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胜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辩胜术-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面一则案例就是这样。

清朝时,某人控告有人偷了他的鸡。县令传来他的邻居审讯,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都围着案桌跪在地上。县令假装不予理睬,另外审理别的案子。过了很久,又装着疲倦的样子,说道:“你们暂且先回去。”

众人都站起来,县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喝道:“偷鸡贼也胆敢走啊!”

那偷鸡的人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双腿,屈膝跪在地下。一审讯,他只得从实招来。

当初县令审讯他们,偷鸡贼先有思想准备,就是不肯承认。

于是县令改换手法,假装审理别的案子,不理会他们,这样偷鸡贼的思想警惕性就慢慢放松了,县令猛然一喝,偷鸡贼便现出了原形。

 341

论 辩 胜 术。

13。

在论辩中实施懈敌圈套术,首先必须是不动声色,使对方思想麻痹;然后是冷不防地发起攻击,这样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失言而不知不觉地落入我方的圈套之中。又如,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天,甲、乙两个争讼者见法官。甲说乙欠他许多黄金,而乙硬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他,从来没有同他共过事。”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法官问甲。

“在离城三里远的一棵树下。”甲回答道。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审一下,树叶会告诉我真情的。”

法官向甲提出这么一个奇怪的建议。

甲去摘树叶了,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去审理别的案子。乙作为旁观者在津津有味地看法官审案。正当案子处理到高潮时,突然法官转过头来轻轻问乙道:“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知道还有一段路呢?”

法官严肃起来。

乙这才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诈骗之罪。

法官在制服诈骗犯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追问乙是不是欠甲的黄金,也不问乙是否知道甲所说的那棵树,而是让甲

 342



23。论 辩 胜 术

去找树叶,接着又去审理别的案件,把乙放在一边,正当乙观看审案进入高潮聚精会神心理武装完全解除时,用看来轻描淡写的一问,便使乙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真话,顺利地达到了将诈骗犯制服的目的。

在很多的论辩场合都是这样,一本正经地进行争辩难以奏效,而冷不防地突然一问,却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论辩效果。

 343

论 辩 胜 术。

3。

以小见大

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说明,我们认识客观事物,进行论辩时,可以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某个点、某个方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进而认识到事物整体,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取得论辩胜利的目的,这就是以小见大术。

据传东汉时有个人叫陈蕃。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室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就问:“你这小孩,怎么不打扫干净房间,迎接客人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扫除天下之不平,哪里会去扫除一室之污秽呢?”

薛勤当即反问一句:“你一间屋子的污秽都不扫除,哪里还能去扫除天下之不平呢?”

薛勤从陈蕃懒于扫地这件小事,以小见大,得出他不能干大事的结论,切中要害。

一个论辩家不仅要能由点进而认识到面,而且还要能高瞻远瞩,由此时此地的眼前结果,进而预见事物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比如,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管

 344



43。论 辩 胜 术

仲病危时,齐桓公前往看望。齐桓公说:“你的病看来已经很严重了,你有什么话要吩咐我吗?”

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公子开方、堂巫四人,他们将来对您、对国家都很不利。”

桓公说:“易牙是我的厨师,有一次我信口说,什么山珍海味你都做给我尝过了,就是还没有尝过蒸婴儿的味道,结果易牙就把他刚出生不久的第一个儿子蒸给我吃了。他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还要疏远他呢?”

管仲反驳说:“从人的感情来说,没有哪个人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的,而易牙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爱,蒸给别人吃,他对你能有什么用呢?”

桓公又说:“竖刁身为贵族,知道我喜爱宫中生活,他就自己阉割自己来侍奉我。

他如此爱我,我怎么还要疏远他呢?“

管仲反驳道:“人没有哪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他竟然自己毁坏自己的身体,他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能真的对你好呢?”

桓公又说:“公子开方是卫国人。卫国并不远,可他侍奉我15年没有回去看望他的父母双亲,他还不好吗?”

管仲又反驳说:“公子开方连他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真正对你好呢?他们都是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啊?”

桓公终于有所悔悟,答曰:“善!”

