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用事实说眼他,也许父亲就不会死,自己能与对手求同存异,却为什么不能与父亲这
样做?
求同存异对于促使代际关系的和谐确实是一个上策,它不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为
“是”的一些优点,也能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对双方有利的地方。
求同存异的基础是理解,是相互之间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在代际交往中,理解更多
的是要求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能做到将心比心。例如,青年一代有充沛的精力,好竞
争,求创新,喜独立,不愿受人支配,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印象,对此,老年父母
很不理解,觉得青年人太狂了。而老年人稳重,深思熟虑、清心寡欲、顽固、保守,对
此青年一代也很不理解,觉得老年人太老了,似“朽木”一般。这样理解上的偏差必然
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态度和交往行为,影响交往的深度和质量。如果双方都能做一次角
色换位,扮演一下对方的角色,体验一下对方的情感,就能很好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做
出利于交往的行为来。
求同存异还要求双方有时能做到“忍痛割爱”,舍弃有碍代际交往的心理和行为,
实际这是一种“丢卒保车”之举,虽丢弃了自己的一点东西,却求得了双方的和谐。
求同存异的另一个要求是双方要能主动寻觅“共同请言”,达到求同的目的。有些
青年人或老年人很重视和对方的双向沟通,互通有无,例如老年父母经历多,见识广,
社会经验多,这些可以通过与青年的交流,传播给他们。而青年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
会里,也拥有一些颇具现代化特色的知识、技能,例如电脑的使用,就可以由青年教授
给老年人。特别是当前的“信息爆炸”或“组织爆炸”,对每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智能
结构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己有的知识无法满足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青年人与
老年人应当携起手来,走向同一个结合点一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识,更新知识体
系,完善智能结构。这样,两代人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差升缩小了,冲突消失了,代
际交往和谐了。
代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但也不会令我们束手无策,如果青年儿女和老年
父母都能做到求同存异,做到理解对方,并能在实践中主动协调代际关系,讲究代际交
往的艺术,不仅旧的矛盾可以解决,而且新的冲突也不会出现,至少冲突不剧烈。从而
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2.和谐家庭经济关系
另一本难念的经是家庭理财。在现代家庭中理好财,处理好同各方亲人的经济关系,
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穷有穷之难,富有富之难。
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物质社会里,恐怕至少有99%的人都相信,自己离了
钱财,简直无法生存,而一个家如果没有所谓“身外之物”的钱财做保障,也不成其为
家。科学地管理家庭财务,才能把日子过得游刃有余,既为家庭一员就是家庭的主人,
不分男女老幼,有支配权和使用权。这在旧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勿庸置辑,一个家庭,
如果在经济关系上没有平等权力,则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同样是虚假的。
中国现代家庭,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经济权利上比较和谐,不论男人女人哪一
位当家,大体上都能比较民主的支配全家的财产。这一点,也是中国现代家庭状况比较
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些家庭,在经济关系方面,处于崎形状态。
能挣钱者则有权支配金钱,不能挣钱则只好仰人鼻息。老人收人高时,全家看作宝
贝,一时无事退休在家,马上认作包袱。如果身体健康,还能自食其力,而且愿意把退
休收入如数呈上,仿佛还可以保留其“家籍”;如若不向“主管领导”纳税,身体又常
生病,不仅不是动力,反而成为负担,马上有理无情,整天让你看他们的恶脸。更有甚
者,竟把自己的老人赶到厨房居住,以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病困交加,含恨而死。
甚至认为父母是自己的包袱,动辄打骂,以为他们给自己带来无限晦气、只有让他们乘
风归去,自己才能得到安定。又有夫妻之间,关系紧张。表现在经济上,互相欺骗,或
者凭着自己的收入优势,以此欺压对方。凡此种种,不仅与家庭经济关系的道德相违背,
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成员的法律地位所不容。
家庭经济关系又与家庭道德有关。特别是经济收入不多的家庭,吃、穿都不富裕,
吃既不能随心所欲,穿又不能和别人攀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夫疼妻爱,父慈子孝,姐
