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50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何成功:50位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时的蒋锡培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为了还清自己欠下的债务,为了自己那一股不服输的念头,他不得不憋着一口气,一路前行。
上天不负苦心人,在经历了无数磨炼之后,蒋锡培终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到1990年,他不但还清所有债务,而且还赚了100多万元!
有了积蓄,又有对市场的认识和销售经验,蒋锡培的心又活动了:电缆产品应用范围广泛,整个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自己又熟悉销售,能不能也办个电缆厂?
就在这时,范道乡党委书记张伯宏找到他,想请他带个头,到新开辟的乡工业区里办厂。正是因为这样,乡领导对蒋锡培的想法表示了大力支持,希望他能够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于是,凭借180万元、3亩地、28个人,范道电工塑料厂在1990年正式成立了。
为了提高质量,蒋锡培不惜高价买来最好的原辅材料。根据自己以往的销售经验,他知道大企业往往只重视大客户,冷落小客户,于是他就紧紧盯住这一部分消费者,努力为他们服务,哪怕对方只买一圈电线,他也会及时送货上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规模大,又处于垄断地位,致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蒋锡培就大打价格牌,把实惠让给消费者。针对国有企业等待顾客上门的被动作风,他主动出击,采取“设点经营”的战略,把销售部门放到市场的最前沿。
一年下来,他们生产的“万能达”牌民用电线迅速在市场上蹿红,投产当年销售额便达到580万元。这间小厂成了他“财富人生”的真正起点,而他独特的营销方式被新闻媒体总结为“远东现象”,成了无锡市1992年度农村经济工作十大新闻之一。
创业的第二年,蒋锡培便提出了1000万的销售目标。当时乡里开一个企业家的现场会,很多人就说了:这是不是说梦话啊?这人真不知天高地厚。但这一年蒋锡培的营业额超过了1000万。
顺时改制,万贯家资转归集体
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广受欢迎,吸纳资金、扩大产能成了蒋锡培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但当时民营企业不但很难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贷款,也没有其他好的政策支持。怎样才能让企业进一步壮大,如何获得更多的效益呢?一想到这些,蒋锡培便心急如焚。



、12.表修理匠蒋锡培:从高考落榜生到电缆大…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办公司”的热潮,而在江苏、浙江这些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人们更是认准了时机,准备大显身手。种种现象,蒋锡培都看在眼里,心里也慢慢有了些想法。
就在此时,乡党委书记问他愿不愿意将企业变成集体企业,如果愿意的话,他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蒋锡培犹豫再三,可是为了能够使企业做大做强,他最终还是果断将企业从私人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
就这样,蒋锡培的企业戴上了一顶“红帽子”。在集体企业挂牌后不久,他入了党,被任命为乡长助理。这一顶“帽子”让蒋锡培损失了500多万元,但却为企业赢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急需的银行贷款来了,新的厂房建立起来了,新的设备买回来了,新的产品开发出来了。就在改制当年,企业的销售额便突破了5000万元。在这一年,范道电工塑料厂正式改名为无锡市远东电缆厂。
戴了“红帽子”的“远东”以极快的速度往前发展,到1994年,远东的销售规模一举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宜兴最大的企业。但就在企业急速壮大的过程中,蒋锡培发现了隐藏其中的问题:产权不明晰导致所有者缺位,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利益不能有效结合,企业很难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
就在这时候,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1994年,中国经济迎来了第一次全面过热,国家宏观调控开始涉及到乡镇企业——乡镇政府要从乡镇企业撤资。
经过协商,蒋锡培与乡政府达成了协议:将85%的资产从乡政府回购,企业从集体所有转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远东从此成功迈进了股份制企业的行列。
通过股份制改造,远东成功地将员工和企业利益进行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问题。在此之后,远东再次爆发出空前的增长活力:1995年、1996年的生产效率以爆发式增长,两年间的利润同比分别增长和。
之后,蒋锡培领导远东经历了民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的转变,每一次改制都为企业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四次改制也印证了“苏南经济”、“温州模式”、“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十年的时间里,蒋锡培由一个略带拘谨的创业青年转变成了一个踌躇满志的成熟企业家。
2002年,远东控股集团销售额超过23亿元,旗下的远东、万能达品牌成为行业内的著名商标,而蒋锡培也因其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成为党的十六大代表。他也是中共党代会历史上第一位以民营企业家身份参会的党代表。
这一年,蒋锡培刚刚39岁。



