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道,蜀军岂不死战,到时正好以一当十,奋勇杀敌。
马谡自入绝地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无计可施,被迫唱了一回空城计,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一败涂地。
可是仔细想想,马谡说得也没错,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也不是没有。巨鹿之战中,项羽领导楚地义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战后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成就了西楚霸王的一世威名。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列阵,大败赵军,擒杀赵王是另一个例子。为什么对于项羽和韩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马谡却是自取灭亡呢?
一场战役的胜负是很多因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大局、双方实力、战争形势、战役格局等等。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主观能动性和士气往往是问题的核心。统帅最重要的任务是利用各种心理战术,提高我方的士气,打击对方的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成功的原因在于〃因势成勇〃,通过选择进入不利的地理环境来提高军队的士气。但不利的地理环境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高昂的士气。
假设双方其他条件相仿,这种战术要想取胜至少还需满足以下几项条件:(1)速战速决。这也符合《孙子兵法》对死地的定义:〃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也是项羽为什么用持三日粮的方法造成紧迫感,不让士气衰减的原因;(2)虽然实力处于相对劣势,但军队因为求战的心理(如巨鹿之战)或胜战的历史(如井陉之战),有较高的斗志;(3)军队的统帅身先士卒,具有较大的个人魅力和威信,军心团结一致,〃齐勇若一〃,〃相救若左右手〃。项羽和韩信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反观街亭的情况,马谡一个条件都不符合。首先,他的任务是守街亭,没必要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其次,作为一支防御型队伍的编师,没有理由相信蜀军有很高的战斗欲望;第三,马谡初次领军,缺乏个人魅力和威信。所以,同样的战术对项羽和韩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马谡却是自取灭亡。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险招,与《孙子兵法》里一贯强调的靠庙堂之算,靠理性计划先胜后求战的精神是矛盾的。问题在于,兵法在这些使用条件上一般都颇为含糊其辞,即使直接谈到,也往往无法穷尽现实中的千变万化。而且,即使主要条件都考虑到了,决策者对条件成熟程度的准确判断能力也往往只能靠长期的历练和实践。〃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个〃疾〃是几十分钟、几小时,还是几天?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性命,乃至国之存亡都取决于对这个分寸感的拿捏能力。唐太宗在《唐李问对》中说,兵法可以意授,无法语传,也是这个意思。〃赵括们〃熟读经典,却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策略,可以想见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由此,学问不是用来照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虽然说出来很俗,但在实际中当真含糊不得啊!特别是现在所谓的MBA教育风行一时,学院里训练出来的经理能否禁得住商场搏杀的考验呢?那并不是由他们的成绩单决定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求学离不开书本。我们要重视书本中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从书中获取知识。
读书四道
古人说:读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阅《资治通鉴》能够知古今;《二十四史》道尽天下的兴亡;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叙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可见得〃书〃的重要。
人应该要读书,不读书则不知仁义。古来的读书人自我反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无非是勉励自己,也能挤身圣贤之流。所以,人不仅要会读书,还要会用书,用书之道,有四点:
第一、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现在有很多人,收藏了很多书,尤其那些发了财的人家,在酒柜之外,还要加设书柜,收藏一些名家的著作,以附风雅,方能堪称书香世家。所以藏书不难,却以能看为难。
第二、看书不难,能读为难。有些人看书,走马看花,随意浏览;或是漫不经心,貌似阅览,却妄想纷飞,心猿意马。若能将书中真义读出来,真正深入了解却很不容易,所以看书不难,能读为难。
第三、读书不难,能记为难。纵使会读书,也能了解,但是记不得,随看随忘,随读随遣,亦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所以读书不难,以能记为难。
第四、能记不难,能用为难。有很多学者,以速读的方式阅读,在博闻强记之下,赢得博学多闻,聪明巧慧的美名。虽然口若悬河,叨叨不绝的倒背如流,但是不会运用,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善加运用,即使读了许多书,对于自他也是没有什么利益的。
古德云:〃一册经卷满馨香,法味供养最富足〃,〃人抬人万丈之高,书抬人无价之宝〃。韩愈也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在在说明以著书立说来利益人间,是书的最妙之用。
所以我们读书要紧的是不但要藏书,而且是要能看书,能看书还要能读书,能读书之外还要能记书,记书以后还要能运用书。将书本融入生活,把知识化为智能,以处理人世间的诸多问题,那么这个书才有用。其实,我们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一本书,所谓〃不读自身,不晓得失;不读自心,不知妙处〃。
虽然,用书之道有四难,但是若能做到〃以满腹经纶代替胸无点墨;藏书千册代替腰缠万贯;以文会友代替酒肉朋友;书香社会代替功利社会。〃仍不失〃用书之道〃。
书有限,而知识无限;生有涯,而学也无涯。牢记学无止境,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学到最多的东西。
学无止境
秋天到了,雨水连绵。河水不断上涨,百川汇入黄河,黄河水量大增。暴涨的黄河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河远望,河对面吃草的到底是牛还是马都分辨不清了。
黄河之神名叫河伯,他看见自己的河流变得如此宽广,就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了,不由洋洋自得。于是决定借机炫耀一番。他顺流东下,悠然来到北海,站在海边,只见大海浩渺无垠,水天相连,看不到尽头,这是他才为自己刚才的自满感到羞愧。
河伯低下了头,对北海海神感叹道:〃俗话说'听的道理多了,以为谁都不如自己',这说的就是我啊!我曾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和伯夷的义举,当时我还不信呢,现在,我看到你博大无边,才知道自己真是眼光狭隘,见识太少。如果不是来到你这里见识一下,是很危险的,会被人耻笑的!〃
北海海神说:〃对井里的青蛙是不能谈大海的事情的,因为他们受到地域的限制;对夏天的虫子是不能谈论有关冰的事情,因为它们受到时间的约束;对孤陋寡闻的人是不能谈论大道理的,因为他们受到教育的局限。现在你离开河边,见到大海,知道自己的浅陋,我才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啊!〃
河伯认真的倾听着。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多的了,万水归海,不知何时停止,但海永远都不会满。海水从尾闾泻出,不知何时停止,但海永远不会空。无论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从来没有自满过,因为我知道我的水量超过江河无数倍。我在天地间就像小石头和小树在高山上一样,总觉得自己很小,又怎么会自满呢?万物无穷无尽,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个人同万物比起来,不就如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么?〃
人如果能放眼宇宙,那么一切都不值得自满。人们知道的知识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所谓〃样样通、样样精〃的人是不存在的,把他们放在真正的专家面前就原形毕露了。学习没有终点。
这是一所大学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一群高年级的学生挤做一团,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第47节:为官也逍遥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的笑容更加扩大了。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
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
〃我只想要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经被遗忘了,但是他教的这堂课却没有被遗忘。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到老活到老,永远不要以为你已经掌握了终极的知识或者奥义,你所知道的只不过是别人已经知道过的东西而已,除非你把它变成自己的,不然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茶余回甘】
安溪产茶很有历史,唐代《清水岩志》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