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臣-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诚狡猾,理应如此。”席上的众人无一不是聪明灵敏之辈,张信的话只不过能迷惑一时,让沈轩点破之后**反应过来,知道上当受骗了,连忙跟着起哄说道。

“认罚,认罚,再不认你们就准备拿酒瓶灌我了。”张信笑道,乖乖的连喝五杯醇酿,酒气上涌,脸色慢慢转红了,醉态可掬地模样让众人调笑不已,随着张信的认罚,宴会的气氛异常浓烈起来,欢声笑语接连不断,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酒足饭饱之后,天色已深准备宵禁之时,众人纷纷向沈轩告退,尽兴而归。

“沈兄,谢谢你这次热情接待。”留在最后的袁方代表众人表示谢意。

“哪里有话,袁兄再这样说就是见外了。”沈轩知道这次宴会已经达到目的,与众人的关系更加接近了。

“谢谢。”袁宗皋微笑握住沈轩的手,看向与众人嘻戏玩闹的张信,随之与沈轩告别,疾步跟上众人朝居住客栈方向行去。

第八十五章乡试(一)

明太祖洪武四年即下诏:“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仕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自洪武十七年开始,又实行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的定制,从下而上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至此科举考试成为大明士子们获取功名做官授职的进身阶,明代考试以八股文章为主,即“八股取仕”,士子们整天钻研八股文章,对其他事情毫不在意,连最基本的社会生存本能都相对退化了。

而张信在一边鄙视别人的同时,在这个时候也只能乖乖的拿起四书五经背诵起来,因为离乡试没有几天了,州学学子们已经感受到临考前的压力,不再外出访友寻师,而是留在客栈里默默温习起来,张信也受到其气氛的感染正努力学习中,不过张信的学习方法有些怪,把四书五经这些书籍都堆放在床上,然后随后拿起一本翻开背诵其中几句,然后再拿起另一本,如此反复,这样的行径让某些人看不下去了。

“子诚,乡试在即,正是心无杂念苦读诗书的时候,你怎能如此轻浮。”孙进率先提出自己的异议,同时望向袁方、张胜,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子云所言极是,子诚你为何如此浮躁,莫非是在为此次乡试担忧?”张信地行为在袁方眼中就是焦躁担心的表现。袁方劝慰说道:“你要放宽心态,不要忘记我们的誓言,明年我们可是要相约赶赴京城参加会试地。”

“子诚……”

看着一脸担心的几人。张信心里感动,沉吟片刻之后想了个借口说道:“我这叫杂乱无章记忆法,既然不知道这次乡试考的内容,那么我就随机的背诵,反正这些书籍内容我们已经了然于胸,现在不过是再重温学习而已,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理由牵强,但总算说得过去。房内的几人其实也知道张信所言有不实之处,不过既然张信不愿意回答,那么他们也只好接受张信这个解释,他们明白张信从来都是有自已的主见,应该明白这次乡试的重要性,但还这样做,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而且从张信地言行举止来看,几人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地方,索性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转身埋头苦读起来,有时张信的背诵声音过大了,他们才会提醒张信注意降低音量,可是张信总是不自觉的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此种情景一直延缓到初九日,明代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由朝廷从中央派遣,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诸位,是时候出发至贡院了。”八月初九清晨,虽然离乡试规定的时间还有几个时辰。但要点名与搜检。所以要提前出发,何况客栈的学子们这个时候也忍耐不住激动地心情。纷纷整装待发。

“重复一遍,笔墨纸砚都要认真检查,如有损坏赶快去换,多买几支毛笔备用。”袁方厉声叫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谁身上携带有纸条细布之类的东西,都给我扔掉。”

“子直放心,若是谁敢如此卑鄙无耻的行为,我们饶不了他。转载  自  ”人群中有人激愤叫道,赢得众人一致赞成喝彩。

“各位明白就好,此次乡试事关诸位的前程,若是有舞弊行为,那可不是儿戏,连我等也会受到牵累的。”孙进和声说道:“时候也不早了,我们走吧。”

贡院位于南昌府衙门附近,离客栈还算颇近,众人浩浩荡荡的向此方向开进,途中连番遇到三五成群一同赶往贡院的士子,有的脸色苍白,有的神情慌张,有地面无表情,有的志得意满,有的傲然自信,心情千奇百怪,不足而

