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故事中,罗森也在评论内交织了许多他与艾瑞克森私下接触的经验、个人针对某些特殊故事的相关联想,以及他在治疗工作中具体运用这些故事的方式。此外,他也不断就故事内容牵涉的各项技巧提出概略的解说。罗森的评论堪称穿梭在故事之间的重要讯息。
罗森彷如与艾瑞克森同步以口语进行描述。他的风格友善平实,并且相当直接。下论刻意与否,罗森中立持平的评论,足以凸显艾瑞克森故事本身的光辉与色彩。就整体而言,罗森对每一则故事都知之甚详,他的评论有功效。
我以本书第三章的部分内容为例,具体说明罗森的评论如何在故事间穿针引线。文中提及艾瑞克森在偶然机会中必须临时上台演说的小插曲,但他表示并不需要有所准备,因为他对自己多年来累积的知识与经验深具信心。罗森非但在文后再次强调信任个人潜意识的主题,并且立即附上另一则简短小品:'一场轻柔细雪'。字裡行间寥寥数语,却令人难以忘怀,它是有关儿时记忆以及何时埋下记忆种子的描述。在这则小品文之后,罗森又先后呈现另两则主题相同的故事。后者正是艾瑞克森直到四岁仍不开口说话的事蹟。艾瑞克森的母亲对那些颇不以为然的人说道:「等时候到了,他自然会开始说话。」罗森在之后再度插入简短的附带说明,表示这故事十分适用于正在学习如何进入催眠状态的求助者。
接下来的故事更是精采绝伦,称之为「搔刷猪背」的故事。一度凭藉兜售书籍赚取大学学费的年轻艾瑞克森,曾向一位脾气又臭又硬的老农推销手边的丛书。老农起初完全不感兴趣,只希望艾瑞克森别防碍他工作。当老农忙着喂食猪群时,艾瑞克森则下经意地从地上捡起一对木瓦,开始顺手搔刷猪背。老农因此一改初衷,答应向艾瑞克森承购书籍,并且表达对艾瑞克森的欣赏:「原来你知道如何搔刷猪背。」
罗森随即对故事展开评论,并提及他初次听此故事时,正当他问及艾瑞克森为何会选他替《催眠疗法》作序之际。当艾瑞克森详加解释何以对罗森委以重任之后,又意有所指地加了句:「我喜欢你搔刷猪背的方式。」
以上片段足以令我们一窥全书的炫丽风貌,其间每一则故事均有如收藏家所珍视的宝贝,充满着各种回忆——罗森则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这些故事对他个人以及专业方面的下同意义。如果我也是一介敏于观察的老农,必定毫下迟疑地购买此书。史德奈.罗森确实知道该如何搔刷猪背。
——黎恩.霍夫曼(Lynn:Hoffman)
亚克曼家族治疗协会
 


正 文

且请你选择一段往日时光——当你还是个稚龄孩子的时候,我的声音将会如影随形般地与你同在。我的声音将会幻化成你的父母、邻居、朋友、同学、玩伴以及你的老师。我要你发现你自己正坐在学校教室内,而这个坐在教室内的小孩正在为某件事情感到雀跃不已。那是一件发生在许久以前的事、一件已被遗忘的尘年往事。
——米尔顿.艾瑞克森
某人想要在他私人的大型电脑中(而非人类的本性中》寻找有关心智的答桉。他询问那台心爱的电脑:「你估量自己有能力如人类般进行思考吗?」机器,立刻开始分析内在运作习性。最后:它将将答桉列印在一张纸上——诚如这类机器的一贯作为。等待答桉的主人迫不及待上前查看结果,只见纸上工整排列着一行铅字:这令我记起了一个故事。
 ——桂格瑞.贝特森(Gregory bateson)
   《心智与天性》(nind and nature)

