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问他:「你是怎麽擦伤的?」我看见一道沿着髮线伸展的疤痕。
他回答:「我的头盖骨裂了。」随即对我详述事情原委。
 ※   ※  ※  ※  
这个故事(一如有关艾瑞克森父亲心脏病发作的故事)足以显示在克服严重身体创伤方面,精神力量远胜过生理机能的复原力。事情发生时,皮尔森曾说过:「我得自行处理。」如此观念应适用于每一个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得在极度危难中「自行处理」——在那恐怖的必要情景中,找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从不知晓的内在潜力。
皮尔森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此项事实:我们一向拥有比我们自知更多的内在智慧。皮尔森甚至能证明在他麻醉状况下周遭人士所说的一言一语。有趣的是,他非但具有此番能力,而且能预做准备——先行要求麻醉师「请记录下当我身处麻醉状况时,周遭人士所说的每一句话。」当皮尔森指派他人如此任务时,他显然正在自行掌控所处情境。即使在接受麻醉的特殊状态下(一般人可能立即变得被动又无助),他依旧镇定如常般地指挥大局。
这个故事同时指出,我们平日所承担的角色往往是颠倒的。医师与麻醉师原本只是提供服务的人,病人本身才是执掌大局者。只可惜,绝大多数的病人在患病之际经常退化成无助的孩童心态,将医师视为全知全能又深具权威的父母形象。医师真正的功能其实只是运用本身内专业知识,依照病人的实际需要与渴望进行治疗而已。
故事6:跳脱瘫痪痛苦
一位建筑工人自四十层楼的高处摔了下来,造成全身永久性瘫痪,只剩下手臂可以运用自如。他一辈子就只能如此了,他想要知道该如何应付此一痛苦的处境,然而我却告诉他:「你所能做的实在不多,顶多可以试着在疼痛神经上发展出厚实的硬茧组织。如此一来,你就不至于感到如此痛苦了。
此外,生命自此将会变得非常无趣,因而不妨商请朋友替你带来一些卡通画册与漫画书,再请求护士提供你剪刀与浆煳。你可以开始着手製作卡通剪贴簿,再附上一些笑话与有趣的词句。製作剪贴簿的过程将令你深感愉快。每当有朋友到医院来看你时,不妨送他一本你所製作的剪贴簿。」
自此他开始动手製作了许多的剪贴簿。
  ※   ※  ※  ※  
首先,艾瑞克森将个桉对于疼痛的关注转移至硬茧组织方面——这位建筑工人习以为常的事物。接着,他引导个桉从事一些投入生活的事。他引用老生常谈告诉个桉,生命自此将会变得非常无趣,并转而督促个桉从事社交活动——先请朋友替他带来卡通画册与漫画书,再将所製作的剪贴簿回赠朋友。这位建筑工人依言投入了製作剪贴簿的工程,却浑然不知此举将令他继续保持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他随后变成了一位自给自足的人,而且能够「跳脱」个人的痛苦,积极投入生活。
 


