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想想,两个人的建议为什么不一样的呢?
——他们的不同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想内容。这和感觉的补位是一个道理的。
为了对这种现象做初步的认识,本书将社会上所有的学术做一个分类,形成以下百科归类图:
图的越底层代表我们对事物的接近程度,如我们读计算机应用专业,那么我们就会操作计算机(象体),我们读战略管理学,那么我们就知道官场上需要“玩太极”,怎么去避免无必要的责任与麻烦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张图是相当有内涵的,笔者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里面都会有提到,请读者留意。
简单解释这个图:
○象体层:一切指向。(这个定义由太极建模一章所得。)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概念是高度抽象的,读者刚读本书时可以简单理解为实物,如牛,人,物品电脑等可以摸得着可以看得到的东西。更深一层理解,包含看不到的,如思想,如文化。再更深一层的,即指凡是被描述,被操作的一切均可以称为象体层。
○运动层:象体层的运动变化。
可以简单认为是物体的移动,人为的操作。如让这个机器如何开机,运作。假如你读养殖技术,那么这种学问就告诉你如何去养殖。
○描述层:
是什么,怎么样,如何等等。如告诉你什么是概率。
○联系层:
把不同内容的象体,运动形式,描述等牵扯在一起,称为联系。
○归纳层:
通过联系将不同的两个东西牵扯在一次,经过思维整理提炼共同点。
对于一位只读过或者只经历同一层的学科或经历的时候,他的其他层面的能力是稍欠缺的。比方说一位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假如没对诸如人文的方面有一定了解,你与他们相处起来会觉得很单调。甚至有一位软件工程师的老婆对着老公说“对着一个木头好过对着你,一点情调都没有。”
反之,对于一位没有经历过基层的领导而言,他们的操作能力是有欠缺的。有一位朋友就整天埋怨老板“老板哪里知道我们的苦呢?自己也没有做过这些事情,但是却定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做不成就只会责怪我们,其实我很想告诉老板,你一点都不懂,……”
有一位在外国长大的ABC(指的是在外国长大的中国人),回来中国工作,一年后,他怀着无比感概的心情向他家人诉苦“原来人心是那么复杂的!”
这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导致了他对人的不同的认识,在国外,他读了一本趋“实”的书,别人很关注如何做好事情;在中国,他慢慢的接触了这本充斥了“虚”的学问,充满了人情诡诈,投机取巧,责任推脱等等的事情。可是,正是这两种不同的经历,让他对“人”与“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再如,假设你长大到现在,没有见过女人,那么“人”在你心目中就只有男人这一类了。当你有一天见到一群女士的时候,说不定会叫起来“这是什么动物?!怎么跟我不一样的呢!”
因此,一个蜗居在一角落不断读书的孩子,并且读了十分专一的书,那么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定是不完整的,我们经常认为这类人“很单纯”,“很天真”。
所以为什么一旦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在比划着这个世界怎么怎么样,而此时身旁的历经沧海桑田的我们在心底里面不自觉地涌现这么一个念头“还是学生时代比较单纯啊”。
所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读万卷书,不如多去阅历一下。除了要读的深,而且还要读的广。
我们再回到这个图,看看图的最右边。在《太极博弈原理》里面,我们将世界万事万物的演化归结为两个终点:太极和无极。当然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归结为一点,因为太极=无极,因为太玄,笔者将在第二部以心为法中继续探讨。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读者可以将虚略等同于太极,实略等同于无极。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善于动手,实践,少说话多做事为务实(实);相反如果一个人夸夸其谈,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则被称之为虚伪(虚)。
另兵法上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在这里面,大家一般会认为虚就是假,实就是真的意思。
其实“虚”与 “实”这两个词通过不同事件的运用,人们往往对此怀有很多感情的,比如提到“虚”,一个人就可能立刻想到“假”,“虚伪”这些情况。但是这两个词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仅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反映角度,因运用的场合不同,而有褒贬之别。
所以在管理的运用学问上,你要懂得“务虚”;在具体如何做事上的角度上,你必须懂得“务实”。百科归类,就是按照这两个方向展开的。
