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我独裁- 第8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中华帝国垄断了全球的主要核燃料生产基地,为了跟德联进行核武军备竞赛,中华帝国禁止其控制下的核燃料生产基地向德联和北约国家供应。而德联本身的核燃料产量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所需。

不过,在战后的第三年,德联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沙漠深处发现了铀矿,这使得德联的核力量得到快速壮大。

中华帝国对此忧心忡忡,在战略布局上,中华帝国派出秘密部队多次袭击法属核燃料基地,破坏其铀开采设备。甚至为了颠覆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中华帝国支持阿尔及利亚政府反对派发动政变和武装暴动,意图驱逐法国在该地区的势力。

德联对此极为重视,希特勒决定在非洲再同中华帝国进行一次对抗。希特勒命令德联军工企业大规模向非洲各国输出T50等主战装备,扶植亲德的非洲国家攻击亲华的非洲国家,同样也颠覆中华帝国和华约成员国的非洲殖民地统治。

德联的T50坦克在非洲有着无比的价格优势,对于非洲各国军队来说,中华帝国的M43坦克固然先进,但太贵了,在非洲用不上。反而德联的T50坦克更适合贫困的非洲国家军队装备。

因此,德联凭借T50坦克对非洲出口,打开了非洲的大门。而中华帝国也试图控制非洲,阻止德联在非洲的影响力,双方于是在非洲的军事行动逐年升级,最终双方支持的势力爆发战争,非洲一片战火连连。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6章 卫士导弹防御计划

在国际社会和北约看来,中华帝国拥有强悍的核力量,却最终跟德联妥协,长时间被指怕死。实际上,只有中华帝国国民们的心中才明白,中华帝国政府之所以妥协,全都是为了帝国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致。

“中华帝国的核力量是完全可以将整个德联和北约集团从地球上抹掉,但为此中华帝国也需付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大中城市被毁灭的代价。显然帝国政府认为这是不划算的,我们的人民都是万金之躯,没有必要跟亡命徒们决斗。”

十几年前,中华帝国用这个宣言诠释了帝国政府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最高宗旨,受到帝国人民们的拥戴。

但随着中德冷战规模不断扩大,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德联锐意发展的核力量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中华帝国本土的安全,这令中华帝国政府寝食难安。

光华五十五年,随着德联向月球发射了探测器,其用于运载探测器的大推力火箭即表明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已经能够覆盖中华帝国本土全境了。这对中华帝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国防威胁。

针对德联的长程洲际弹道导弹能力,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特别召开了御前会议。在王晨浩的指导下,中华帝国军方成立了导弹防御计划委员会,专门研究拦截德联洲际弹道导弹的导弹防御计划。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华帝国导弹预警系统和太空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工作在光华四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华帝国和德联都开始拥有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头。从那时起,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就开始了研发中华帝国首部用于监视北约的核导弹袭击、远程战略轰炸机和航天器飞行的早期预警雷达—“哨兵”的研制工作。

光华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哨兵”雷达在中华帝国国防部北疆战区第十二试验场进行了首次试运行。在距离中华帝国首都2000公里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分别设立了这种雷达系统。哨兵雷达系统是一种工作在VHF波段的电扫描雷达,方位扫描采用调频方式,无俯仰角扫描能力。雷达天线高约30米,宽250米,天线的两面阵天线成45°角,各覆盖30°的方位,最大探测距离达到6000—8000公里。主要用于对德联和北约各国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太空飞行物的监测和跟踪。

不过,哨兵雷达系统成本过高。预警时间比较短,中华帝国军方仅仅将其用于拱卫京畿安全之用。由于中华帝国国土广袤,覆盖四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国性的雷达预警系统亟待研发更多低成本高效率的预警雷达系统才行。

光华五十七年三月,中华帝国皇家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制一种能够监测弹道导弹从德联基地发射的预警雷达系统,远程无线通信科研所也开始了地平线外探测系统的研制工作。到光华五十九年,上述预警雷达的研制工作基本完成并投入试生产。

光华六十年国庆节前夕,首套弹道导弹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卫士”预警雷达系统正式列装。整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早期预警系统指挥所、一号早期预警雷达站(设在亚美尼亚和英国)和二号早期预警雷达站(位于北疆首府西京和阿拉斯加州首府东京)。这两个早期预警雷达站能够保证对德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基地的导弹发射实施可靠监视。