第九章 留住纯真的眼睛

 
  每当我们念及以新的眼光看待周遭世事时,不免联想到一些众所周知的冥想技巧。在《祕密之书》中,比罕格文.瑞杰尼斯曾描写一项佛经中的技巧:「以全新眼光看待美丽的人或平凡的事物。」他指出众人一向习惯对熟悉的事物、朋友或家人视而不见:「人们总说天底下无新鲜事。事实上却正相反,天底下从来没有老旧的人事。惟有当我们的双眼变得老旧,对周遭事物习以为常时,天底下才会毫无新鲜事可言。对孩童来说,生活中每件事情均神奇无比——这正是每件事都会令他们感到兴奋无比的原因????」他在结束此一章节内容时做了以下表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遭世事,好似生平头一回才接触它们一般????这将会提供你全新的视野。你的双眼将会变得无比纯真,无比纯真的眼睛才能真正看见事情,无比纯真的眼睛也才能引你进入内在的世界。」
在先前艾瑞克森的一些教育故事中,我们已多少体验过「以全新眼光看待周遭事物」的策略。「训练美国射击队战胜苏俄对手」一文中,艾瑞克森指示那些射手应将每回射击均看成第一次射击。「走在光滑如镜的冰上」一文中,艾瑞克森引导当事人将先前的联想置之一旁——当他的双眼紧闭时,便不至于意识到自己正走在光滑如镜的冰上,如此一来,就不会全身紧绷地行走——活像是随时准备跌跤一般。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后,这位仁兄遂能以「纯真态度」举步,合宜地回应全身运动肌肉知觉以及充分信任自己的平衡感。事实上,在诸如此类的教育故事当中,艾瑞克森总下断强调着眼于「此时此刻」的价值。当读者在街上行走时,即很可能容易联想到本书内的某一个故事。而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就以全新的眼光观察正在进行的事。
第九章与第十章皆强调以「开放」的新观点进行观察,两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下一章着重在阐述如何利用「学习」来的清晰洞见去整合经验及解析资料。
故事1:如孩童般思考
我们如何能够再次学着如孩童般进行思考以及获取创意呢?
不妨仔细观察小孩子的言行举止。我最小的女儿以三年的时间读完大学,并利用第四年的大学时光获取硕士学位,最后更在两年零九个月的短时间中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当她年幼时曾很喜欢画图,她会一边画图着一边说道:「画这图实在不简单,我希望能赶紧完成它。如此一来,我才知道自己到底在画什麽。」
不妨观察小孩子的画图过程,「这是座穀仓吗?不,它是条母牛。不,它是棵树。」图桉竞可以是他们所认定的任何东西.
绝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有良好的直觉幻想力,有些孩子甚至拥有想像中的玩伴。他们可以将饮茶游戏突然间变成果园中的追逐嬉戏,随后又将这个在果园中的饮茶游戏变成了寻找复活蛋的狩猎活动。孩于纯真无知,因而拥有无限宽广的空间将事物变幻自如。
置身催眠状态中,你也将拥有数十亿未经启用过的脑细胞听候差遣。此外,小孩子也非常诚实:「我不喜欢你。」而身为成人的你却无论如何都会说:「很高兴见到你。」
日常生活中,你一向谨慎奉行社交性的例行公事,却不曾体会自己其实早已局限了个人的行为。置身催眠状态中,你却充分享有原始的自由。
故事2:来自天堂的信
我们曾有一隻拘——一隻公的短腿猎犬,名叫罗杰。当牠死去时,我的妻子非常伤心。次日,她便收到了罗杰狗魂自彼处—— 一座上好骨头园中写来的信。
「罗杰狗魂」算是相当多产的来信者,牠会巨细靡遗地转述由其他拘魂处听来的小道消息——有关孩子小时候的行为举止。孩子为他们的母亲写了很多这类的信,而孙儿们藉着阅读这些信,获得了不少有关他们父母的内幕消息。
小孩子一向喜欢玩弄文字游戏与思考游戏。基于他们直觉式的幻想能力,他们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不知名的猫猫拘拘,只是身为成人的我们看不见牠们而已。
当我由密西根开车前往威斯康卒探视父母时,常可以预见会发生什麽事。我习惯以某种方法询问家人想吃多少煎饼:「你要吃多大一堆?」
我们会行经农场上的乾草堆:「这好大一堆可真够吃的了。」一堆煎饼,一堆乾草。我们随即学会以相同方式玩许多其他的游戏。
置身催眠状态中时。我认为你最好尽情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它可能相当符合童年的情境。
故事3:你为何携带那根枴杖?
某回,当我面对一大群医界人士进行演讲完毕之后,一位医师走过来对我说:「我非常喜欢你的演讲内容,也对你在黑板上所画的图解说明与具体示范深感兴趣,但有件事我却非常纳闷,你为何不用黑板凹槽中所放置的指示棒呢?你为何要用枴杖来充当指示棒?」
我回答「我之所以会携带枴杖,那是因为我不良于行的缘故。它刚好可以顺便充当指示棒。」
他难以置信地说「你并没有跛脚啊!」
他同时发现听众群中有许多人也同样不曾注意到我的跛脚情形,他们以为我在装模作样,刻意带个枴杖来充当指示棒。
我曾造访过许多人家,年幼的孩子总是劈头就问:「你的腿怎麽了?」他们一眼即发现了问题所在。孩子的心智相当开放,大人却倾向划地自限。每位魔术师都会对你耳提面命:「别让孩子太靠近,否则他们便会揭穿你的把戏。」成人却有着较封闭的心灵视野。他们自以为已将周遭一切事物尽收眼底。事实上,他们却从不曾认真观察,只是就习以为常的观点看待事情而已。

故事4:魔术表演
我曾邀请一位魔术师至家中表演魔术,他要求我的孩子尽可能坐得愈远愈好,却并不介意我留在近处观察把戏。他向我尽不放置在另一房间中厚纸箱内的兔子,并要我仔细留意他的一举一动。这一点也不困难,我只需盯住他的一双手就可以了。当他离开那房间时,我确定他并末带走兔子,而在稍后的表演中,他竟从一顶帽子中拿出了兔子。我曾仔细留意他的双手,确实不曾打开纸箱拿出兔子,表演进行半小时后,那隻兔子却突然出现在他的帽子裡。稍后我才恍然大悟地发现,他曾经一度分散我的注意力,乘机由纸箱中取出兔子塞入魔术师长袍的口袋之中。我从未注意到兔子在长袍中蠕动的情形。他随即向我展示帽于,裡面竟然出现了那隻兔子。
我的一个孩子坐在屋内远远的角落中,见状立即指出:「你是从长袍中拿出来的。」
 


第十章  用心观察:留意特异陆

本章中,艾瑞克森不仅指出仔细观察与留意特异处的重要性;也同时列举了个人主动设定情境,藉以观察并从中获取资讯的各项例证。换句话说,如果个桉本身没有显示出足以提供资讯的行为(一如「适合的精神科医师」故事中的个桉),艾瑞克森便会设定情境诱发此类行为。一般说来,我们会将这些刻意设定的情境称之为「测试」。艾瑞克森曾以十分具体的方式,测试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