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逢凶化吉。
3。 锻炼真才实学。李鸿章为什么能够屹立官场不倒呢?因为他有真才实学。其实李鸿章是不得宠的,可慈禧还得指望他。因为满臣已丧,唯有李鸿章等几个汉臣能担当大任。所以即使被打压、被诬陷,只要服个软,照旧能够官复原职。
有了上述做法,李鸿章才运用了其为官的大智慧——可张可驰,能屈能伸,从而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四十载。



、磨炼忍性,养精蓄锐

为官之道在历代人物身上都有很明确的记载和讲述,其中明代著名的第一任首辅大臣张居正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明代三朝元老,其做官经验堪称老练和精湛。
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他23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并开始入朝为官,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明代的翰林院是专门培养国家人才的地方,在这里只要踏实工作并好好地把握住机会,日后被重用的机会很大。张居正就这样被选拔进入了翰林院,等候进入未来的大官场。
张居正在翰林院的时候,大量拜读历朝历代的规章制度和为官之道,他还曾经给一些王爷和皇子讲过一些学问,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不少上层的高贵人员,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官权之争的现象。
在张居正为皇子和王爷讲学的时候,前来求教最多的是裕王爷。裕王爷是嘉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当时太子已经去世,因此裕王爷就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裕王爷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即隆庆皇帝。隆庆皇帝一上台就把昔日贴身的大臣张居正提拔了上来,张居正也就按部就班地进入内阁,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内阁大臣。
张居正的官位看似上升得既快又顺利,但这期间并不坦荡与顺利,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走上这条大道的。在进入内阁以前,他根本没有做过官,更不懂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道术,不理政事,内阁首辅是严嵩,而严嵩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他极具野心,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强烈,其在朝中的地位十分坚固。张居正曾经想过要向皇上奏明自己的改革,但是他的奏折根本没有引起皇上的重视,有严嵩在朝中把关,他的改革很难实现。在遭遇到挫折之后,他准备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暂时离开官场,并不是因为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也不是他的抱负被严嵩彻底地打垮了,而是他决定要厚积薄发,因为他明白,要想在朝廷中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就必须要忍。
在故乡江陵的日子里,他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感受到了田赋不均是造成百姓们饥寒交迫的根源,而要想改变这一切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但是他首先要做的是磨炼自己的心智,厚积薄发,养精蓄锐,等待重回官场的时刻。待他重新回到朝中,回到翰林院,他决定向自己的老师徐阶学习“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策略。徐阶是嘉靖初年状元,才华横溢、智勇双全,后来慢慢地当上了朝中的次辅大臣。至于首辅,自然就是严嵩了。严嵩心狠手辣,在朝中排除异己,维护自己的权威。与严嵩一起在朝为官,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得罪严嵩,两者相安无事,这足以说明徐阶在政治官场中的智慧和手段是何其精明和老练,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忍”。
在这样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张居正渐渐地学会了该怎样在朝中以“忍”做官。后来张居正去了国子监,与高拱一起掌管国子监。张居正和高拱都是徐阶一手提拔上来的,当时张居正和高拱都对严嵩在政治上的阴谋而感到憎恶,并时刻想要揭露严嵩的阴谋,但是徐阶多次提醒他们要学会“忍”,只有做到了“忍”才能够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推翻严嵩。张居正看到了老师徐阶的成功,他认为应该做一个像徐阶一样的官,于是他便和老师徐阶一样,处处“忍”,事事“忍”,随时随遇而安,相机而动,从不冲动。
徐阶十分器重张居正这一得意门生,更十分欣赏张居正的才华,因此推荐张居正去裕王府当裕王爷的讲师。其实当时在王府里当一名讲师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官场为官的人很少去做一名讲师,因为这样的官职基本没有上升的机会。但是张居正却去了,因为徐阶和张居正都认为,裕王爷很可能会继承皇位,一旦裕王爷继承了皇位,那么张居正的这个位子就非比寻常了,张居正认同这个观点,于是他甘愿去裕王府当一名讲师,这也是他磨炼忍性的重要体现。
果不出徐阶和张居正所料,后来裕王爷真的继承了皇位,就是隆庆皇帝,张居正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内阁,做起了内阁大臣。此时严嵩已经倒台,徐阶水到渠成地代替严嵩成为了首辅大臣,权倾整个朝廷。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为官这条道路上,磨炼忍性、锻炼心智是每一个为官者所必须承受的,做官就要像张居正那样磨炼忍性、养精蓄锐、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作为。



