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时眼珠向左下方转的人:
这类人想像与思考力都很强,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这种人可能会给人好吃懒做的感觉,不过这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这种人比任何人都会安排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他们会比较认真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也会把自己的见解坦然地表露在与会者的笔记中。会议记录中他们占了很重的分量,所以对这种喜欢自由自在、坦然相对的人,千万不要给他们一种压迫感,否则你会把他们吓怕,令他们从此与你保持距离,以后再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很困难了。如果你是领导,就该给他们一个轻松的氛围;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就该保持平和的态度。
第二部分会议场上的几种类型化表现(3)
4。 初次相约会议场
这里所介绍的不是如何在会议场上识别人,而是介绍一下应注意的问题。或许表面上看,和我们的本节的主题无关,但是如果仔细想的话,我们在阅识他人时,不也同样被别人阅识吗?如果理解了这点的话,就不会觉得离题了。
初次见面,表现在形体语言上,最直接的动作就是握手。握手作为一种礼节,这里介绍一下注意的问题。
握手力度。握手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但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度。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紧。
先后顺序。握手的先后顺序为: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意,方可用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握手时间。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即使握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对方欲罢不能。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另一只手放在口袋里。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握手时不宜发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这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除长者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第二部分语言的四种风格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言者心声”,这些都指出心有所思、口有所言,两者在相当程度上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理念。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风格主要是指通俗意义上的说话、写文章等方面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并非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讲的语体、语性等方面内容。
语言的风格有很多种,文雅敦厚的,庸俗刻薄的;热忱大方的,冷漠畏缩的;滑稽幽默的,呆板无趣的……还记得当时看周星驰演的《大话西游》时,印象最深的除了孙悟空,就是那个婆婆妈妈,说话罗里八嗦的唐僧了。而在故事最后,唐僧的说话风格陡然转变了,简单到只用一两个字概括。导演正是用说话风格这种方式来突出唐僧的性格特色的,说话风格的转变也代表着唐僧个性的转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每种语言风格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通过一个人说话的风格,我们可以大体上了解他的性格特征。语言的风格多种多样,不能够一一详述,这里我们仅举出四种比较典型的、常见的语言类型,并作一定分析:
1。 直爽简明型
一般我们形容某人说话直率,往往使用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种类型的人,多半坦诚、直接,胸无城府,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在小说中,这种语言风格多体现于英雄豪杰身上,粗犷而直白,真诚而袒露。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容易交往,精神饱满,做事热情冲动,对朋友仗义豪爽。但任何事物必然有其两面性,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语言风格也很容易口出伤人,说话太直接、太真实,不顾及对方的感受,有时候难免会“伤人自尊”。
2。 婉转含蓄型
这是同上一种语言风格相对而言的,正如宋词有以辛弃疾、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派,相对的是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人属于感情细腻、敏感多疑型。他们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时刻注意别人内心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属于非常理性谨慎型的人,说一句话前会不断权衡,懂得怎样拿捏分寸。但常常会给人不真实、不坦率的感觉。这种人内心想法颇多,又不愿对旁人随便倾诉,容易给自己造成较大压力,比较抑郁。
3。 幽默风趣型
一个人的语言往往蕴含着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仅能逗人开心,也是智慧的体现。这种语言风格能帮助提升你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个人魅力。拥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人多乐观开朗、聪明活跃。他们往往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有他们在,就能够避免冷场的尴尬,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但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也应该讲究场合,因人而异。能够在恰当的场合,对恰当的人幽默,才是智慧的语言。
4。 一板一眼型
一板一眼形容人说话做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样的人大体而言比较保守,谨小慎微,性格比较沉稳,稍显内向。这样的人不会乱开玩笑,说话极有分寸,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但有时候过分规矩,反而会显得呆板、固执;“较真儿”,给人以不通情达理的感觉。
语言的类型不一而足,每一种类型都有其产生的环境和背景。通过说话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品味、素质,是阅人有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第二部分语言与表情的配合
现象学思想家德里达认为:“语言的原初职责在于完成交往的功能,但人们在交往中遇到诸多障碍,比如他们相互之间的物理体验和心理体验及其在这两种体验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话语的物理方面’。如何克服这种不透明性和障碍而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呢?只有当说者在说话时进行了赋予意义的表情和行为,而听者也理解说者的意向时,交流才能发生。”那么,在说话同时辅之以适当的表情,可以帮助倾听者更好的理解,加快双方的沟通。
我们在说话时所伴随的表情一般是无意中进行的,它们并不带有告知的意向,它们不具有确切的语言符号意义上的含义。如果停止说话,单单使用表情,似乎也可以使周围人理解,但只借表情表达,往往会造成说话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和周围人接受到的不一致,往往会造成误会。而仅仅通过语言来传达一种意思,又会使人觉得单调、刻板,不那么容易迅速接受。同一个人没有表情的人说话就如同一个机器人在说话一样,索然无味。
熟人见面,打声招呼,必然辅之的是微笑;学生见到老师,行礼的同时,是尊敬的神情;上司训斥下属,当然要板着一副面孔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愤怒的表情使眼睛都红了;奶奶看到自己可爱的小孙子,嘴里叫着“小乖乖”,脸上满是慈祥的神态;内向的女生见到心仪的异性,面带羞涩,眉眼含笑……有了表情,整个世界才生动起来。
表情是人生来就会运用的:小孩子哇哇大哭,代表他不舒服,哈哈大笑又说明他高兴快乐。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人的表情越来越丰富,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语言和表情应该有正确的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通过一个人平常说话时伴随着的表情,也能大致推测一下这个人属于什么性格。说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的人可能感情丰富,乐天活泼,热情大方,属于性情中人,情绪波动较大,好动不好静,对事情会全力付出,不计后果,但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失望或沮丧。而说话不动声色的人,城府较深,喜怒不形于色,深沉稳重,通常较为理性,对待事物能够冷静主动,分析问题比较全面,有很好的计划性。
当然,仅从一方面就来评判一个人的性格显然是不对的,要养成正确的判断力,还要避免“假性沟通”。假性沟通是指人们在互相交流时,只考虑到他人的语言用辞与身体表情之表面涵意,而忽略其深层真正意义。如一对总是各忙各的夫妻,难得聚到一起,妻子表情诚恳地对丈夫说我们好久没有一起好好吃顿饭了,事实上,她希望同丈夫好好聊聊。如果丈夫仅仅就妻子言辞的表面意义,而只陪她吃一顿饭,必然会造成误会。
第二部分你的朋友有什么口头禅
有时候,窥一斑可知全貌。窥哪一斑呢?对了,他的口头禅。许多人的口头禅往往就是一个字而已,而这个字往往又是一个语气词。
比如那个“哧”,舌头抵住上颚,喉咙里冲出一股气,将舌冲开,便是这一声短促有力的“哧”,说这个字的人往往斜着眼看人,脸上似笑非笑地,满脸都是轻视,那一声哧就更增加了这种轻蔑的效果。遇到这种人,软弱的人还没说话便先在心里颤抖了一回,遇到吃软不吃硬的家伙,必要更凶狠地横过一眼去:“哼!你以为你是谁呀。”最不喜欢的是有人在无意中发出的啧啧声,嘴前端用力,将舌头在上颚吸了两吸,这两声之后,必是自夸或吹牛,满脸得色,啧啧两声只不过去是一个引子一个铺垫,引来后面的滔滔江水。当然这两声也表示一种佩服,但这种佩服却相近于谄媚,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服气。
有一个朋友常说的是“切……”,一个字抑扬顿挫,绵绵不绝,老半天才截下,开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