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型——目标明确,这种人更加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意志坚强,在工作中更能克服困难。
(2)按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的性格可分为:
外倾型——这种人情感表露,善交往,但比较粗心。
内倾型——深沉,孤僻,谨慎,不爱交际,可是办事认真仔细。
(3)按个性的独立性程度划分,人的性格可分为:
顺从型——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和按别人意志办事,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容易表现出惊慌失措。
独立型——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不受他人摆布,但易导向偏执。
第16节:修身篇(8)
上述这些介绍不过是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常常用一些量表把人们分成四大类,分别是B型(冒险型)或D型(支配型)、E型(表达型)或I型(影响型)、S型(同情型)或S型(稳健者)、T型(技术型)或C型(分析思考型)。性格不同于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而性格与气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它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每个人都不是极端的某一种类型,只不过是某一种类型的倾向比较明显。这四种类型在压力之下呈现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这点在后面的养生篇中再作论述)。
(1)冒险型。
优点:这种类型的人首创精神非常强,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独立自主的工作,敢于负责,因此有较强的控制欲,喜欢支配人,在斗争中不轻易转移目标或分散注意力,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甚至有些固执,有时也表现得比较专制。他们常常是人群中天然的组织者。
缺点:待人比较冷淡和疏远,由于固执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
个人举止:工作中表现得风风火火,遇到压力显得着急、忙乱,写字比较大,生活中坐立不安,动作迅速,不注意礼貌和倾听。
(2)表达型。
优点:这种类型的人善于表达,充满了活力,有独立的见解,工作中喜欢找捷径,创造性比较强,提倡合作,有说服力。
缺点: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情绪波动比较大,不太注意细节,愿意做超过自己能力的或新颖的工作,在人群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被别人接纳。
个人举止:非常自信,着装非常漂亮,讲究仪表,然而家里很乱,除非有人到家里做客才会收拾,并把所有来不及收拾的东西藏到不易被客人看到的地方。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表示同意,但是心里却在想别的事情。
(3)同情型。
优点:这种类型的人待人非常忠诚与平和,考虑问题非常周到,工作特别有计划。特别喜欢关注别人,尽管不是自己的事情,但非常愿意帮忙,可常常是万事不求人。
缺点:待人接物比较被动,总是等着得到别人的赏识,但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赏识别人。这种人心太软,对批评非常敏感,而且不愿意争要权力,容易被别人摆布,有时成为别人的尾巴,甚至傀儡。遇事显得优柔寡断。
个人举止:一切都安排得很有条理,时间观念相当强,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与别人交流沟通时是最好的听众。
(4)技术型。
优点:由于职业的原因,这种类型的人显得客观、冷静,重事实,重细节,逻辑推理能力特别强。
缺点:常常作不出决定,一般不愿意冒险。
第17节:修身篇(9)
个人举止:整洁而有条理,写字很小,待人非常友好,喜欢刨根问底,注意倾听,目的是想抓住对方的漏洞。
目前还流行一种“九型性格”分类法,与上述方法大同小异,不过增加了几种:一种是天生的质疑者,这种人可能由于人生不顺,受过某些挫折和打击,因此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常常与权威较劲,说话比较尖刻;再一种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别人总用高标准要求,看不起用歪门邪道取得成功的做法。这种人一辈子会活得很累。了解这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便于人们对自己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另外也是为了了解别人,便于交流沟通和管理。
无独有偶,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把人分成四大类的方法,不过是按照人们对外界看问题的角度原理来划分的。古人把“理”分为四种(有关这个内容我们在后面还会进行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讲人的特点):
(1)道理:天地万物自然生化之理,主要指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事理:社会事务运作的理,如政治、军事、生产中的法则和规律。
(3)义理:人伦之理,礼仪教化之理,相当于道德礼仪学说。
(4)情理:人的性情感情之理。
那些注重道理的人,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他们看问题主要从自然规律上分析,因此冷静,逻辑性强,重实证但死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社会活动能力不强。比如不少科技人员都属于这种人,他们往往不屑于权谋之术。
而注重事理的人,往往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这种人善于处理纷繁之事,应变能力强,敢承担责任,权力欲强,他们往往不按游戏规则办事,为达目的,不惜破坏自然规律。他们常常是组织中的领袖人物。
注重义理的人事事以道德为出发点,属于道德君子,但往往处事显得迂腐,在和平年代是道德的教化者,但在复杂的竞争中往往是失败者,这种人往往被称作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
情理之人感情色彩相当重,待人接物把感情放在头一位,很可能因情害法,或无视周围舆论,这种人常常是政治斗争或生活中的低能儿,用唐明皇评价李白的话来说:“非庙堂之器也。”
性格形成的后天成分主要取决于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童年时期,此阶段主要受家庭影响。遗传并不能决定个体将会是什么性格,但父母的性格特征会通过教育及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子女的性格形成。第二阶段是读书时期,此阶段主要受学校和老师的影响比较大。第三阶段是一个人走上社会,这个阶段最为复杂,会受地域文化、工作行业、工种的影响等。
第18节:修身篇(10)
三、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1。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与个人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把做人摆在第一位的,所谓做事先做人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不少管理学理论处处讲的是如何管理别人,其实按我们老祖宗的观点,能管理别人的人不见得就能管理好自己,而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最终也难以管理好一个组织。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这种思想将个人、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把治家和管理一个企业乃至领兵作战、治理国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它把管理个人、家庭和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我们更加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
所谓管理好自己,首先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和“才”作过辩证的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就把德放到了核心和灵魂的位置。这种以道德为追求目标的德行文化,源于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学,而肇端于孔子。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你争我夺,社会失序,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期往往导致人们信仰迷茫,诚信缺失。孔子在深究其原因时,着眼于人心的考察,认为是人心的麻痹坠落才导致了社会的混乱,进而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救治方略,即以德教民,以礼齐民,从此奠定了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取向。此后,经历代哲人从社会与人生的多角度对其进行哲学的提升,最终确立了儒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道德主体性原则,它以寻求人类的道德自觉,确立人类道德的主体性为根本,体现为以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为终极关怀的人生哲学。道德的追求成为人生的主导,以及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标尺。尚“心力”,重道德修炼,讲究气节操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就其对政治的意义而言,道德取向又体现了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说明与实践。它重在建立人生的德行自我,将内在仁心扩而充之,从而实现内心自足、完美无缺的人生;在规范人伦大秩,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孔子开始,就将中国政治的源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说成是一种道德政治的中心人物。“为政以德”成为基本的政治原则。中国文化的道德人文主义取向也一直未曾中断地延续下来。
第19节:修身篇(11)
2。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
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呢?通过修身。修身是一个人起步的标志,更是作为一个成功管理者的头一门必修课。因为惟有修身,才能服众;惟有成为魅力型领袖,基业才能长青。我们可以把它视之为魅力领袖定律。
在被奉为经典的儒学教科书的《大学》中,对关于如何修身,有着明确的论述,这就是所谓的“三纲”与“八目”。应该说《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学。
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即显扬美德,革新民习,以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地。
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