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洛宁来发动这场战争,让美国有更多的转圜余地。
说得透彻一点,如果战争走向对美国不利,斯科特可以在上任之后进行调整,使美国走出窘境,不至于一条路走到底。
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小。
当时,五角大楼与蓝德公司各做了一份战略评估。
按照五角大楼的评估,如果把矛头对准伊朗,战争将分成三个阶段。
首先是长达三个月以上的战略轰炸,彻底摧毁伊朗的战略反击与战略防御能力,夺得制空权,为后面的地面进攻打下基础。因为伊朗的实力远远超过海湾战争之后的伊拉克,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均是伊拉克的三倍,还得到了不少国家支持,所以得预留一段时间,但是最迟得在半年之内完成战略打击。
其次是地面进攻,预计时间在半年到九个月之间,以占领伊朗南部地区的港口、以及内陆主要城市为主。因为德黑兰远离海岸线,离边境线也足够远,所以只有在掌握了战争的绝对主动权之后,美军才会向德黑兰进军。考虑到伊朗国内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普通民众的积极战争意志,地面战争肯定不轻松。
最后是占领与扫荡,预计时间在一年到两年之间。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秩序,扶持亲美政权,并且训练一支亲美的伊朗军队。长期占领伊拉克与阿富汗,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伊朗这样的地区强国,最有效的政策不是长期占领,而是让伊朗人打伊朗人。
按照这份计划,整个战争行动将持续三年以上。
最为关键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至少需要一年。也就是说,如果在克洛宁执政时期发动战争,等到斯科特上任,战争走向已经明确,让他能够根据战争的进展情况,决定前进方向。
国防部的报告中,重点提到了朝鲜。
把矛头对准朝鲜,比攻打伊朗产生的问题更加复杂。不管怎么说,伊朗没有几个像样的盟国,朝鲜却得到了大陆的支持,甚至还能获得俄罗斯的支持。如果这两个大国参战,美国获胜的机会将非常渺茫。
按照五角大楼的评估,即便大陆与俄罗斯没有直接参战,后果也难以预料。
战争爆发后,大陆可以仿效六十多年前的做法,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即便大陆不打算与美国面对面的干上一场,也会为朝鲜提供武器装备,甚至在非正面战场上,为朝鲜提供战略掩护,比如派遣空军参战,出动海军保护朝鲜的西部海岸线,让防空部队保护战线后方的重要战略设施。这些措施,都能给美国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并且让美国不得不在这场战争中付出惨重代价。
面对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任何战争计划都没有意义。
即便如此,五角大楼仍然做了评估。与打击伊朗一样,针对朝鲜的作战行动也分成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战略轰炸中,美国除了需要投入几乎全部空中力量之外,还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大陆积极参战的情况下,没有半年时间,美军很难夺得朝鲜半岛的制空权。至于接下来的地面战争,将更加复杂。别说面对大陆志愿军,即便对付装备与训练水平并不怎么样的朝鲜人民军,美军也要准备好数万具裹尸袋。占领朝鲜更是难以想象的艰难任务,因为朝鲜民众不大可能放弃抵抗,大陆更加不会让美军陈兵鸭绿江,肯定会以各种方式迫使美军从朝鲜撤军。
与五角大楼相比,蓝德公司的战略评估保守得多。
按照提交给白宫的战略评估报告,蓝德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大陆卷入朝鲜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以肯定,只要美军越过三八线,首先破坏停战协议,大陆就兑现当年许下的诺言,再次派兵入朝作战。在大陆参战的情况下,美国不但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还很有可能丢掉韩国。原因很简单,只要美国主动挑起战争,大陆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趁此机会帮助朝鲜完成民族统一。
即便攻打伊朗,在蓝德公司的分析师看来,胜算仍然不大。
这两份评估报告,对美国当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让骷髅党认识到,在面对一场必然会输、却不得不打的战争时,只有尽可能争取有利条件,留下退路,才有可能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好处。
如此一来,让克洛宁发动战争,由斯科特出来收拾烂摊子,成为必然选择。
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尽快发动战争。
至少在国会两院,绝大部分议员都认为,美国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查清曼哈顿袭击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把国家力量用在重建上,重新树立美国民众的自信心,稳住国内的社会秩序。
只有国内稳定了,才能发动战争。
这个观点不是没有道理,而是非常现实。
一些民主党议员明确提出,发动战争的关键因素是美国联邦政府有没有能力支付巨额战争开支。
没有钱,打什么仗?
