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切忌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热情不足,而是缺乏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工作时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做事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对目标容易产生怀疑,行动也始终处于犹豫不决之中。比如,他们看准了一项工作,充满了热情开始去做,常常在刚做到一半时又会觉得另一份工作更有前途。他们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又低落沮丧。可以说,这种人也许能短时间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一定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做事虎头蛇尾、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美国一位成功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好多年前,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隔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回来了。
第39节:虎头蛇尾,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2)
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这可就更加旷日废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是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职场中,有很多人就像故事中的贾金斯一样,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而这样做损失的不仅仅是工作没有完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给你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使你养成虎头蛇尾的工作习惯,而这将是个人最大的损失。
对一位积极进取的员工来说,有始无终的工作恶习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危险性。它会吞噬你的进取之心,它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使你永远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务。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就是这个道理。
做事善始善终,力求彻底
从前有一位地毯商人,看到最美丽的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块,便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远处,地毯又隆起了一块,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不一会儿,在一个新地方又再次隆起了一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他试图弄平地毯,直到最后他拉起地毯的一角,看到一条蛇溜出去为止。
很多人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或者只是完成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小部分,有始无终并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问题。比如,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了,他们就停止对机器做一次彻底清查。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了,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态度如果不转变,将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40节:虎头蛇尾,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3)
无论我们做的什么职业,做多久,我们都应该要以一种善始善终的专注心态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也是我们人格魅力的体现。
许多人有一种把工作做了一会儿,就放在一边的习惯。而且他们充分相信,他们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样做,犹如足球运动员在临门一脚的刹那间收回了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力气。
做事不求彻底、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地做完一件事的人,最易失去信任。他们的工作最不可靠,一定是拖泥带水、纠缠不清,许多企业对这种人是非常感冒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做事需善始善终。因为只有这样,在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才不会被淘汰,才会有立足之地。如果一味抱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的想法,往往会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稳定性差的印象,我们就会永远处于寻找“下一份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改善这种症状,首先要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打工心态中脱离出来,试着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中寻找兴趣与自我肯定。
因此,在工作中,作为一个公司员工,要尽量避免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做工作就要从一而终,善始善终,以获得同事和老板的承认和赞赏。
善始善终地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良好的品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成功的青睐。
第41节: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1)
10。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
每个企业和组织里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位。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应付差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究其原因,就是“打工嘛,反正不是为自己干,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呢。”这种典型的打工心态在作祟。
“差不多”已经成为人类各项事业的敌人,但是有一个他们的共同天敌,那就是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需要我们激发和唤醒的追求认真、完美态度的主人翁精神。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先生”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我们自己也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关于这类人的性格和状态,国学大师胡适先生曾于1924年6月28日在当时的《申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可谓把这种人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第42节: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2)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看了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再对照一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不禁令人汗颜。8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看我们周围,“差不多”心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今天职场上的中国人仍然有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企业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几乎”、“大约”、“估计”、“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
在我们的企业、组织机关里,“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