谦妹让,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国民族传统,为着吃、穿同家庭
纠纷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为着吃、穿打架,都是小孩子的事,而不是成年人的事。倘有
这样的事出现,别人就会说你没有出息。但是,真能做到勤俭持家,使人人温饱,也不
容易。特别是家中既有老人,又有孩子,住房不大,收入也不高的家庭,儿子要考太学,
不加些营养怎么忍心?老人身体衰弱,不先吃一口又怎么可以了常常左右为难,只好硬
下心肠,先让老人,再让儿子,第三才是丈夫或妻子,最后的那一份才留给自己。这样
的家庭在中国尤其不少。正是这种美德,使得很多家庭虽然生活清苦,却享受着某些经
济富有、精神空虚家庭所绝对享受不到的天伦之乐。
现在,多数都是妻子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女人心细会当家,对家庭开销也了解得
比较全面,理财有诸多方便之处。然而夫妻在财经问题上不协调、闹摩察的家庭也为数
不少。
有些“妻管严”的家庭,男方偷偷摸摸地建起了“小金库”。这样一来,麻烦事就
多了。丈夫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妻子发现了秘密。若是妻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倒也相
安无事。要是妻子精明而又不宽裕,也就难免“祸起萧墙”了。先是怀疑丈夫有外遇或
是把钱给了公婆,争吵不断。接着就是你留一手我留一手,结果是截留了多少钱财,也
就截留了多少感情,夫妻同床异梦。夫妻各积“私房钱”,有的是感情不和,自备退路。
无论是什么原因,其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的责任感淡薄,没有把家庭真正作为
一个整体,使自己完全融于其中。家庭因经济问题造成夫妻纠葛,空气紧张,终日提心
吊胆,偷偷摸摸,还有什么家庭幸福可言?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家庭经济要公开,财务要协商处理。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夫妻都是工薪阶层,购置家庭物品要量力而行,储蓄、
投资的比例也应取得一致的意见。会理财的夫妻,家庭生活会过得很好,不会理财的夫
妻,家庭生活会出现矛盾,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
尽管现在家庭理财模式有多样化的选择,但共同生活里一般总有一个“当家人”。
理想的做法是:日常生活开支费用,归当家人掌管,另一方可协助,不可越俎代疱。当
家人可以更换,谁愿当谁当。这样,夫妻就避免了那种要钱就拿,随心所欲的“自由化”
带来的经济危机,也避免了一方财权独揽的“专政”所造成的夫妻矛盾。而说到具体的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又有好多“久经考验”的传统经验。有些虽是老生长谈,却又是代
代相传的真理。例如勤俭节约,注意避免铺张浪费;例如量人为出,细水长流;例如掌
握市场信息,把握购物时机;例如巧妙筹划全年安排,换节换季,衣食立足等等……
一个家庭,善于理财者,常常能以贫胜富,恰如善于用兵者,常常能以少胜多。这
当然不等于安于清贫、不思进取,恰恰相反,这是对于自己的现实状况所应持的最乐观,
也最现实的态度,并且往往能在不算有利的条件下创造出某种家庭经济环境的“奇迹”。
虽说钱财并非身外之物,却也井非能买到一切呀。
3.是是非非理难清
家庭的小是小非,复杂纷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一本难念的经。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只要仔细想想,都会承认,家庭之中,亲人之间,所有的分
歧、争论,都是为了自家好、为了亲人好,都是共同的善意动机下的不同理由,说来说
去都是围着小家转。也许今天这个人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明天却又会完全不合时宜,
又哪里会有长久不变的真理。但偏偏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有的人却一生一世部看不透、
想不通。多少人由于家人没有对其意见持赞成票便委屈之极、怒不可遏;多少人为了些
原本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骂出口,继而甩门离去。难怪能共同活到90多岁的老夫妻是少之
又少。渴望并试图证明自己正确是夫妻间相互对抗的主要武器。有时,其目的纯粹是谋
求配偶的认同和称赞(看看我多聪明),但是更多地,人们是通过证明自己正确表现一
种优越感。如果你与配偶之间关系敌对,缺乏协作,你们可能从不交流思想和感情,而
且相互指责或驳斥对方的言行,并至死捍卫自己的立场。
关系密切的夫妻双方谁对谁错无关紧要,除非面临重大决定,比如“咱们的孩子应
不应该做手术了”毫无疑问,必然存在一些你对我错或你错我对的问题。然而渴望正确
并且试图证明自己正确极其有害。任何诸如“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或者“我早就这么
告诉你”的话语都可能疏远夫妻感情。甚至可以说,“错在对时,对在错时”。如果你
是对的,那就表明配偶是错的,你们的夫妻关系可能也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你是错的,
至少可以承认错误,密切你们的关系。如果你向配偶指出你是对的,他(她)是错的,
他(她)可能因此感到特别沮丧。两相比较,错并且认错服软与对并且自鸣得意,前者
明显强于后者。如果你确实正确,那么鼓励和安慰配偶就尤其重要。如:这次我是对的,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