实际情况是,美国确实没有发动战争所需的经费。
即便不考虑损失的战略储备,因为那些黄金属于联邦储备银行,而联邦储备银行属于私人所有,与联邦政府无关,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国债总量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大幅度下跌的大背景下,联邦政府要想发动战争,就只能增加税收,而这必然对重建工作造成影响。
如果把曼哈顿袭击造成的深远影响,特别是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大幅度下跌计算进去的话,美国联邦政府即便同时增加国债发行量、提高税收、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也很难筹集到足够的战争经费。
现实非常残酷,联邦政府没有钱,就买不到军火,也就别想发动战争。
虽然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即使国家进入战争状态,脱离市场经济轨道,由战争主导国家基本事务,但是国会议员肯定不会做这样的蠢事,因为这意味着把权力交给总统,由一个人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同样不希望立即开打的还有美军中的高级将领。
不是这些将军不想打仗,而是他们非常清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只会遭受惨败。
曼哈顿遭受的袭击,已经让美国大伤元气。再遭受一次惨败,美国将迅速衰落。
当然,美军将领在乎的是那些在前线奋战的官兵,因为注定会惨败的战争意味着将有很多美国大兵牺牲在离故乡上万公里的战场上。
第二百四十四章 力不足
各方的分歧,使“由谁来打”成为美国当局最大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即便是骷髅党,也得尊重实际情况。
如同前面提到的,曼哈顿遭到袭击后,美国遇到了很多麻烦。在战争方面,除了经费上的麻烦,还有军队内部的麻烦。
诺里斯执政期间,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美军撤离伊拉克,并且启动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到他辞职前,已经有大约五万名美军官兵从阿富汗撤了出来,留在阿富汗的数万美军也主要培训阿富汗军队,很少参与作战行动。
长达十多年的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让美军疲惫不堪。
根据美军做的统计,在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期间,平均每名军人每年的海外部署时间长达二百四十八天,是以往的两倍。战争导致的伤亡还是次要问题,平心而论,这两场战争的伤亡并不大。
美军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时,只有五千多名官兵阵亡。到诺里斯离任时,在阿富汗阵亡的美军官兵还不到三千人。即便算上伤员,这两场战争的总和也远远低于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
只是,士兵受到的影响,不仅仅是伤亡。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军的征兵率跌到了越南战争之后的最低点,几乎所有部队都没征召到足够多的新兵。虽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影响,美军的征兵工作有所改善,很多年轻人别无选择的参军服役,但是真正愿意上战场上的并不多,大部分只是想在军对里混口饭吃。
可以说,持久的战争对美军的士气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曼哈顿遭到袭击,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美军官兵,对提振士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美国陷入了一场规模更大、伤亡更大、而且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美国当局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士气问题。
在五角大楼提交的报告中,用很长的篇幅说明了这个问题。
恢复士气的最好办法不是打一场胜仗,而是让官兵得到充分的休整时间,让他们回到家人身边,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前线浴血奋战,才能保护他们的家人,让他们的家人在后方过上安全稳定的生活。
受此影响,连新上任的国防部长都建议,至少应该让那些从前线撤回来的官兵获得半年以上的假期。因为部队不可能同时放假,只能让官兵轮流回家休息,所以部队的休整时间至少得一年,最好能有一年半。
除了士气问题,美军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装备问题。
在长达十多年的反恐战争中,美军为了适应全新的作战环境,对付那些根本没有重装备的恐怖分子,大量采购轻型装备,基本上完成了部队的轻型化建设,成为一支擅长打小规模战斗的部队。
这样的部队,在阿富汗的大山里对付塔利班,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问题是,拉到正规战场上,轻型化部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这不仅仅是陆军的问题,也是空军与海军的问题。
虽然到克洛宁上任时,美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但却是一支最不适合打大规模局部战争的部队。
这些问题,几乎都与美军的装备体系有关。
在美国空军中,随着大批B…52G/H型战略轰炸机超期服役,而且执行了过重的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群的规模大幅度缩水。按照五角大楼提交的评估报告,只有七十架B…1B与不到二十架B…2A具有完备的作战能力。用不到一百架战略轰炸机,很难在短期内摧毁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
战术空军的问题也很突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