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
黄巧灵的设想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质疑和反对。其中一种声音是黄巧灵在用假的宋城与真的宋城做对,有那么多的资金不如去保护杭州。黄巧灵只有200多万元,90%的建设资金需要筹集,他用很大的精力说服了投资商,这一次,他原来还款的银行给出了强有力的支持。
1998年,40岁黄巧灵用九个月时间建成“杭州乐园”,同样获得成功。此后,山里人家、美国城等主题公园相继开园。黄巧灵迎来事业发展的第一个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黄巧灵的投资战略基本形成,项目围绕休闲产业。他在乐园项目曾经提出投资要设立若干道风险防线的理念,比如休闲、地产、教育等等。
2000年,横跨浙南三县两市的龙泉山国家原始森林公园启动,两年后因环保问题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被批示叫停。2003年补救后完成。宋城集团2000年还以6000万元价格从“上海国拍”收购了“澳丽安娜”游轮,同时承接了原游轮拥有者4000多万元的隐性债务。
游轮的投资,符合黄巧灵提出的要投资就投资唯一的产品的理念,“澳丽安娜”游轮,确实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产品,曲高和寡,市场反映不好。商场上,失败是难免的,或许是黄巧灵进入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比如船停靠的码头,就让黄巧灵费了大周折,先是在上海,费用太高,收入太少,收不抵支,不得已,转移到大连,后因为台风毁于大海。
这一时期,黄巧灵在《宋城千古情》获得较大成功,多少弥补了他其他方面的不足。
“暴发户”的典型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刊出了署名HannahBeech、题为WretchedExcess的文章,对包括王石、黄巧灵等在内的国内企业家进行一番品评。在文章作者的笔下,黄巧灵活脱脱是个粗俗的暴发户:这个昔日的“穷光蛋”用1000万美元建造了自己的私人“白宫”。黄巧灵从此成为国内外媒体宣传中“暴发户”的典型。
2003年,45岁黄巧灵参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项目,是民营资本的最大股东。后因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不畅最终撤资。其实,本身也有资金紧张的原因,黄巧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项目,比如武汉的项目,他一直腾不出资金和人力来干,遇到杭州的项目紧张的时候,只能是舍弃其他的,因为休闲是他最最热爱的事业。
为了及时了解世界各国休闲业发展的动态,黄巧灵每年都抽出时间到世界各地考察旅游,他自己拍的照片上千,后来他出版《休闲时代》里面使用了不少,有些去过国外的人反映,黄巧灵的主题公园里面的东西,似曾相识,但是又不全是照搬。这也就是黄巧灵的过人之处。
2004年,《宋城千古情》获得巨大成功,其收入已经超过景区的收入,成为杭州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本地人以请外地的朋友看演出为最大面子,外地人以到杭州看到演出为最大幸事。
《宋城千古情》一台节目一年就有160万人来看,景区的人数是120万人次,已经超过白天旅游的人,一天要演出三场,每场两千多个位置,座无虚席。它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利润,同时,每年也给杭州的旅行社带来了七八千万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在160万人里面,有50万人本来是不会住在杭州的,就是因为这台节目他留下来了,这些人的为杭州旅游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2006年4月22日,宋城集团投资超过34亿元的杭州休博会开幕。休博会的国际地位、主办者的世界休闲组织的资质、宋城集团的商品房开发行为等受到社会质疑。黄巧灵提出“泛地产”概念,承认景观房产赚到了钱,但坚持休闲旅游是主业,宋城集团不是商品房开发商。结果宋城大获成功。
黄巧灵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他说:“我的人生当中,我欠债,欠银行的债,我觉得这个债可以还,我们的负债率不高。但我欠最大的债是欠朋友的债,欠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这些老师、领导们的债,很多人在我的这个道路上他们帮助了我。我觉得这是确实是值得铭记的,也是我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最重要的一种内在的动力。”
黄巧灵对财富的理解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财富,没有财富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一旦你的财富能够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比如说我做一个我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大的休博园,而且这个项目,这个理想又能够对社会有贡献,我觉得这样的财富是非常有意义的。
、14.美术教师张跃:别让世界不给我们机会(…
毕业于美术专业,却转行做工程,直至成功地捣腾出一家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直燃式中央空调企业。
