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刷盘子还是读书-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如资助蒋介石,要蒋介石消灭共产党。3月28日,日美英三国代表在北京开会,敦促蒋介石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对关系者进行处分赔偿。
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不能不考虑列强的软硬两方面的压力。硬的压力,当时中国领水域有列强170余艘军舰,陆战队正逐次上陆。虽然列强没有达成共同派兵协议,但这样的军事压力是蒋介石发起反共政变的重要原因。软的方面以币原外相为代表,如何给蒋介石做工作,如何给钱,如何提携等等,为了维护蒋公和民主国家的光辉形象省去若干字,一系列的转化工作后,反共政变终于开花结果。列强在不污手的情况下,实现了“煮豆燃豆萁”。
以上是此书有关南京事件及412政变的相关描述。在这之前及之后还有许多相似事件描述,由于篇幅的原因,以及为了维护民主国家和蒋公形象,也就不介绍了,往事不堪回首。蒋介石是靠列强扶植的,自然继承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和债务。他的轻工业资本完全靠列强维持,对外非常软弱。918时不敢抵抗,77时不敢宣战,因为英美日同盟还有效。
英美日同盟的商会通过资本运作,各种借贷款,如铁路贷款,电话电报贷款,武器贷款等,中国则用各类资源、各种税收做抵押。中国的资源大量流向国外,但却统统算成了GDP。中国的民族资本虽然与列强有矛盾,但也依赖列强的设备和技术,轻工业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挣来的钱没有用来改善和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奢侈消费,当然也都算成了GDP。GDP在高速增长,人民极端贫困,民族在流血。没有重化学工业支撑的所谓经济发展是对民族的犯罪。
1949年,中国12岁以上的人口90%是文盲。而1955年的日本,新就职的学历构成为,中学毕业60%,高中毕业31%,大学毕业9%,人力资本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
自然条件方面,中国的面积约为日本的26倍。东南部的面积不足40%,却生存了95%的人口,人口密度与日本相当。沙漠、高原、荒芜、干燥、寒冷等环境恶劣的西北部,总面积超过60%,但只有5%的人口。日本是土地狭小的国家,但日本农民的人均耕地却是中国农民的2。4倍,且日本的气候土壤条件比中国好得多。中国农业实际没有多少发展潜力。中国的矿物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率低,且品位低,埋藏分散。探查技术、采掘设备、运输手段严重不足。
中国的近代工业非常薄弱,作为国防自主,经济自立的重化学工业几乎为空白。中国粗钢生产,包括外资工厂,1936年是历史最高水准,才41。1万吨,同样作为殖民地国家的印度同年钢产量为88万吨,不足印度的一半,到1949年时则只有15。8万吨。作为对比,苏联革命前夜的1913年,钢产量为423。1万吨。几乎没有任何重工业技术和人才,而当时的日本则拥有门类齐全重化学工业和大量的专业人才。民国期高速发展的轻工业,早就在战火中烟消云散。
1945年的日本保存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设备基本保留,没有受到很大的战争破坏,只是原材料输入断绝,即使如此,战后复兴经历了约10年时间。而1949年的中国,则一无所有,现代工业技术几乎为零,绝大多数人口是文盲,中国实际落后日本近百年时间。
第八节 高度经济成长的秘密
随着重化学工业的逐步恢复,消费品逐步放松管制,1955年日本的消费生活恢复到战前水准。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的时代。
日本的GDP,从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的实质GDP成长率达到了9。3%,总量近5倍扩大,成为“经济大国”,且人均收入大体赶上了先进国家。约2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事。近10%的高度经济成长,是战前及高度成长期以后的经济成长率2倍以上。
战前有坚固基础的钢铁和造船业;战前已经萌芽并登场的汽车、家电等耐久消费财产业;战后初登场的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电子产业等,推动日本重化学工业急速成长。1955年以前,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的比重低。55年以后仅5、6年间,在数量上成为世界一流的重工业国,如图6。
 
图6 重工业化率的国际比较
图中从上到下的国家为日本、英国、西德、美国和意大利。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率急速提高。推进重化学工业的主体是企业集团。50年代中期是三菱、三井、住友,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企业集团。日本的大银行也是它们办的,三菱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富士银行、第一银行和三和银行。近年由于银行不良债权问题进行了合并重组,剩下4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住友三井银行、瑞惠(富士、第一)银行和UFJ(三和)银行。
