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全民福祉乃至国家兴衰,其所负担的责任是社会大众所信托的,是社会人民的公仆;乃至民众也常会「以吏为师」。因此当政者、执政者在心灵上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工作应该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心。谨提供执政者四如贡献给大家参考:
第一、执法如秤:秤是平衡、计算物质轻重的利器,用于譬喻执政者执法的时候,应该公平允当,正直无私。如三国时代诸葛亮所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引申意谓「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绝不会因人事异地而有差别,倘若执政者徇私舞弊,必然会招致民怨。所以,公务人员应勤政为民、执法如秤。
第二、守身如玉:公务人员是执行国家法令,从事国家行政事务的能者,他为人民谋求福利,可说是人民的公仆;尤以每位民意代表的产生,皆是从数万人民手中神圣的一票而当选的,更可说是选民心目中的模范代表。为了不辜负选民的心意,执政应该守身如玉,操守清白,表里如一,才能堪为大众的模范。
第三、爱民如子: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得民者昌」。所以,执政者要以谋取老百姓的幸福,来展现出自己伟大光辉的政绩。
第四、去贿如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即屡见不鲜,一些从政的官员有为己徇私、贪赃枉法、买官卖官等严重失职渎职的行为。政治发展至今,尤有甚者,例如选举接受政治献金、贿赂选民买票或是其它舞弊行为,让贿赂形同合法化,这些行为都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最大杀伤力,是导致社会纷乱的祸害。所以公务人员要去贿如仇,才能树立为民谋福的典范。
犯罪学家雷克利斯曾说过:「当具有良好的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能力时,就能约束人们不致产生犯罪行为;当外部遏制和内部遏制减弱甚至消失时,犯罪行为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有良好的自我观念,则生活在一个足以诱导其犯罪的环境中,亦能发挥绝缘作用。所以执政公务员,食民之禄,求利当求天下利,奉公守法,勤勉清廉,不为利诱,不为势劫,以建立个人清净的操守,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广大群众,为民谋福。
身居官场,在同僚之间又该如何自处呢?下面的〃官场三要〃可以给予人们一些启示。
官场三要
上级对下级要收放自如
官场上一般都要求上级能〃体恤〃下级。体,是体察;恤,是悯恤。也就是说上级对下级应以爱护、关心为主。
大军事家吴起是战国时代卫国人,被魏文侯任用为将军.统师干军万马。他与士卒同衣食,共甘苦.最为感人的是,有一次他来自用嘴替一个士兵吸出毒疮里的脓血。那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你的儿子是个普通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疮脓,这是天大的荣幸,您老还哭啥?〃老人回答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爹吸伤口的脓血,老头子感激不说,上了战场.脚跟不朝后转,一直到战死沙场:现在吴祸军又对我儿子这样.我儿子感激他.还会顾自己的命吗?这样一来,找就不知道我儿子哪天死在哪里了。所以我为儿子担心阿!〃
明朝大臣张忠定有一次看见大厅里有个听差在熟睡,心想:我的后厅中怎么有人敢睡觉呢?这人一定出了事。心情郁闷,晚上未睡好.听以忍不住瞌睡起来了。便询问那听差:〃你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听差回答说:〃我母亲久病不愈,哥哥流浪到外乡没有回来。〃
张忠定派人家访,果真如此。就派了一个人去帮听差照顾母亲,听差从此对他感激不尽。
当然,〃体恤〃并不是〃娇纵〃,一定要掌握分寸。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以检校尚书的身份兼行营节度使,屯兵在汾州。地方上有些坏青年在军队里挂个名,穿上军服,大白天在集市上横行霸道,随便打人.甚至打死孕妇,一下子害了两杀人命.地方长官汾宁节度使白孝德慑于郭子仪,对这些事提都不敢提。
地方官泾州刺使段秀实马上递交公文给上司白孝德,主动请求做军队的执洼官,决心整顿军纪。白孝德允许了,命他为代理都虞侯。
过了几天,郭晞军队中有17个士兵到集市上抢酒喝。打坏了酿酒的工具,杀死了酿酒的工人。段秀实派人抓了他们,砍掉他们的脑袋并挂在竹竿上,立在集市中示众。这一举动刺激了郭晞军队士兵,军营全体士兵骚动了,全都挎刀披甲,要找段秀实算账。
段秀实听说后.解下自己身上的佩刀.独自到郭晞的军营来.一听禀报.郭晞忙出来迎接。段秀实当面责备说;'郭子仪老元帅的功劳天下无人不知.现在您竟然放纵自己的士兵干残暴之事,伤害百姓。如果由此使边境地方发生骚乱,罪过就会牵连到您父帅。现在.汾州一带的年轻坏蛋,在军队挂个名.胡乱杀害百姓.别人都说是郭尚书仗着郭元帅的权势.不管束自己的士兵,怂恿他们于的,若这样下去,那您郭家的功名还能存在多久呢?〃