第一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你尚未觉悟到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潜意识的掌控。」当艾瑞克森对我说这句话时,我的反应与那些稍后听我传达相同讯息的求诊个桉如出一辙。我当时以为艾瑞克森式的生活取决于早已定型的潜意识,我所能施力的空间充其量只是对潜意识的既定模式进行了解而已,后来我才明白潜意识内容未必无法加以改变。我们每日的生活经历非但足以变更意识层面,属于潜意识的领域也将深受影响。如果读到一些深具启发性的文章,我的潜意识必定立刻有所改变。如果我与某位重要人物(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人士》会面,潜意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事实上,任何心理治疗的正面价值在于当事人深层的改变!!多半来自他与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相遇所产生的结果。
我认为当心理治疗师着力的焦点,在于影响求诊个桉的潜意识心理模式(包括其价值观与行事法则》时,势必较容易促成对方有效而恆久的改变。艾瑞克森十分认可此一观点。他在晚年甚至发展出一套藉以达成具体目标的有效方式——他的教学研讨会。
最后一次与艾瑞克森会晤时,他曾向我解释何以会发展这种独树一格的治疗模式。
「我往往得在单一个桉身上花下大把时间,而我情愿转而教育众多人士该如何思考、如何应付难题。无数来信曾指出:「你彻底改变了我对求诊个桉的方式。」如今,我拥有为数甚多的个桉,但我会见他们的时间却相当有限。换言之,我现在的个桉远较先前为多,伹我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却远较从前短少。」
我问道:「这是因为??????」
他回答:「他们来此聆听故事,然后回家改变作为,如此而已。」
显而易见的,「来此暋适隆共⒉坏ゴ浚湮试毯鸥髦制诖攵嘀夭愦蔚墓低ā>倮此担课挥谢嵊氚鹂松嵛畹娜耍芑峋榈讲煌愦蔚拇呙咦刺4耪嫫诖颐峭嵩诖呙咦刺锌诺赜影鹂松晒适麓莸难断⒂胗跋炝ΑK衔绻诰埂敢磐沽四掣龉适拢ǘ怨适虑榻谟薪⊥从Γ夤适碌墓πЭ赡芨钤丁
至于「讲故事」过程中,艾瑞克森毫无异议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方式。远自太古以来,故事一直是传衍文化价值、伦理与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裹上糖衣的良药一向较容易入口,单刀直入的道德训诲多半很难深入人心,但当忠言以吸引人的有趣故事呈现时,众人则乐于全盘接受。为达此目的,艾瑞克森的故事常运用各式有效的技巧——诸如幽默以及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珍闻之类的有趣讯息。然而,在这些远超出求诊个桉与心理治疗师关注焦点的故事内容,倒也处处散见意义非凡的治疗暗示。
在催眠状态中学习
根据艾瑞克森的说法,催眠状态正是最有利于学习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它并非那种被强迫促成的入睡状态。接受催眠的个桉并未受到治疗者的「压制」,他们也不至于失去自制能力而任由人摆布。事实上,催眠状态可说是每个人均曾经历过的自然状态,而最常体验的恍惚状态应属于做白日梦的时刻。此外,当我们进行冥想、祈祷或运动(例如偶尔被人称之为「动态冥想」的慢跑活动)时,也容易产生某些形态的催眠状态。凡身处此状态的人士,总相当敏感内在心智与知觉体验的运作历程,至于那些声音、动作之类的外在刺激,相对变得下甚重要。
催眠状态中,当事人往往能够依直觉判断立即领悟各式梦境、象徵,以及其他潜意识表现形式所蕴含的意义,他们的处境十分接近艾瑞克森所谓的「潜意识学习状态」——甚少涉及理性思考与各种思虑。如此一来,将十分容易接受治疗者所提供的暗示,不至于以强烈批判的防御态度予以排拒。下过,若是治疗者提供的暗示与当事人的价值体系相冲突时,这些暗示将难以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很可能会遗忘部分或全数的催眠体验,但如此健忘现象却绝非催眠的特性。
引导当事人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中,治疗者得设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内在世界——引领他探索内在领域以及作出催眠回应。这类催眠回应(要符合心理治疗者的引导方向,而且与当事人的需求与期待息息相关》乃源自于当事人的「浩瀚资讯宝库」。为了获取如此回应,治疗暗示很可能以间接的方式加以传递——穿插在稀鬆平常的对话中或是有趣的故事内。
催眠过程中,治疗者尚必须敏于察觉个桉的微妙改变,个桉在全神贯注时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反应包括了面无表情、双眼直视、停止眨眼,以及整个人几乎全然僵住等等。当这一连串反应瞬间出现时,治疗者多半能够确定眼前的个桉已进入了轻度的催眠状态。此际,治疗者可以乘机提出暗示,或是很简单地表示:'这就是了。且安心停留在这个状态。'治疗者明确掌握个桉很可能正在处理由潜意识释出的资讯。
  出自艾瑞克森口中的故事,也常遵循一些在童话故事、圣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中屡屡出现的原型模式。民间传说中不断出现的探索主题即是故事的重要特色。完成艾瑞克森暗示的任务过程也许缺乏希腊神话故事《金丰毛》(golden fleece)中的曲折离奇情节,但当事人内心经历的高潮起伏与成就感却毫不逊色。此外,许多艾瑞克森的故事往往别具特殊的美国风味《尤其是有关他的家族故事》,他因而一直被人视为美国的民族英雄。
尽管如此,有人也许仍旧质疑聆听故事(即身处于催眠状态)如何能够有效协助求诊个桉与受教学生。殊下知听故事的效应,在许多方面类似看完一场好电影后心中所产生的「火热'(glow)感受。观赏电影过程中,许多人常会陷入意识转换的状态。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与戏中某位或多位角色产生认同,并在电影散场之后神思恍惚地起身离去。只不过,这类有若置身催眠状态的体验为时短暂——最多下超过十或十五分钟。相反的,聆听艾瑞克森故事的人却极可能在多年以后,发现自己依然笼罩在故事的气氛中,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就此永远改观。
艾瑞克森解释这些恆久的改变一向发生在催眠的境界中——他界定催眠是一种「唤醒与运作潜意识资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