、13.记者黄巧灵:凌波微步,游走于政商之间…

在国内休闲领域,杭州宋成集团的黄巧灵被称为休闲王。
黄巧灵是中国休闲经济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景观房产”这一全新理念,并逐渐发展到更高层面的“大型休闲社区”模式。
他领导的宋城集团是杭州成功申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也是休博会主场馆世界休闲博览园的主要投资和建设单位。
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是一座融旅游、休闲、度假、会展、居住为一体,令人向往的“飞进未来”之城。
他还在杭州市郊的数千公顷的水稻田间,建了一座别墅,外观极像美国的白宫,旁边还有拉什莫尔山四伟人石雕及华盛顿纪念碑。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到杭州旅游时,竟然发现总统办公楼白宫也跟来了,这让布什大吃一惊。
很多人只看到了今天黄巧灵的荣誉,其实背后的辛酸与故事,比荣誉要多许多。
不安分的记者
1958年,黄巧灵出生于浙江丽水县一个农民家庭;1975年,带着《易经》与《红楼梦》参军。他的外公是医生,家里有许多藏书,比如《黄帝内经》、《易经》、《红楼梦》等等,黄巧灵从小爱书,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系,其实也和自己的天赋有关系。他在部队期间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部队里面,每天除了工作之外,9点钟必须睡觉,睡觉时黄巧灵就在小蚊帐里面拿出手电筒看书。
他的军种是侦察兵,在部队破格提拔为军报记者,发表过数十篇短篇小说、论文,并闯进“红学”天地。俞平伯先生与他有过多次书信往来。后来,他又有机会受教于北大乐黛云、汤一介夫妇门下。
1981年,黄巧灵从部队转业成为丽水县新华书店总店经理,他将书店围墙破除,出租给别人从事服装、皮鞋经营,被领导批评。
黄巧灵坦率承认,从当兵到搞创作,一直到回地方当文联副主席,他自己后来发现他的性格不适合于当这个政治家,他性格很直率,想说的事情哪怕你最大的官也要说出来,所以每一个部门领导都给他副职,就说不能不用,但是又有点儿担心你。
29岁时,黄巧灵听说海南旅游的前景,没有多做考虑即辞职,带2000元赴海南创业,在天涯海角开发第一个海滨浴场,是海角天涯景区第一个投资者。后来,天涯海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黄巧灵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开始生意出奇地火爆,靠着8毛钱一张门票的收入,每个月居然可以创收1万多元。几个月后,汛期来临,海滨浴场业务量骤减;新年过后,海南一个月内罕见地刮起了两次12级以上的台风,吹光了浴场所有的东西。
要寻找新的事情去做
五年海南创业,黄巧灵基本上没有收到回报,但积累了大量关于旅游开发的经验。谈到为何去海南,黄巧灵认为,他历来都是不安于现状的,做每一件事情只要做到他认为不能做得最好的时候,就要寻找新的一种事情去做,去做一种新的体验。
1992年,黄巧灵回到丽水,被推选为丽水地区群艺馆馆长,开始积极寻找旅游休闲业项目。一年多的公职生活,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自己给自己算了一卦,失了一次火,大难不死,应验了卦里面说的道道,黄巧灵重新下海。
失火之后,黄巧灵第三天就到上海,承包了上海火车站的广告,赚了一些钱,赚来的钱马上就买了一辆奥迪。



、13.记者黄巧灵:凌波微步,游走于政商之间…

1994年,黄巧灵带着100多万元来到杭州,在华东最大的工艺品商场天工艺苑参观了一整天《清明上河图》模型。当夜,天工艺苑发生了杭州解放后最大的一场火灾,“清明上河图”模型烧成了灰烬。“宋城”构思在黄心目中成型。
这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但是对长期思考的黄巧灵来讲不是,它把黄巧灵一直以来思考的“投资做什么”问题解决了。黄巧灵觉得在杭州如果投资酒店,一定建不过香格里拉。做商业一定做不过武林广场,做什么呢?杭州历史上最值得回首、值得回忆的事情是南宋,那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繁华的年代,特别是经济、文化、艺术,当然从军事上它是不强大的,实际上它在文化艺术上还是非常先进的。
有成功有失败
1996年38岁黄巧灵关于“宋城”可行性报告的研究获得了政府、银行、各投资商的信任,杭州每年有上千万的游客,杭州的西湖有非常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但是因为西湖不好随便乱动,它需要有一些像宋城一样的主题公园去补充,它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共集资亿,建造“宋城”主题公园。
黄巧灵的设想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质疑和反对。其中一种声音是黄巧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