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寻找石头,运输石头,堆积石头。在他的偏僻住处,出现了许多错落有致的城堡,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在干一些如同小孩子筑沙堡的游戏。
1905年,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偶然发现了这群低矮的城堡,这里的风景和城堡的建筑格局令他叹为观止。他为此写了一篇介绍薛瓦勒的文章,文章刊出后,薛瓦勒迅速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城堡,连当时最有声望的毕加索也专程参观了薛瓦勒的建筑。
现在,这个城堡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名字就叫做“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在城堡的石块上,薛瓦勒当年的许多刻痕还清晰可见,有一句就刻在入口处一块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据说,这就是那块当年绊倒过薛瓦勒的石头。
最后一名竞争者
○王 皎
现场抽到的题目是“PETE”——竞争,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英文演讲比赛。列席的评委是一律金发碧眼的英美籍教师,用很西方式的微笑审视着跃跃欲试的竞争者,我的顺序排在最后一名,从被善意的恶作剧者悄悄报上名到成为参赛队员中唯一一个大一新生,我越来越肯定这是一种暗示。
坐在前排靠门的位子上,气宇轩昂的赛手从我身边一一走上讲台,掌声排山倒海一浪复一浪摧折着我心里孤立无援的自信。
这时,两名队员缩着身子从门边溜了出去,留下如释重负的叹息长 贯我耳,是自知的超脱还是软弱的逃避?我已无法选择,勇气往往在人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奇迹般地战胜胆怯——我有什么理由不昂首挺胸走上去呢?
“方寸之台为每一个竞争者提供公平的机会!”我的第一句演讲词博得零星的掌声。然而,我还是只能用简单粗糙的词句表达深刻的道理,一种言不由衷的悲哀和尴尬弥漫了整个赛场。台下一排充满鼓励的蓝色目光斑斑驳驳游动在我的意念中,而观众席上接二连三摇头的动作却引起我夺门而出的冲动。
五分钟的传统演讲结束后,本应十分精彩的自由对答无情地把我推到山穷水尽之地。一位身材高大肥胖的中年外教友善自然地陈述着他的提问,我扯紧每一根脑神经极力倾听仍不得要领。
“I beg your pardon(请你再讲一遍)!”我急切地说。胖外教放慢语速重新发问,这次有了可喜的进步,至少明白了那是些我肯定没有学过的单词!
“I beg your pardon!”我迷惘地说,在胖外教极慢的陈述中我终于如获至宝地捕听到三个中文字:“走后门”。我受宠若惊地急忙讲出一句很不合语法规则的回答,告诉他我相当反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方式,但对改变它的存在感到力不从心。胖外教宽慰地点点头,另一个提问接踵而来。
“I beg your pardon!”不得不第3次启口说这句说时,我看到一颗金发覆盖的脑袋绝望地摇动了两下。我的一只脚不由自主往门的方向迈了一步——胖外教西方式的笑容骤然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缩回了那只被石头多次绊倒过的脚。预告结束时间的钟声响了起来,我作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缓缓走下台,怪异的目光铺天盖地把我卷回原来的座位上。
无意间维持了一种被认为是自不量力的坦然,我恍然领悟到:人们总是因为“自知”而不敢向前迈出蹒跚却暗藏潜力的一步!其实自知有时只是一种借口,为固步自守的平庸精装成花边也好常常挂在嘴上。胜与不胜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对于真正的胜利,应该能够找到一条即使失败了也仍然站得住脚的理由——例如尽心尽力。我想我做到了。
为了给所有参赛队员发“参赛证”,我再次踏上了那张公平竞争的演讲台,站在最后一名的位置上。我接过胖外教递来的证书,发现空白处用钢笔写了一行小字:REAL PETITION(真正的竞争)!
我的目光在这两个大写的英文单词上来来回回地思索,一种西方式的微笑在我心底荡漾着,来来回回……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繁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人各有志(外一篇)
○洪 生
古人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话不无道理。许多人常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要求别人,希望别人遵照自己的话去做,倘不如此,便觉对方冥顽不灵,甚至无可救药。
其实人各有志,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必强求必与己同呢?当然麻雀无法了解鸿鹄的大志,可是换过来,鸿鹄又怎能体谅麻雀的小小需要呢?
更何况人尽其才,只要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净尽,也就够了。不一定都得身怀大志不可!
过去我无法领悟这点,所以对自己亲人、学生不免苛求,而对方无动于衷,自己则苦恼不已。现在想想,不禁哑然,人各有志,何必强求。
“兼 听”
“兼听则明”这句话,许多人都读过,也会引用,但不一定会应用。喜欢听美言,是人之通病。听—面之词,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英明的一些领 导人,也不免被小人的阿谀和谗言所淹没,而用人不当,断事不明了。
能够凡事多听听各种意见,当然是好事,但有者早已先入为主,为了偏见,所谓听听,不外乎做做样子罢了。也有些恰恰相反的,对听来的东西本身没有判断力,是非不分,三年无成。则兼听不如不听。
“兼听”一词,言简意赅,虽易懂却不易做到。否则朗朗乾坤,就不会如此多事了。
磨 难
○许文红
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刚强,人不怕磨难只怕失去希望。面对风风雨雨,有这样的路可走——去认识大海。这是人生旅途中一条清醒畅通的路。在广阔的海洋里,你能清醒地认知恼、恨、忧、愁。把经过的每次大风浪,看作是生活的一个新尝试,看作是生命体的一个新光环。把遇到的每次大冲击,当成人生的新课题。每冲破—次危机,你便增加一分生活的勇气,每征服—个难题,你就赢得一次成功。
何谓痛苦?我理解痛苦是超出人的承受能力之外的东西。痛苦和磨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生活中没有阻力,人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旅途中没有艰险,人生就没有滋味。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残山剩水,枯藤花树,夕阳西下,景触情,情触景,你会领略到自然之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惊叹人的奇想俏喻。
不管是豪放的画笔,还是细腻的雕刻,无论是“斗牛舞曲”,还是“二泉映月”……一句话,只要是有魅力的艺术,就会给你一分享受、一分轻闲、一丝深悟、一丝蕴藉。经过艺术浓缩的生活,给人启迪和鼓舞,它用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衡量社会生活中的美、丑、喜、怒、悲,指导人们更深刻地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
没有什么比生活更富有、更生动、更崇高的了,心中有了这杆秤,还怕称不出失意、坎坷、痛苦、磨难的分量!
笑傲磨难吧——那是属于你的一份财富。
去自讨苦吃
○佟可竟
人,过于舒适往往会流于平淡,几遭磨难甚至会生出不凡。莫如时常对自己说:去讨点苦吃吧。
追求你未必能企及的向往,抛弃你已经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