、外粗内细,胸藏睿智

左宗棠在战场上春风得意,实际上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见他,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满口湖南土话、固执偏激的矮胖子竟是一个屡战屡胜的军事奇才。
平日里的左宗棠闲散惯了,在长沙做幕宾的时候,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大吵大闹,后来位高权重了,还是不时开口骂人。而被骂的也都是朝廷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闲暇的时候,如果有人想和他聊聊,用不了几句,他就会把话题引到曾国藩、李鸿章身上,继而破口大骂,完全没有国家栋梁的姿态。
初次拜访左宗棠的人都会有疑问,那就是这个无度量的人,是怎么带兵打仗的?他凭什么把自己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又是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官场中破风斩浪、屹立不倒?
在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地方乡绅潘季玉因公事来到总督府拜谒。两人初次见面,互通礼节,之后看茶问座,聊了几句潘季玉的家乡,说着说着,左宗棠就把话题引到曾国藩身上去了。潘季玉想汇报工作,终究是插不上嘴。而潘季玉人微言轻,不敢造次,只能顺着左宗棠的意思。这一天的好时光就被左宗棠骂过去了,见天色已晚,潘季玉只好起身告辞。
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潘季玉没有办完公事,但是等不及了,只好回家。
回到家乡,乡民前来打探,潘季玉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采地说:“总督大人丝毫没有一点做官的样子,他只会痛骂他人,有辱斯文。”
随即又有人问起左宗棠的模样,潘季玉描述说:“矮矮胖胖,挺个大肚子,还一口方言,而且穿着不讲究,俨然像山间老农。”
平日里的左宗棠也确实如此,乍看去,他没有读书人的气质,更没有朝廷重臣应有的城府。如果把他放到田野乡间,他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犟得像牛一样的老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固执偏激、又稍显木讷的农夫,却胸藏睿智,屡屡在关键时刻展示出自己卓越的才华。
新疆地处偏远,朝廷管制不严,这就给部分心怀叵测之徒带来可乘之机,阿古柏趁清政府受困于东南海防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试图分裂新疆。他一面扩充军队,另一面和英国、土耳其交好,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随着土耳其苏丹册封阿古柏,新疆局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朝廷对是否出兵收回新疆,还存在疑虑。以李鸿章为首者认为新疆属化外之地,千里无人烟,收回来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反而要破费一大笔银子,倒不如将这些钱用给东南海军的建设,这样还可以抵御外敌。然而左宗棠却主张收复新疆,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于是,左宗棠出兵西北,但进军的速度却很慢。在顺利收复北疆之后,天气渐渐凉了下来,他下令修整大军。结果一连五个月,清军都没有向敌军发过一枪一弹,面对清军的无作为,新疆叛军也渐渐失去了警惕。此时,左宗棠看准这一时机,命令部将刘锦堂发动突袭。于是清军趁着夜色,跨过快干枯了的护城河,在大雾之中来到敌军城下,并竖起战旗整装待战,而城内的敌军却被这从天而降的清军吓得乱作一团。两军一交战,叛军就像鸟兽般散了。左宗棠连战连捷,如果光计算交战时间,那么他从新疆北部一直打到西藏边界,只用了9个月时间。
可以说,外粗内细是左宗棠为官的一个智慧。左宗棠平日里口无遮拦,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个办大事的人。而这样做,首先降低了对方的心理防范。可以说,左宗棠的表现无意之间保护了自己,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自生自灭而不去主动攻击他,而最终等到左宗棠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想要再动手,已经不可能了。或许左宗棠本身就是这么一种性格,但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战术上的误打误撞。
由此看来,左宗棠总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显得散漫随性,甚至有时候看上去还很无能,但实际上他是外粗内细、胸藏睿智,每到关键时刻,他从来都是不避水火、临危不乱,最终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为自己打下了常胜将军的名号,同时也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收敛锋芒,以退为进

在历史上,那些咄咄逼人的为官者大多不会落得好下场,因为功高震主、聪明外露、结交广泛的臣子等,他们往往会被送上断头台。而左宗棠能在官场上保持长盛不衰,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既有外粗内细的智慧,又有恰到好处地收敛锋芒、以退为进让自己“失败”、赢在最后的心机。
关于“曾左失和”,学界也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左宗棠和曾国藩联手上演了一出双簧,摒除了慈禧太后对于二人的猜疑。
在正史中,人们一直以为,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水火不容的。但是在当初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曾左二人为满清王朝立下了大功,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