作为一名企业家,却痴迷于蓝天飞行,拿到中国第一张直升机私人驾照,还拥有6架(现存3架)私人飞机。
个子不高,却想要一手擎天,践行于节能减排的战场。
他,就是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
聚焦第一
恐怕连张跃自己都没想到,当年那个沉浸于绘画并有所造诣的自己,最终会转变成今天的样子。从一名教师到一位企业家,从单纯的商业行为进而定格节能减排而不能自拔,每一次,张跃都大角度地转换着自己的人生,也大幅度地变换着远大的视角。
12岁那年,一位长者曾告诉他:“创作是天才,临摹是奴才。”从此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的理念便根植于张跃的心里。
80年代社会涌动的“下海”浪潮拨动了张跃的心弦,也从此转换了他的人生轨迹。1984年10月,他辞去已经从事三年的教师工作,投入到了未知的奋斗中,开始了一次次的折腾:创办广告公司,经营电视机、摩托车,做室内装修……“最初想要做生意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自己家比别人家穷。”弃教从商的张跃毫不掩饰朴素的初衷。
1987年的那个冬天对张跃来说尤其温暖。不仅仅是因为他躲开了南方阴冷潮湿的冬天,和弟弟在东北老家度过了温暖惬意的冬季,也让他萌生了在南方制造取暖设备的念头。事后证明,就是这个念头,引领张跃走上了崭新的人生征程。
在东北,即便是农村,循环采暖也很平常。在屋外造个炉子,通过管道向屋内送热水,热水在暖气片中不断循环进行取暖。南方潮湿阴冷,除了零星几家采用煤炉取暖外,没有其它取暖设施,因此,在南方生产销售锅炉肯定有市场。他当年这样分析。
经过多方考证后,1988年6月5日,张跃拉开了他大手笔创业的序幕。他用绘画以及装修等生意积累的3万元钱,在湖南郴州注册了远大有限公司,开发取暖设备。
3万元创办远大,当时还觉得蛮宽裕。1万元做了产品研发,2万元做广告推广,就把公司的基本雏形打造出来了。张跃以轻松的口吻诉说着他那并不轻松的经历。
弃教从商,张跃并不是头脑发热,他有过深思和取证。“做锅炉是我弟弟的专长,他的专业是热工。”张跃神秘地笑谈,“我弟弟说锅炉容易做,我就敢去做。”
想要成功,就要做别人没有的东西
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张跃也不例外。锅炉大规模生产之后,生意虽也红火了一阵子,但是很快就发现锅炉存在缺陷:当热水被送到二、三楼的时候,随着高度的增加,水压增加,水温可升高至100摄氏度以上,这样,锅炉一旦泄漏就可能发生爆炸。
发现锅炉缺陷之后,有人主张申请一个有压锅炉,按照有压力的锅炉贴上铭牌就可以了。当时,申请这样一个锅炉并不是一件难事,很多乡镇企业都申请到了。但是他听说过有压锅炉爆炸事件,觉得这么做不安心。
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张跃执著而坚毅的个性,直接推动了无压热水锅炉的诞生。1989年,“远大”的第一个产品——全球第一台浮子式无压热水锅炉问世。该产品将一个浮球阀、一个止回阀分别安装于锅炉入出口,使锅炉不承受系统的压力,永无爆炸的可能。
、14.美术教师张跃:别让世界不给我们机会(…
无压锅炉一上市,就大获成功,也给张跃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市场需求很旺盛,他们自己做不过来,只能租用别人的车间生产。通过出售锅炉和转让技术,创业第二年就积累了很多原始资金。
由此,张跃认识到一个问题:想要成功,就要做别人没有的东西。
寻觅另外的突破口
1991年,对张跃来说又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无压热水锅炉参加了巴黎发明博览会,这为远大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无压锅炉在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这对张跃影响很大,他的视野走向了国外,觉得说企业可以再做大一点儿,应该把自己的发明拓展到国际去。
一颗不安分的心又让张跃在寻觅另外的突破口。
冬冷夏热,冬有锅炉,夏需空调——张跃的逆向思考,将远大推向了顶点。面对电力短缺的现状,“搞一种不用电的空调”的想法油然而生。如果说无压锅炉,还停留在简单的产品研发阶段,那么,“非电空调”的想法,则直接把张跃带上了有意识的节能减排之路。
当时有很多空调厂家,但是都是用电的,他听说日本有非电空调,于是就下定决心要做非电空调。经过半年的技术研发,非电空调技术在远大终于得以攻关。1992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直燃吸收式溴化锂冷温水机(直接以燃料为能源的非电空调,简称“直燃机”)。直燃机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张跃的成功秘诀—做就要做“独一无二”。
问鼎节能
不放弃享受生活的张跃,在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之后,就致力于节能减排工作。
真正意识到温室气体的严重性,是1996年前后。恰巧赶上联合国在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组织》会议,讨论《京都议定书》,这次会议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立即开始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节能减排上。
过去十几年,远大空调主要是用三种燃料。一种是燃油,当时天然气比较少,后来天然气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