管仲以其忠臣贤相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对易牙、竖刁、公子开方等人的几个生活片断的精辟分析,剥开了他们的伪装,

 345

论 辩 胜 术。

53。

识破了他们的韬晦之计,预测了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作出了一番精彩的论辩。历史的发展也完全证实了管仲论断正确性。管仲死后,由于齐桓公没有听信管仲的话,这四人果然作乱,将桓公囚于一室之中,不给饮食,齐桓公乃以白布裹首而绝。

使用以小见大术必须注意,其中的“小”必须有代表性,必须与“大”有必然联系,注意不要犯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错误。

 346



63。论 辩 胜 术

以问侦破

在论辩中,为了达到了解论敌意图的目的,我们在不暴露自己真实意图的前提下,向对方提几个问题,迫使对方回答,从中了解对方的实情,这种方法就是以问侦破术。

请看这么一件事例:1987年6月,在江苏省某公共汽车上,一个青年小伙子主动地向邻座的小林姑娘热心地介绍自己:“我姓洪,是南京师大毕业的,现在阜宁师范学院任教,我父亲是××县的县委书记。”

一个既有地位又有学历的县委书记的儿子,对这位身在农村,心想县城的小林姑娘确实有不小的诱惑力。

下了汽车,“洪”邀姑娘去看电影,并向姑娘许诺:“你农村户口没关系,我可以帮你找个工作,将来户口粮食都不成问题,我父亲也会考虑的。”

林姑娘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中,“洪”趁机向姑娘借钱,并到林家去玩。林父是位老干部,听说“洪”是教政治的,有意试试他的学问,问道:“小洪啊,你说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是不是一个意思?”

 347

论 辩 胜 术。

73。

小伙子吱吱唔唔答不上来。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洪”竟一无所知。

这使林父疑窦丛生,他想:阜宁没有师范学院,再说教政治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哪能不知道一分为二?

“洪”先后向迷了心窍的小林姑娘骗钱850元,正想溜走时,林父赶来,逼得“洪”说了真话:他叫王大如,曾因盗窃罪被判刑6个月……

要达到了解“洪”的目的,到南京师大调查有没有这么一个毕业生,到阜宁调查有没有师范学院,有没有这么一位教师,到××县问问县委书记有没有这么一个儿子,固然也未尝不可,但这要耗费时力,并不是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

林父于是向“洪”连提几个问题,通过对方对这几个问题的反应,顺利地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要用好以问侦破术,就必须注意选择能一针见血地击中对方要害的问题。比如,50年代我国的一个老预审员在讯问一美国间谍时,有这么一段对话:预审问:你说说你的生活经历吧。

间谍:……

1948年到北京,向著名教授学习准备写博士论文。

预审员:你研究什么题目?

间谍:研究管子。

预审员:那你给我讲讲老马识途的故事吧!

 348



83。论 辩 胜 术

间谍:(怔怔地,说不出一句话来。)

预审员:你说是研究管子的,但连老马识途的故事都不知道。你在中国绝非单纯地研究学问吧!

预审员的一句问话,便彻底地揭穿了间谍的谎言。

 349

论 辩 胜 术。

93。

刚柔相济

作为一个论辩家,在论辩中,有时要刚,刚气激越,热血沸腾;有时也要柔,柔情如水,和颜悦色。但是在更多的场合是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就是刚柔相济术。使用刚柔相济术,往往能取得更佳的论辩效果。比如:明孝宗时,孔镛被任命为田州知府。到任才三天,州内的军队全部被调动出发到他处,而峒族人突然进犯州城。众人提议关起城门来守城,孔镛说:“这是个孤立的城池,内部又空虚,守城能支持几天呢?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晓喻他们,或许他们会解围而去。”于是孔镛独自一人,来到峒族人居住的地方。孔镛坐在屋子中央,峒族首领问孔镛是谁,孔镛说:“我是孔太守。”孔镛又对大家说:“我本知你们是良民,但由于饥寒所迫,才聚集在这里苟且求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呢?你们如果真能听从我的话,我将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出来

 350



043。论 辩 胜 术

抢掠了。而如果不听从我的话,你们可以杀掉我,但是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兴师问罪,一切后果就由你们承担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