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怒控 制者,不断地威胁着控制关系。 真实性对压制性控制者来说是一个威胁 我曾听到过无数身处控制关系中的人们向我说道,即使他们尽力保持他们的耐心, 小心地为事情的真相作辩解,或者试图与他们的配偶,分享他们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或 者想向他们的配偶,阐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但他们的配偶却总不能理解;与此相反, 他们的配偶总是因此而轻视他们,或者嫌他们所说的事情太琐碎,或者变得非常地愤怒。 无论他们沟通的技巧多么完美,多么敏感,多么真诚,他们就是不能为控制者所接受。 当你和某人分享你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时,你是最真实的。有什么比被控制者的痛苦 更可信呢?有什么能比这种真实性,更能驱赶走控制者的假想人呢?有人可能会认为这 样的真实性将打破幻想,但实际上却很少能够成功,因为控制者把这种真实性当作一个 巨大的威胁。结果控制者会抵制它,并使它最小化,这样大多数独立的倾向就消失了。 事实上,被控制者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表述,很少能够被控制者当作真的来接受。 有很多人因为说出了惊人的事实而遭到其配偶的辱骂,有时候还遭到其暴打,这令 我十分吃惊。我开始注意到真实性对控制者来说,是一个威胁这样的事实。 82
Page 83
真实性的“威胁”,经常会出现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当咨询师邀请夫妻双方,相互 倾诉他们的痛苦时,控制者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当我听到……感觉坏透了”。这时真 实性的出现使控制者感到受到了威胁,控制者可能会直接说:“你在诽谤我。”或者, 当时他不做任何反应,一直到咨询结束。等到周围没人时,他会说出类似下面这样的话: “你在背后搞小动作!”、“恶人先告状”。 许多人告诉我曾经这样被指责过,他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在这个案例中,就是 所谓的“暗中攻击”,被控制者在咨询师面前,对咨询师的分析和建议做出反应,是不 能算暗中的。而控制者在私下的谴责,实际上更像是“暗中攻击”。 控制者非常精于以被控制者的特质为目标,不断采用各种手段去削弱它们 对许多控制者来说,生活就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他们是不能被打败的。如果 他们看到失败正在迫近,好比在一场论战中自己的观点证明是错误的,或是在一场拳击 比赛中自己处于“劣势”,这时他们假想的世界就要土崩瓦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 们幻想的联系会突然断裂。而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他们以暴力的方式来处理这个突然的 断裂。“我失控了”,他们说,他们用这句话来解释其口头或身体上的暴力行为——这 么做目的在于压制分离的倾向。 “我失控了”这句话,清晰地描述了对于突然分离的反应。控制者用这样的话,支 持他们不顾一切地重建假想世界,使得他们的假想世界,再次成为他们世界的行为。现 在我们知道“我失控了”是什么意思了,它的意思就是“我突然分离了。” 即使控制者可以通过压制分离的倾向来减轻其恐惧感,他们的恐惧也总会再出现 的。压制真实的个人并不能结束控制者对分离的恐惧,这种恐惧深藏于他们内心,不会 在其外表表现出来。 因为分离的企图随时都可能出现,控制者经常得保持警惕,这使他们紧张,有时还 会感到很沮丧。当然,被控制者也会感到紧张、过于敏感,甚至沮丧。如果人们在一种 特定环境下单独与控制者发生联系,例如,在家庭里或者在工作场所中,那么他们将倍 感折磨,因为他们的存在威胁着控制者,他们随时可能会遭受攻击。 当幻觉破除者遭到攻击的时候,问他们做了些什么激怒了他人,他们通常感到迷惑 和不解。如果你曾经被这样问过——我衷心希望你不会,我建议你说,“我表现出了我 要独立的倾向。” 83
Page 84
在和无数的幻觉破除者交流之后,我看到了他们最宝贵的品质——口才雄辩、极具 想象力的天赋、富有智慧的才干、学识渊博——而这些正是控制者最为蔑视的。许多被 控制者要么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要么已经忽略了自己的这些品质。有些人甚至把这些品 质理解为是他们的最大缺点。 同我交谈过的一位极具天分的艺术家,认为他不可能画出任何有价值的作品,因为 他的所有作品一直遭到妻子的蔑视。一个才华出众的演说家也遭遇类似的经历,她相信 丈夫对自己的断言,说她“现在已经不能把雄辩两个字凑在一起了”。 控制者怎会有如此能耐抹杀被控制者的品质呢?我发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控制者 非常精于以被控制者的宝贵品质为目标,不断采用各种手段去削弱它们。因为这些品质, 就像被控制者内在情感一样,通常是被控制者,内在真实的体现。