郭晞听了这一番话,顿时醒悟,拜谢段秀实说:〃多亏您教导我。〃于是命令士兵们解除武装。骚动解决了,可段秀实还不走.他要郭晞留他吃饭和住宿。故意再给士兵们行刺的机会;弄得郭晞提心吊胆,害怕土兵不听劝说,趁夜间重新捣乱,便增加岗哨来保护他。第二天,郭晞同段秀实一起去向地方长官白孝德请罪。
下级对上级要做到士为知己者死
旧中国官场等级制度要求下级对上级要〃忠贞不渝〃。什么是〃忠〃呢?孔子说:〃对上司恭恭敬敬.叫你干啥就干啥;为君主办事,献出全部心血、精力以至生命就是忠!〃
孔子的弟子子文三次被委任为地方长官.每次都没有什么特别高兴的表示,又先后三次被撤职。也没有什么很生气的样子。接替他的人来了,他能负责认真地把政务交待清楚,使新官不为难。孔子说他〃忠矣〃。
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伦理道德人格标准的支柱。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里就表达了自己对〃忠〃的理解和践行。遇上好皇帝,忠臣可以如鱼得水;遇到皇帝昏庸,忠臣便会遭殃。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纵有〃收拾日山河〃的豪情壮志,但遇着昏君赵构.奸臣秦栓,也只能发出〃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感叹.屈从诏令,无法改变被奸臣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的结局,他的忠只能说是〃愚忠〃!
春秋时代,当了30年齐国大臣的晏婴,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传》中,颇多晏婴的记载,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职位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下属这时候就会为挽回上司的名声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公司,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保全了公司对外的良好形象,对上司也好,对自己也好,甚至对整个团队的成员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于私上司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的。这样的下级就是深得做官精髓的聪明人。
同级相处要以和为贵
在处理横向的同级关系时,官场向来推祟〃和为贵〃的原则,即相互之间互敬互让,谦逊团结,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是最好的范本。
相如出使西秦,完成了〃完璧归赵〃任务后。赵王见他〃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认为战功卓著。反而屈居在蔺相如之下.心中不服,常想找机会侮辱他,让他出丑丢面子。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与廉颇碰面.连早朝也请病假.免得与廉颇争席位的高低。有一次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来了.马上掉转车头躲避,手下的人误认为他软弱怕事,都不愿跟随他,要辞职不干。
相如问他们:〃你们看秦王和廉颇相比,哪个厉害?〃下属说:〃廉颇当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对了,秦王那么威风,我在渑池大会上,都敢当面骂他顶撞他。难道我还会怕一个廉将军吗?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与廉将军在。如果我们两人相争,不正是给了敌人进攻机会吗?所以.我躲开廉将军,完全是以国家安危为重,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呀!〃
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后.廉颇感到十分惭愧,解衣露背,肯上荆条,到相如家去请罪。从此后两人同心协力,共保江山。
但是.官场险恶,要〃和〃也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是廉颇、蔺相如。〃和〃的对立面是〃斗〃,既然〃和〃不了,那就只有〃斗〃。西汉文帝时,齐国丞相爰盈为人慷慨,识大体,在朝廷名声很好。宦官赵谈因为得到君主的宠幸,常想加害于他。爰盈对此很忧虑、爰盈的哥哥爰子种对爰盈说:〃你当众侮辱他,他以后在皇上面前打小报号什么的.皇上知道你们有过嫌隙.就不会相信他了。〃爰盈果然这样做了。
有一次.皇上到东宫去,赵谈与皇上共坐一辆马车,瞅准这个机会.爰盈跪伏在车前说:〃臣听说能够与陛下共同乘车的人都是英堆豪杰.现在汉朝虽然英雄很少,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陛下单单只与被刀锯阉割过的人一同乘车吧?〃皇上听了。心里明白。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