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也稳了下来,看向龙辰,他想知道龙辰是否有什么方法,但一时又放不开脸面开口询问。
相比而言,吴襄就光棍多了,丝毫不在意自己之前在龙辰脚下吃的亏,赶忙开口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才能救出督师?”
第四十二章 何去何从(下)
当兵部快马文书送来时,根本就没进得去辽东军军阵,直接被行军时散开的外围游骑给截下来了,接着就是毫不客气地搜身,兵部文书自然被搜了出来,最后文书不知所踪,辽东军还是不停的往辽东撤。
至于朱由检的亲笔诏书,前来传旨的太监干脆被变相软禁在帐篷内,就是没人来接旨。
既然决定离开,那就不需要扭扭捏捏了,上到祖大寿下到每个辽东军士卒心里都憋着一股气:
俺们来这里,是因为袁崇焕带着俺们来。
俺们杀鞑子,是因为要给俺们的亲人报仇。
俺们的血,也是血;俺们的命,也是命。
天子之城又怎么样?京城百姓又怎么样?不是俺们拼死杀退了鞑子,还不知道你们现在怎么样呢!
俺们是在辽东挣扎求存,不惜死,可那护着的是俺们自己的家园,俺们心甘情愿!
俺们家,在辽东。
俺们的根,在辽东!
这近乎是每个辽东军心中的呼声,在辽东,和后金对阵,他们无所畏惧,只因身后是自己饱受战乱折磨的家园。
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在京师之外对阵后金八旗,咱也不怕,因为带领我们的是我们敬重的大帅!
但是,如今督师被下狱,已经激起了辽东军上下的愤怒。
京师百姓对自己的鄙夷与那种对待,更是寒了这些辽东汉儿的心。
别跟那个时代的丘八们说什么民族大义,自古“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大部分去当兵的,不就是为了那点粮饷吗?丘八们想法其实很简单,你跟他们谈民族大义,江山社稷,对谈们来说这是扯淡。那种被爱国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真正军队,是数百年后毛太祖逆天独创,在这个时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只是这支辽东军,由于其组成成分大部分是辽东饱受满洲蹂躏的汉民,所以对满洲军队有着一股子复仇渴望,使其面对强大的八旗铁骑时,也敢迎战!
既然决定离开,那就走得爽快点。兵部文书?笑了,兵部算什么东西。天子诏书?在辽东见惯了生死的汉子们最不怕的就是这贼老天,成天向着老天挣扎求活的丘八们,还怕那劳什子“天子”吗?天子能拿咱们怎么样?
纵观大明,还能挑出一支人马来镇压俺们吗?
辽东军的不告而走,给京师大捷庆祝的余韵浇上一盆冷水,引起大明朝野的巨大动荡。
紧接着,朝野发现,兵部文书被辽东军视为废纸,就连天子亲笔诏书也对辽东军无效。
这,已经形同于“兵谏”!一种整个辽东军上下对皇帝的“兵谏”。他们用自己的毅然离开,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对朝廷对自己态度的不满,对皇帝将自家督师下狱的不满。
这种“兵谏”没有挥戈面朝宫阙的忤逆声势,却有着一股子坚决与果断。毕竟满蒙联军还在境内没走,皇太极才刚出京畿呢,随时可以回来。这时候走,摆明是将大明京师与皇帝弃之不管了。
可他们万万没有意识到,自家辽东军这次负气而走,究竟会给督师的处境带来多大的危险,这些丘八们上阵杀敌确实是好手,但论到政治这方面,就有点不够看了。
“当今之计,就是先将蒙古鞑子和女真鞑子赶出去,正好携此功绩让朝廷放人。”
吴襄冷哼一声,“那万一朝廷不放督师呢?”
龙辰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字字铿锵道:“那就给那个不懂事的皇帝来个兵谏!诸位,莫非你们胯下战马和手中兵刃都是假的?”
在场辽东诸将纷纷倒吸一口气,心里都在嘀咕:这姓龙的是不是在朝鲜无法无天惯了,要不然怎么到了大明境地还是这般桀骜,兵谏啊,那等于是逼迫君上。
祖大寿目光中有神采闪烁,随后坐回了椅子上,他在沉思,或者说他在权衡。
龙辰很理解祖大寿眼下的心态,甚至说龙辰也很理解祖大寿这个人,这个男人,即使在历史上祖大寿投降了满清,但后世除了那些个读个半吊子历史就喜欢瞎嚷嚷的小白,真正懂历史的人都不会喜欢拿祖大寿说事。因为,这个男人,做的够了。他尽到了自己的本份,即使他最后投降了满清,但依旧无法抹杀他的功绩!