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是 非常真实的,是“莫扎特式的”,而这正显示了他的独立人格。 为确保自己的要求得以实现,控制者总以命令取代询问 对控制者的一个普遍看法是:他们通过命令来取代某些要求,这些命令保护他们自 己免遭被拒绝的可能。一些文学作品也把这样的独断行为,归因于控制者的恐惧心理, 如果用商量的口气向别人要东西,他们害怕面临谈判,而这可能使他们达不到目的。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询问就暗示着控制者和另一方之间是平等的。尽管以上这些在 逻辑上解释了这个问题,例如,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方将被假定为向另一方发布命令, 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这种压制性行为。 询问就意味着默许了另一方的独立意图。询问就是承认分离、打破联系。如果控制 者做出商量的姿态,那么他们会面临着切断控制关系,用真实的人取代假想人——把另 一方当作真正独立人的危险。而像泰迪那样的梦中人会总是遵照命令。 因为询问意味着认可另一方的自主,对于控制者来说,简直是一个自杀性的行为, 有可能的话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这么做。避开询问的一个方法就是命令,或者逐 步向另一方灌输恐惧的心理,从而确保顺从。 这可以通过一些残暴的、大声的、发怒的行为来完成,或者让被控制者确信,上帝 就隐藏在专横的行为背后。控制者也可以尝试,用一个更加隐蔽的方式来赢得顺从,退 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就是用感情上遗弃对方的方式来威胁对方。 84
Page 85
这就解释了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些人主要运用一个基本功能(思想),但是他们 还会企图支配具有“四种功能”(思想、感觉、知觉、直觉)的人——这正是他们想与之 建立联系的人。 对询问不做反应或虚假反应,控制者实际是在维护控制关系 多年来,被控制者对付控制者的办法,可能是忽略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其目的是试 图避免控制者行为带来的痛苦。当他们认识到发生了什么,并走出这个危险关系时,通 常能够找回自我。 正像遇事商量这种行为,对控制者来说是极困难一样,对被控制者的询问做出反应 也是很困难的。控制者不做回应是为了维持控制关系。他们的潜在逻辑可能就是:如果 我不做出回应的话,我就能假装你根本不存在。我能保持假想人的存在并让它活得很好, 这样就可以把你我的关系牢牢把握。很明显,如果控制者对被控制者做出反应的话,就 好像承认了被控制者是独立的,切断了控制者虚幻的联系,出现了分离的倾向。 一些控制者不是采取忽略询问的方式,而是带着令人沮丧的语气来回应。 有个男人说:“咱们去吃中国菜吧。” 妻子回答:“好呀,”但是接着问道,“你想去饭馆吃,还是把它带到家里吃呢?” 这时,他可能感到相当尴尬,因此厉声说道::“你为什么要把问题想得这么复杂?” 如果控制者事实上听到了被控制者的意见,他们虚构的被控制者的形象一下改变 了,就好像对方真的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通常会感觉到自己正在自我毁灭。他们认为 自己切断了他们所建立的控制关系。他们的泰迪失去了“载体”,因此他们会有一种突 然分离的感觉——与现实本身相分离。 使控制者本人感到糊涂,也使别人感到糊涂的是,有一些控制者采取一个非常隐蔽 的而自私的策略,通过这个策略他们能够解决如何回应询问的问题,从而避免可怕的分 裂。他们只是看起来似乎在“回应”。以下是对这种策略的分析: 控制者对某个要求说“好的”,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接受这个要求。例如,有这样 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是晚点回来的话,打电话告诉我好吗?”控制者的回答是“好的”, 实际上却不会这样做。控制者通过下面这些下意识的推理去保护他们的假想人:85
Page 86
如果我对你的要求说“好的”,那么我就能迅速地离开,而不用去面对你真实的自 我,而如果我说“不行”,却要面对你真实的自我。 我能和假想的人呆在我梦想的状态中,这样我就可以制止任何分离的倾向。 如果我对你的要求说“不行”,那么我将不得不面对你的真实自我,(泰迪到哪里 去了?被你所取代了!)因此我会说“好的”。然而我不会去做我所答应的事,因为如 果我按你的要求去做,那就好像你已经是真实的了!(泰迪到底去哪里了?死了。)我自 己切断了联系! 我向一个觉得自己有控制欲的人解释了这一点。他说,现在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他 总是本来答应妻子在下班回家路上替她做些事情,最终却总没有去做。他说他总打算记 住,甚至把这些事情写下来贴在汽车的仪表板上,但是尽管他有良好的初衷,最后还是 忘记。 控制者很少实现对被控制者所承诺的事情 了解了假想的人,就可以解释一些人在履行自己诺言中的矛盾行为。这些人自认为 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