不久之后,张信一行人到达贡院门前,贡院已经被兵丁严密的守卫起来,不允许任何闲杂人员进出,此时这里已经是人满为患,从四面八方赶来地士子聚集在此地,幸好众人还知道自己来这里是做什么的,还算保持克制,只是与好友低声交谈,还不至于显得喧嚣。

等待从来都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早早来到贡院的士子们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度日如年的感觉,但时间还是缓缓的流逝,直至一位官员打扮模样的人出来宣布放行,学子们才可以在兵丁的监护下排成几列缓缓进入贡院。

“成败在此一举,各位努力吧。”鼓励之后,学子们纷纷散开排队起来。

“相信自己,提笔时要保持镇定。”张信笑道,与袁方等人分离散在各个列队之中,他们之前已经谈妥,一定要分散在各个厢房内,不能聚在一起,免得为对方担心而增加压力。

不要以为进入贡院大门就可以开考了,为保证公平取士和贡院地考试秩序,最大限度地消除舞弊地发生,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贡院规制的建设和执行,其中对学子进入贡院前地搜检近似严苛,其目的在于将各种舞弊行为限制在考场之外,力争贡院竞争的公平性。

士子们在进入贡院大门之后,还要必须经过点名识认和搜检。点名是保证科举取士不发生代考地关键,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指纹识别等现代技术,即使考生在报考时。投递识认官印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或准考证,但还是需要识认官临场识认,以防冒名顶替入场,这些识认官的姓名都汇总到乡会试地点名册上,在乡试点名入场之前,各识认官都要到场,如果不到。除了要将该考生的试卷纸扣压以外,识认官员还将受到严厉处分。

而搜检相对简单许多,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过:“对于这些读书人没有必要像对待盗贼一样来对待他们。”搜检其实就是让兵丁们随便在士子们的衣服上掏翻一遍,而士子们则是,无论寒暑,解衣露立,接受搜检,上穷发际,下至膝踵,至漏数箭而后毕。如果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那就真正可以进入贡院放位坐定,等待主考官颁布试题。

经过漫长的点名与搜检,等数千秀才士子都已经进入贡院安坐之后,贡院大门纷纷给关闭起来,兵丁们严格把守,在规定时间之内许出不许进,这就是所谓的锁院,如果在锁院之后还有人前来想进贡院赴考,那是不可能的。

考生坐定之后。把笔墨纸砚放置安好,等待主考官的到来,不久主考官出现了,带着下属官员巡视贡院一周之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从下属手中接过密封锦盒当众打开,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试题朗诵起来,贡院虽大但自然会有提调官员把试题内容传达给各个考生。

初九第一场考试,试题内容无非就是四书五经里面地经义对答,这已经是惯例了,四书以《朱子集注》,《书经》以《蔡氏传》。《诗经》采《朱子集传》。《春秋》以公羊,谷梁。左氏三传及《胡安国传》,其他如《易经》,《礼记》亦各以规定的专书为准,但规定以古人的意见答题,不准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生们接到试题内容之后,听到主考官敲钟鸣锣,知道可以开始答题,首先在卷子上写明籍贯、年龄、所习本经,所司印记和三代人的名字,但不许自序门第,答卷用墨笔写,称墨卷,文字中要避御名、庙号。

然后才可以正式书写内容,明代科举考试录取的标准主要是看考生阐述经义的八股文章,只能依照题义,揣摩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文章的格式也有非常刻板的限制,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谁叫考试能否中举,就看八股文章地优劣,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脑子都僵化了,不过这样来合适统治,皇帝极其满意。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张信接过试卷之后,首先大略看过一遍,然后不假思索的提笔书写起来,花了两个时辰就把卷子写得满满的,最后检查一遍有无错漏与犯忌之处,有的话可以再拿张白纸重新抄写一遍,古代作文的好处就是一页纸写的字不会很多,有错漏之时更正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修改错误之后,张信再认真检查,没有发现遗漏,举手叫监试官收卷。

科举考试很奇怪,虽然在考场中不能随意走动,但是只要你把试卷上交,考官们就可以允许考生出贡院,哪怕你是交白卷也一样可以出去,当然很少人会这样做,考试结束时间也是很有意思,并不是规定好时间,而是考生作答至日落时分,考官点上三支蜡烛,既是给考生照明用地,也是规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