虽然最后的变节让祖大寿成为了历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在龙辰心中他比那个殉国的史可法更应值得肯定,毕竟史可法除了最后殉国表明气节,其实真的对阻挡满清步伐毫无建树,甚至由于他的瞎指挥方便了满清夺取江南。而祖大寿,做的实在是够多的了。
先不提他为国戍边,阻挡女真铁骑十余年,就光历史上大凌河一役中: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弱者杀而食之。
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向皇太极投降,并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
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但没想到祖大寿一回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城都未能攻克。辽东巡抚邱禾嘉探听到祖大寿降清的情报报告给朝廷,崇祯皇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这反倒让祖大寿寝食难安:皇帝多疑,刚愎自用,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毕竟袁崇焕可是祖大寿亲眼看着被崇祯下狱的。
故而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均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再加上祖大寿掌握着辽东军大部,崇祯也是投鼠忌器,一直没动祖大寿。
崇祯十四年,皇太极再次将锦州团团包围,而且围困了整整一年,祖大寿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终于降清。
祖大寿降清时,清朝统治者还没能完全击败明朝军队。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清政权恩威并施,许以降将高官厚禄、宅邸田地。清定鼎北京后,赐宅祖大寿于大桥胡同,胡同遂更名为祖家街。顺治十三年,祖大寿死于祖家街的府宅,他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他死后,宅邸改建成祖家祠堂。
龙辰记得在后世,宁远中心的鼓楼上还有袁督师和祖将军的塑像。督师慷慨陈词,将军低头沉思。其实祖大寿的一生很像李陵!最终背旧主投降,却终生不为新主效力!
PS:今天下午考六级,上传完章节去给收音机买电池去,大一考完四六级,以后就轻松多了。
第四十三章 崇祯二年的崇祯(上)
龙辰接着扬声道:“朝廷为何动督师?还不是因为怕督师拥兵自重,还不是怕辽镇尾大不掉?等督师倒下了,辽镇没了领头羊,那朝廷接下来就要拿你们开刀了。要知道老朱家可是向来有杀功臣的传统,呵呵。”
道理,大家都看得明白,能当上将领的人岂会是傻瓜?督师下狱,甭管朝廷安了多少罪名,最关键的一条无非就是帝王猜忌,再说,老朱家确实对待功臣不怎么地道。上有明太祖屠戮功臣,中有于谦含冤受死,下有一心为国的督师被下狱。辽东诸将也是寒了心了,好男儿当不负国,可这国家却负了自己,那该怎么办?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祖大寿,他现在是辽东军的暂时领导者,只要他点头,大家都不会含糊,即刻提点麾下兵马杀回京师,赶跑鞑子,再向那姓龙的说的那样给那个不懂事儿的年轻皇帝来个兵谏,一定要把督师救出来不可!
祖大寿心中有了决断,再看了眼龙辰,现在,他有点明白当初督师为何会这么看重这个年轻人了,好个沙发果断的性子,居然将自己也比了下去。
一把抓起茶杯,向地上摔去,祖大寿昂然吼道:“诸君,随我一同杀退鞑子,迎回督师。佛挡杀佛,辽东军上下一心,某要看看谁敢阻挡!”
辽东诸将也一同摔碎自己身边的茶杯,以此铭誓。
恰在此时,兵部的传令再次来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传信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名兵部侍郎,其地位在文官中也算不低了,但居然做起了信使,足以可见朝廷对这支辽东军的重视程度,以及京师的危险局面,而且他手上更是带着督师的亲笔信。
信中的内容很简单,袁崇焕规劝祖大寿带着辽东军回来保卫京师。
见身陷囹圄的督师还这般一心为国,祖大寿怆然而泣,辽东诸将皆是跪而听命,辽东军即刻回师京师。
只是,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支辽东军因为龙辰而被注入了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厉,若崇祯再像历史上那般给袁崇焕来个凌迟处死,天知道这些辽东军汉会做出什么事儿出来。
与此同时,护龙军和辽东军分开行军,辽东军火速赶往京师。两支人马互不相属,故而干脆分开,再加上龙辰也不愿意自己的护龙军受到制约,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次率军而来,定要咬下八旗军一大块肉!
……
关于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的带兵出走,是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卖国关键的一环。
批驳袁崇焕的人无不抓住这一点,痛斥袁之人马,是袁军还是明军?是忠于袁还是忠于明?更曰:京城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皇帝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京师的百姓在满清军队的铁蹄下哀号。他们却走了,他们就是这样给袁崇焕洗涮清白的?
接着,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细节:在后金大兵压城之时,在袁崇焕在城外奋力杀退后金精兵之时,朱由检将袁崇焕进宫,在宫中令锦衣卫将其逮捕下狱,并放出话,说袁崇焕通敌谋反被捕,余者不问。
祖大寿目睹了袁崇焕被抓的过程,似乎朱由检太过自信自己的王霸之气,或者是觉得若是再抓了祖大寿那辽东军就没人指挥了,总之崇祯很臭屁的当着祖大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