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副作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恋爱副作用-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摇摇头。“谢谢你,不过我想自己来问。”
  每天往返于席家、范家和店里之间,时间过得飞快,寒假过了大半,为期两个月的Morrison画展也即将到尾声。
  她又去看了画展,闭幕当天正是星期天,展览场内依旧是人潮汹涌的盛况。她想,晚上灯光熄灭之后,这些画就要被封箱装柜,运往日本继续展出了……
  她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尤其是Morrison后期的画作,她在“杂交派对”前伫足良久,看着画的右下角那个熟悉的签名,心里波涛起伏。
  “是他画的吗?”看着画,她自己问自己。
  如果这幅画真是他画的,那画这幅画时,他心里在想什么?听说这画表现的是画家的灵魂、内心的想法,那这些扭曲的线条和错乱的颜色是否也反应了他的不安?又代表着什么意义呢?
  她真遗憾自己没有美术天分,上课时又没仔细听课过,所以无法体会这幅画的意境,如果她知道,也许就可以多了解他一点。
  “咦?你不是……董妈妈吗?”她眼尖地发现,身边和她一样伫足停留的人是张君红。
  “你是……”
  “我叫席明嘉,是董致谦的同学,我们上次也是在画展巧遇。”
  “哦!对了,你是阿谦的同学。”张君红想起来了。
  “好巧,我们在开幕和闭幕都碰在一起。”
  “是呀。”张君红小声地回答,双眼看着画。
  她小心地看着张君红,觉得她气色不是很好,看来似乎生病了。
  “今天另一个同学没陪你来吗?”张君红突然问。
  “他回美国过寒假了。”她说出心中希望的答案。
  “回美国?”张君红喃喃念着。“对了?我该回家了,阿谦还等着我回家做晚饭。”
  说完,张君红连声再见都没说就走了;席明嘉看着张君红离去的背影,一头雾水。
  日子继续向前推进,汤姆克鲁斯宣布与妮可基曼分居,三天后又宣布离婚,再次印证世事多变。
  寒假已近尾声,情人节即将来临,经济不景气,每一家花店都拉上红布条,布条上写着“满一千送小熊”、“满一千送皮包”等等的促销手法;电视新闻报导一个男人买了一束三万元的玫瑰花送老婆,就见那个男人在电视里捧着那束玫瑰,对着麦克风傻笑个不停。
  “不贵,我完全没有考虑到价钱的问题,只觉得这个玫瑰的颜色很漂亮、很特别,就买下来了。”
  记者开始介绍这个玫瑰多稀有,全世界只有几百朵,是多么地珍贵又美丽。
  “丑死了,好像万寿菊!”席明嘉对着男人傻笑的脸吐槽。
  “范哥一定还没有回来吧。”席明远不客气地点中姐姐的死穴。
  席明嘉瞪了弟弟一眼。如果不是有血缘关系,她会把他凌迟处死。
  “姐,范哥哥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啊?”席明芳问着。“我好想他喔!”
  “我怎么知道?脚长在他身上,又不在我身上。”丢下弟、妹,她跑回房间。
  她一夜无眠,睁着大眼看着情人节的日出。
  太阳从房子与房子之间出现,慢慢爬到天空中。原来太阳和她一样孤单……她难过得落下眼泪。
  抹掉眼泪,她略微梳洗,又出门到范文森的公寓,管理员一见到她来,就笑眯眯的。
  “范先生回来了哦!”
  “真的?”
  管理员点点头。“昨天半夜到的。”
  她立刻搭电梯上楼,在按电铃时,她觉得自己的心跳声比电铃还大声。
  门打开了,她终于看到那张她日思夜想的脸。
  他看着她,好一会儿没有说话,然后才侧身让她进屋。
  他变丑了。这是她再见到他时的第一印象。一个月不见,他似乎瘦了一点、也憔悴一些,原本干净秀气的脸庞,在下巴处长出了点点青色的胡渣,头发也有点太长,不变的是眼睛里的清澈。
  “对不起,我昨晚刚回来,所以房子有点乱。”他抱歉地指着客厅里的几只行李箱。其中两三个箱子已打开,整理一半的箱子让客厅显得有点凌乱。
  她摇摇头。
  “你到底去哪里了?”她虽然已知道答案,但仍要听他亲口说。
  “我回纽约了,然后去了一趟日本,再来台湾。”
  “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你知道我担心死了,以为你再也不回来了!”她上前抱住他,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流。
  “对不起,对不起……”他也抱住她,在她耳畔喃喃道歉。
  “为什么回纽约?”
  “回我的画室完成一些画。”
  “在这里不能画吗?”