次年二月。中华帝国第一支战略反导部队—导弹来袭预警独立师正式诞生。该师隶属国防部直接指挥。此后,随着导弹监视系统数量的增加,中华帝国又在该独立师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三导弹来袭预警独立军。紧接着又组建了集反导、防空、太空监控为一体的独立集团军。

光华六十一年二月十三日,中华帝国在八个地球卫星监控站部署了卫士雷达系统。这8套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中华帝国的太空监控能力,增强了中华帝国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导弹防护能力。与此同时。中华帝国又开始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空天防御体系。以卫士雷达系统为基础构建的导弹预警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预警雷达的技战术性能,而且还催生出了中华帝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卫士…2型雷达系统。该型雷达辐射能力比卫士型强得多,天线面积更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其自身还自备有核电源。成为中华帝国未来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石,对德联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提升二十多倍。

整个60年代。中华帝国为了防范来着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一直致力于研制和建立高轨道太空监视系统。借助于中华帝国先进的光学设备,该系统能够监测到弹道导弹发射时导弹推进器在飞行加速段发出的辐射,近而达到监视和跟踪弹道导弹发射和飞行的目的。这个代号为“天眼”的太空监视系统后来发展成为中华帝国军的新一代导弹预警系统。

中华帝国的导弹预警雷达系统极大的触动了德联和北约的神经。众所周知的是,德联能够威慑中华帝国,在很多领域能够跟中华帝国平起平坐的根本原因是德联拥有能够打到中华帝国本土的核导弹。

到六十年代时,德联已经装备了2800枚地井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和30枚核潜艇携带的潜射弹道导弹。对比中华帝国战略部队则装备有3200枚洲际弹道导弹,56枚潜射弹道导弹,双方数量上差距不大,质量上中华帝国的核导弹精度高、射程远、速度快,比德联的核导弹要先进一些,但不足以打破中德之间的核均势。

但如果中华帝国打造导弹防御系统成功,那么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无法打到中华帝国本土,而中华帝国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却可以落到德联本土上的话,这个核均势就将被打破,对德联而言,这是致命性的威胁。

为了抗衡中华帝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德联一方面加紧了研发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另一方面则大力改进核导弹的性能。但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面已经花费了五百多亿龙币,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对于经济脆弱陷入军备竞赛泥潭中的德联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咬牙通过了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计划拨款。德联政府计划用100亿龙币来打造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但跟中华帝国的五百亿龙币投入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7章 卫士导弹防御计划(2)

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合家快乐

~~~~~~~~~~~~~

德联妄图以跟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一较高下,很快他们便发现打造一套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多么的困难,先不说技术实力,单单是烧钱的资金开销就难道德联的科学家们了。

面对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德联的科学家们没有办法只好先打造一套简单实用的导弹防御系统PD33,只用来防卫德联首都柏林,覆盖整个德联和欧洲全境的导弹防御系统由其他北约成员国来承担。为了吓唬中华帝国,德联故意撒谎,号称PD33导弹防御系统可以侦测和拦截来自华约的任何弹道导弹的攻击。

而德联的令部分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德联自己打造导弹防御系统之外。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应该提升战斗力,即只要做到突破中华帝国的卫士导弹防御系统,那么中华帝国耗费巨资打造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白费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联科学家们积极开发新型弹道导弹。包括洲际弹道导、中程弹道导弹和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内,德联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研发了几十个弹道导弹型号。这些新型弹道导弹,大多数都以速度作为标准,德联科学家们分析,只要德军的弹道导弹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会在中华帝国的雷达预警之前抵达,令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显然,德联科学家们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可惜时间研制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想要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

但在德联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德军的弹道导弹技术还是大幅度提升了的。

其中,长程弹道导弹家族里,德军的R…9战略弹道导弹算是最优秀的了。R9为两级洲际弹道导弹,采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和惯性制导系统,在性能上与两年前的R7导弹接近。导弹两级的直径不同,第一级的直径约2.9米,第二级的直径约2.44米,第一、二级之间用截锥形级间段连接。弹头呈锥形。配置在地下井中。

由于R9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高达4马赫,一旦从外太空进入大气层,中华帝国现有的防空武器基本上难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