在《孟子?梁惠王上》上有这么这段话:“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这段故事指的是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人嘲笑他人的不足,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而实际上两人相比,仅是程度上的差别,没有实质的不同。
有人问笔者,“你为什么要搞这张图出来呢?我都明白呀,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在里头,我看了等于没看。”
这个问题很好。如果你没有看到那些还在前线的士兵,现在的你对我的疑问,就如同五十步的人笑百步一样——我们要有一个大局的思想,知道这个社会有什么层次,知道所有的文化系统里面有哪些,知道对人对事有什么样的方式,知道人与人组成的圈子里面有什么层次,你才会知道自己是处于什么样位置,继而不狂妄,不自大,不迷于其中,能拾途而返。
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人需要重塑,重新认识自己,就需要问:人究竟为何而活,你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从今天起,重新认识自己。既然唱戏,就要唱一出好戏。没有理想,我们的人生将何处安放,什么是我们该用一生去坚守的,活着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不去跟谁比较,只要做好自己,人先独立,而后才成其为人。”
可是,到现在笔者对这类话是非常无感的!因为生在中国大陆里,已经听了几十年,上万遍这类“美丽”的话。笔者觉得真正最重要的是,不是玩文字游戏(同一个观点,换了千万个各种各样不同的表述),而是能不能想得到,如何判断准确,该怎么做,具体步骤和方法是什么!(百科归类图的底层)
一位心理学爱好者求教笔者。他说,他已经看过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了,依然理解不了深度催眠中所出现的人类的反常行为现象,如催眠中的人变得力大无穷,或者声音变成了其他人。
这时候,笔者告诉他。你再继续深入现有的心理学领域是无法让你理解这个问题的,因为你只知道百科归类中的某一层。在笔者的建议下,他研读了道教,佛教的一些理论和东南亚的如泰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文化,并且通过日常观察,终于理解了这个问题。(在梦的成分里面提及了这种情况的原因。)
万事万物都不离不开这个层次的划分,所有的人文学术可以这么划分,单独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这么划分,做事,想法,谋划等均不出此图,这和万象演化一章中提到的宇宙全息的道理是一致的。
故又言,万事层次集。
(阅读建议:在下面的章节中有很多类似△的图形描述,请注意联系,如太极演化总图,化文为象一文中的图。)
衍例之如何反面,深入思考别人的思想
很多书,很多人的思想往往是比较浅层的,也就是稍不留神,读之,听之,你就会断章取义,轻微的话,你了解过后宛然一笑就算了,严重的误导你的一生。
那么该如何读,如何想呢?举个例子来说,以下是比较流行的话,笔者在括号里作了注释。刚开始读者可以参照百科归类图去理解,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头看看此注释,想必会更加明白。
一。关于修身修养
1。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上层,需要考虑底层,考虑点为时间:改变内在是否能迅速改变面容,不是立刻改变,又反映出什么问题呢?同样“必有”这个说法是否有问题。)
2。口乃心之门户。口里说出的话,代表心里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上层,且这个观点应该不对,骗子说的话算不算心里想的事呢?)
3。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
(上层,需要考虑底层:什么话才是高远,责任,大气,又如何做?考虑清楚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比如老千的话都是高远,大气,富有责任感,这样才能容易骗到人,而老千确实存在!)
4。企业跟企业最后的竞争,是企业家胸怀的竞争,境界的竞争。
(上层,需要考虑底层。要考虑到成功有哪些底层因素组成。最后会发现:胸怀,境界只是手段而已,当然所有高端的手段也可以认为是高境界的,所以这句话相当于永恒的对。)
5。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上层,同上。说你怎么样都可以扯上休养的问题。)
二。关于成功
1。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变态”——改变心态、状态、态度等。
(上层,要考虑怎么样改变,而且心态、状态、态度是否存在交叉成分。)
2。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上层,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三者是有交叉成分的,也就是思考力好也许直接影响表达力好,所以这个因素的分类有问题。)
3。许多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行动前的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上层,前面因为有了个“许多”,避免了特例对这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