  “这里地方小,只能完成小型画作,没有办法画大型画作。”有一些大型画作比一个人还要高,小小的餐室是摆不下的。
  “你的画,为什么签名和Morrison的一样?”她的问题让他身子一僵。
  “你发现了?”他放开她,给她一个苦涩的笑容。“那是我的疏忽,忘了要改变签名的方式。你的出斗像是我最后一次用那个签名。”
  “你到底是谁?”她定定地看着他。
  “我自己也不知道。”他又给她一个苦涩的笑容,然后拉着她在沙发坐下。“现在在你眼前这个叫做Victor  Van  Morrison的人,今年只有九岁,因为——这个名字到现在为止,只跟了他九年而已。”
  “果然是你,那个被Victor  Van  Morrison收养的小男孩。”她的猜测终于由他的口中获得证实。
  “是我,没错。”
  “这么说那些画,是你画的没错喽?”
  “是我画的没错。Victor过世前几年就已经无法再拿笔作画,所以那些画其实都是我画的。”
  “为什么你的画要当成他的作品来发表?那是欺骗,你知不知道?”她想到那些评论家的称赞和花了大笔钞票买画的收藏家,结果他们买到的并不是Victor  Van  Morrison的真迹。
  “所以Victor才会画下那幅巨大的签名,人们在意的是画上的签名,而不是画本身,那也是他的最后一幅创作,由我完成底部的黑色,再由他签上名字,这幅画也是惟一一幅由我们两个共同合作完成的创作。”
  “所以把你的画以他的名义发表,是他的主意?”她如是猜测。
  “嗯。”他大方承认。
  “你不生气吗?他这样的行为是剽窃耶!你怎么可以答应让他这样做?”
  “你想得太严重了,这在艺文界其实很常见的,老师将弟子的作品以自己名义发表,有时比创作者自己发表更有利。”
  “那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喽?所以你让他以他的名字发表你的作品,条件是继承他的遗产?”这样想,似乎比较卑劣的是他。
  “不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很想继承遗产,是Victor坚持。他说他那些亲戚全是一群混蛋,与其留给他们,不如留给我。再说我从没想过要当画家,当初我作画只是单纯地想里旦,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画得如何,是Victor喜欢,所以我就把画给他,恰巧我们名字的缩写一样,所以才让他以他的名义发表。”
  她看着他,清澈的眼睛证明他没有说谎。
  “告诉我,你的故事,还有你和Victor的关系。恍报纸写的不多、也不全然正确,她相信他不是Victoro叫的秘密情人。
  “我的故事,不怎么美妙的。”他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他自己觉得近二十年的人生,其实乏善可陈。
  “没关系,人家想知道。”她想要知道全部的他,而不是自己拼凑的,由瞎子摸出来的大象。
  他开始回想,他记忆中的起点——
  美国西部一个荒凉的小镇。
  第七章
  那年他两岁,存在脑子里的第一个影像是空旷的蓝天和炙热的天气,小镇里有股衰败的腐味,他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
  其实那已经不知道是他住过的第几个小镇了,从他懂事以来,生活就是不断地迁徙,像候鸟一样,从这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是他们从不回头;而他和母亲全部的家当就是两只破旧的旅行袋,他们过着只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他记得母亲常无奈地说这叫“活在当下”。
  每到一个城镇,母亲就会到当地的酒吧、餐馆寻找工作的机会,然后住到在酒吧、餐馆里仅认识一天就被称作“朋友”的朋友家里。
  然后母亲会这样介绍他:“这是我儿子,叫他弟弟就可以,他很乖、很听话、很能干,洗衣煮饭什么都会,什么事都可以叫他做没关系。”
  所以这就是他的童年,不停地流浪、有永远也做不完的家事。母亲在一个地方待烦了,或者该说和人吵架了、被赶出来了,就带着他往下一个城市迁徙。
  母亲的脾气不好,常常和人吵架被赶出来,但是她绝不会承认是被赶出来的。
  她常说:“美国那么大,还怕没有我们母子容身之处吗?”
  当母亲这么说时,脸上的表情很悲愤,他不晓得那代表什么意思,反正母亲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搭着陌生人的便车,从美西到美东,他十一岁那年,他们终于走进纽约这个五光十色的罪恶之城。
  纽约很繁华、很迷人,看得他有点傻眼了,但其实日子还是和以前一样没变,他和母亲仍旧住在萍水相逢的朋友家里。母亲出外打工,他每天早上起床去采买,然后再回来做家事,所以住一段时间后,纽约在他眼里,除了车子多一点、人多一点,其实和其它的城镇是没什么分别的。
  但是对母亲来说,分别就大了!大城市里机会多,只要运气好,她可以找到待遇较高的工作,所以有一天,就见母亲一回到家便高兴地说要带他去吃大餐。
  “真的?”他也很高兴。
  “嗯!今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个人,他是画家,说要请我当模特儿,他给的钟点费很高,而且是按日支薪,所以我们有钱可以去吃大餐喽!”
  那一天他们母子手牵着手去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记忆之中,那是十一年来母亲最开心的一天。
  这份模特儿的工作带来较丰厚的收入,所以在母亲又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