厉处罚了巴特。他将内心朗待我严惩巴特的内疚感,转成了对我处罚过钤严厉的批判。显而易见的,他的内心已出现某些转折。
有些接受催眠的对象,会倾向运用理性分析一切而无法轻易进入催眠状态。然而,他们却很可能在某天夜裡(当他们想到其他事时)梦见自己处在催眠状态中。在梦中的催眠状态裡,他们会进行特定的事。第二天,他们会前来告诉你:「我梦见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心理治疗的主要功能不外乎推动潜意识,尽情利用它所储存的各式智慧。
※   ※  ※  ※  
人生经验的种类不可胜数,而作梦绝对是其中之一。在这故事中,艾瑞克森同时指出即使催眠下管用:心理治疗的过程依旧可能对当事人深具助益。个桉可能会选择回家在梦中完成任务。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习惯以理性分析一切的个桉,即很可能会在回家之后梦见自己处在催眠状态中。
故事3:学习在水中游泳
自经验中学习的教育价值远胜过理性方面的学习。当你趴在钢琴座椅上时,同样可以学会游泳的一切基本动作,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节奏、呼吸、头部、臂部、脚部动作,以及其他各项协调动作。然而,当你实地下水之后,却往往只能狼狈地进行狗爬式。你必须在水中才能真正学会游泳。一旦你在水中学会游泳后。才算是真正获得了此门学问。
根据实际经验进行学习,可说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只下过,在求学过程中,我们全都学会了以理性进行意识层面的各项学习。在水中,你的一切举动总在潜意识的掌控之下。你学会在水中自然而然地以特定节奏转头、以手划水、以脚踢水。举例来说,不会游泳的人士,绝对无法得知(也无法问或描述)在自由式左右翻转身体的过程中,双脚在水中的感觉、水冲上手臂的感觉,以及吸水入口的感觉。
当你确实背部贴着水面游泳时,你才有机会体会箇中意境。当你逆向游冰时,你会对背部飞溅的水花付出多少注意力呢!如果你曾拥有裸泳的经验,将发现游泳衣是多可怕的累赘。当你赤身裸体时,水流将何等轻巧地越过皮肤表面。游冰衣绝对是项障碍。
我并不在乎各位能在这房间中学到多少催眠,因为你们全都心知肚明自己未来将时常在催眠状态中(在那不属于任何时空、非睡非醒的状态裡),大量学习催眠。我个人习惯在清晨醒来之际,一睁眼即双脚下地。我妻子却总是喜欢花上二十分钟时间逐渐恢复意识状态。我的血液一向立即冲向脑门,她的血液则多半缓缓流向脑部。我们全都拥有个人独特的模式。你必须进入催眠状态多少次(也许十二次之多),才会失去审视个人经验的兴致呢?
各位是否拥有在大盐湖中游泳的经验呢?其间湖水看起来像水,触摸起来也像水。我却老早就知道无法在此湖中游泳。我颇怀疑如果自己姑且一试,后果将如何?我完全了解大盐湖中的水是过度饱和的盐水。伹我必须拥有亲身一试的经验,才可能确知冒险一试的后果。绝大多数接受催眠的对象渴望了解所经验的事,我则认为下妨将经验与理性分析加以隔离,姑且让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
 ※   ※  ※  ※  
艾瑞克森藉由触觉体验强调身体的知觉反应,当他提及不同的感觉、韵律、动作时,听众将不由自主地忆起类似经验。与其说:「你们当中会游泳的人士必定能够回想到双脚在水中的感受????」艾瑞克森却选择以否定式的陈述表达重点。「你们当中不会游泳的人士无法描述????」稍后,他甚且利用询问的方式传达他的建议:「当你逆向游泳时,会对背部下方飞溅的水花付出多少注意力呢?」他藉此暗示听众值得将注意力专注在感知经验方面。
当艾瑞克森转而说道:「我并不在乎各位能在这房间中对催眠学到多少????」时,他提供了一项长远的后催眠暗示——指出有关催眠的学习势必在这房间外继续进行。他藉着间接暗示进一步说明,「此番学习」将在有如清醒过程般的各种特殊情境中进行。他同时建议每位听众应根据个人「独特的模式」进行「学习」。他解释进行经验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让自己单纯地有体验,而非一再检视个人的经验。他并且又不知不觉地说出另一项后催眠暗示——此事将会在历经十二次催眠状态后发生。稍后的论述中,他再次强调当经验发生时不去试图了解个中内涵的重要性。当然,这原则应适用于所有不同的经验,并非仅限于催眠体验而已。如果当事人想要进一步了解经验内涵,最好将检视、审核以及进行分析的程序加以延后,直到与当时经验有段距离时再有所行动。