银行不仅给财阀伞下企业贷款,还给财阀外部企业提供资金。伞下企业贷款大约只有20%前后,而战前主要是给伞下企业提供贷款,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由于现代技术高度复杂,需要很多专业门类协调配合,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One set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在财阀内部施行成龙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导入外国技术。由于各财阀的技术背景相同,技术垄断的可能性小,促进了财阀间的技术竞争。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相互持股,增强集团内部联系的纽带。同集团的经营者结成社长会,如金耀会(三菱)、五日会(三井)、白水会(住友),进行情报交换和恳亲,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具有经营执行委员会的特性。财阀的产权模糊不清,47年财阀家族及财阀系的主要经营者被强制排除在经营阵之外。
以大企业为核心,还有大量的部品下请、协力的中小企业群。大企业对伞下的下请企业群择优选择,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并且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对伞下企业进行选择育成,比较典型的有日产的宝会,丰田的协丰会,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请协同组合等。
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被称为“企业国家”,即国家整个是一个企业,叫“日本株式会社”。有以下三个特征:
(1) 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方式,国家机器将巨大的货币集中,是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中介者和组织者。
(2) 国家机器自身拥有巨大财富,是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作为大机能资本家出现的国家垄断。
(3) 国家装置对生产、流通、信用、土地、资源利用,贸易、资本输出等诸分野进行规制,也就是国民经济的“组织化”和“计划化”的展开。
高度成长期的“企业国家”的权利构造是政官财复合体。国会的机能低下,实际的权利核心是财界的代表经团连,经团连才是日本真正的政府。首先,政府的各项政策由经团连提出公式意见书,为了制定政策,经团连内设置了各种委员会,与政府的各省、厅、部、局、会对应。其次,经团连向政府的各审议会、调查会、恳谈会派遣委员。对于全体产业经济的审议会,关系省厅必须邀请经团连的委员成为通例。第三,各省厅的担当局与经团连的事务局保持日常接触,进行政策调整。制定新政策法律的省厅,担当官需要事前与经团连的事务局会晤,询问财界的意向,然后做成政策的原案。
日本与欧美资本主义相比较,与纯粹的资本主义,即小政府和民间企业几乎相反。所有者支配、阶级区别、贫富差距很小,与欧美相比是社会主义。日本即是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却又都不象,有种说法叫“会社主义”或“企业主义”。(见《现代日本经济史》'新版'2002)
日本就是这么一个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僵化保守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这种体制推动日本迅速现代化。首先对国内市场进行严密保护,强制进口替代,限制外资。60年代前期,日本的国产品依然是粗恶品的代名词,但消费者没有选择,洋货的价格极贵。这种极端保护措施进入90年代后,日本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开放市场协议才放松。到今天,日本依然是非常封闭的市场。缩小贫富和地域差距,使多数国民都能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市场基盘扩大,反过来推动生产发展。
1955年的日本技术是落后的,战时中的技术空白面很多,但潜在的工业技术水准和劳动力素质其实与欧美没有很大差距,拥有吸收消化外国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导入,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使用,而是消化吸收提高。技术的引进和提高注重各产业间的关联,逐步把大多数产业卷入技术进步。钢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优质价廉的素材,促进造船业和汽车业发展。石油化学的出现,促进了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的成长。自动机械的出现使制造工程合理化。这些新技术的相互配合,产生了大量的新制品。国内市场扩大,使得量产和削减成本成为可能。各产业关联的紧密化,产生了相乘的效果。
随着技术引进革新,生产扩大,消费一直受到压制,消费带着产业链逐步成熟。日本进入大消费时代已经到了60年代末。日本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则到了70年代的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在这之前,日本在外观上还像第三世界国家。
日本的战后追求平等和限制竞争,可能损害了效率,但实际上没有产生大的社会摩擦,构筑了安定的社会,有利于人才和技术的蓄积,实际上达成了非常高的效率。日本的经济基盘是重化学工业,无论战前还是战后都优先发展,成长迅速。由于采用的是僵化保守的计划运营体制,经济效益极其低下,政府背负了巨额国债,重工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堆积如山。就是这么一个从诞生起就不断赔钱的怪物,却是日本富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研究自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