这故事若用在性冶感治疗过程中可能深具疗效。举例来说,它可以当成感觉专注练习的引言。对于那些与自身感觉相当疏离的人士来说,练习将心神专注在触觉体验方面必将大有帮助。
 

第八章  主导你的生命



 
病、残障与死亡的调适过程。协助家人们充分处理哀伤情绪常是些无聊之举。我认为人们应谨记在心。当你出生之时即使开始走向死亡之日,只是有些人走得比另些人有效率.从不浪费时间等待死亡,但另些人却得在世上耗上妤长一段时间才走向死亡终点。
我的父亲在八十岁时首次经历严重的心脏病突发,当他被送往医院时,整个人已陷入昏迷状态。我的姊姊赶去医院看他。主治医师向我的姊姊表示:「没多大希望了。你的父亲年事已高。他一生操劳又拥有非常严重的心脏问题。」
姊姊事后描述:「我对那位医睡乏以鼻,我告诉他:「你根本不认识我老爸。」」
当父亲逐渐恢复意识时,主治医师正巧在场。父亲问道:「发生了什麽事?」
医师告诉他:「艾瑞克森先生,别担心,你历经一次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发作,但只需两三个月休养,你就能完全康复了。」
父亲勃然大怒地说道:「两三个月时间,真是笑话!你是说我得浪费一整个星期的时间待在这裡?」一星期后,他果真康复出院。
八十五岁时,他的心脏病再度发作。仍是先前那位主治医师负责他的病况。父亲在清醒
后照例问道:「发生了什麽事?」医师回答:「同样的状况。」
父亲咕哝的说:「又得浪费一星期了。」
他事后还曾历经一次腹腔大手术,足足割去了九呎长的肠子。自麻醉中逐渐恢复意识之际.他问身旁的护士:「这回又发生了什麽事?」
护士遂向他报告病况,当他听完时忍不住哀歎:「这回可不只一星朗了,恐怕得浪费十天时间待在这裡。」
第三次心脏病发作时,他已年届八十九岁。恢复意识后,他问医师:「老样子,是吗?」
医师回答:「没错!」
父亲表示:「快要养成不时浪费一星期的坏习惯了。」
九十三岁时,他第四度心脏病突发。这回他对医师说道:「老实说,医生,我本以为第四次脏病发作便会要了我的老命。现在,我开始对第五次发作失去信心了。」
九十七岁半时。父亲与两位姊姊计画到一处农庄共度週末。父亲当年的老朋友以及他们的一些孩子均已与世长辞。他们详加计画拜访对象、住宿的旅馆以及用餐的餐厅后,即准备上车出发。当他们走到车旁时,父亲突然说道:「啊,我忘了帽子了。」
他遂跑进屋内拿帽子。我的两位姊姊等待了一段够久的时间后,漠然地望着彼此说道:「事情就是这样了。」
她们走进屋内,发现老爸已经因脑溢血死在地上。
我的母亲在九十三岁时跌伤了她的臀骨。她表示:「我都这把年纪了竟还会发生这种荒谬的事,我一定得设法痊癒。」她果真做到了。
一年后,她跌伤了另一边的臀骨。她表示:「自头一次的臀骨损伤中复元已耗尽了我大半精力,我想这回大概是撑不过去了。不过,我可不想让任何人说我不曾努力尝试。」
我心中十分明白,其他的家人见我面无表情的态度也多少有些心理准备,她大概即将就此与我们告别。未料,她却死于充血性肺炎—— 一种高龄妇女常患的疾病。
我的母亲生前最喜欢引用的文句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多少一定会下雨,某些日子势必黑暗又荒凉。」取自朗费罗的诗作《雨天》。
我的父亲与母亲两人一向充分享受他们的生命。我秉承庭训,试图影响个桉:「请享受生命彻底些旱受生命。」你愈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添加幽默,就愈能享有幸福的生活。
我实在不晓得那位学生从何得知我即将与世长辞的消息,我可要避开此事。
※   ※  ※  ※  
艾瑞克森衷心希望,死亡不至于被视为是引发焦虑不安的生命必然结局。他强调生命的目的在于尽情生活。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即使年届九十七高龄依旧勤于种树,如此的人生定位往往只着眼于未来。他的父亲生性活跃,连死亡都是发生在准备进行某些事的过程中!他正想要回到屋内取帽子并出发前去拜访他人。艾瑞克森老父发生事故前所说的那句话:「嘎,我忘了带帽子了。」应来自于潜意识的认知——在他的大脑内发生了事情。
艾瑞克森经常在说完这故事后顺口表示,他父亲在第四次心脏病发作后失去信心的直觉是对的。他的父亲随后果真在九十七岁半时死于脑溢血。艾瑞克森也常会连带分享他父亲对疾病所持的态度——老人家将疾病看成生命粗食的一部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