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林寺-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婉转地表达我的意思。大意如下:你要是不舒服,要是很难受,要是怕弄脏了,那你就坐“耙耳朵”回去吧,我身上正好有五毛钱,给你坐耙耳朵吧。
  在我们成都,有一种比三轮车稍微简陋一点的人力交通工具,也是三个轮子,也是人骑着踩,不过型号较小,俗称“耙耳朵”,是成都市民最喜欢的东西之一。蒋芹芹后来果真拿着我的五毛钱坐耙耳朵走了,走的时候不仅没感谢我,反而脸有些红,似乎是为了掩饰她的脸红,她又气急败坏地白我一眼,仿佛是我害她肚子疼似的。
  那时候,我当然对女孩儿复杂的心思无法理解。现在我逐渐明白,每个女孩子在那时候肯定都有些尴尬。她最尴尬的时候总是被我看到,所以和我在一起就像缺乏隐私一样。我们彼此太过熟悉,反而丧失了爱情应有的好奇和距离美。所以她一直无法爱上我。
  我以前总觉得,她是因为我的脚才不爱我的,现在我想,脚肯定是原因之一,但不会是惟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正是我对她太过熟悉,让她觉得在我面前无以遁形。所以,她从初恋起,心一直不在我身上,尽管我们是正儿八经的青梅竹马,但她的初恋却给了一个突然闯进生活圈里的小混混儿。
  当然,假如蒋芹芹的父母不离婚,我想那个混混儿也未必有机会乘虚而入。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难以预料啊,蒋芹芹的父母,看上去那么恩爱的一对夫妻,竟然说离婚就离婚了。我记得就在1987年,那次蒋芹芹“肚子疼”过后不久,她的父母就突然散伙儿了,我们家和她家住的那么近,也一点预兆都没发现,看来有些东西,外人是怎么都不可能太清楚的。我们只是在很久之后才依稀听说是蒋芹芹的母亲有了外遇。
  在如今这年头看来,离婚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打碎一面镜子一样容易。但在当时,虽然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还是没今天这么普通。在今天,人们对离婚已经采取了比较诙谐的心态,是啊,对着一面碎镜子,除了笑笑还能怎样,甚至有好事者还专门收集了一些与离婚相关的名词解释,更为它像增添了一抹面纱般增添了许多轻松。
  关于离婚的一些名词解释
  离婚爱好者一种感情丰富的人。在他眼里,连老母猪或者老公猪都是双眼皮的。
  离婚后的自嘲为嘲弄离婚对方做准备。
  离婚后先骂自己是猪,然后骂对方是狗,让对方生气也没办法。
  离婚的自信女人们通过化妆,男人们通过喝酒获得的离婚的勇气。
  自信的多少与钱财的多少成正比,越有钱的人越自信,因为钱不仅可以买到化妆品、酒,而且可以买到地位、荣誉等为自信锦上添花的东西。
  结婚证和离婚证使一个女人合法驾驭一个男人或被一个男人驾驭的驾驶执照。离婚证则反之。
  魅力陌生男女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但他们一旦结婚,这种东西就会与婚姻的时间成反比。
  离婚的热情结婚之后就会产生的一种情感,通常以夫妻间对话越来越少为标志,以离婚为目标。
  单身情歌恋人们在离婚后唱的一种浪漫劲歌,旨在通过不着边际的话夸张往日的爱情,使自己对曾经的日子觉得“我们的爱没浪费”。
  婚礼和离婚登记一对男女为了能公开同居而征求别人的同意的一种隆重的仪式。离婚则反之。
  第三者一种业余“性活动家”,常因不务正业而受到指责。
  离婚的尊严人性中最先在婚姻中溶解的东西。有趣的是,人们用以建立自己的尊严的恰恰是离婚,一旦遇上婚姻的不幸,他们便会面红耳赤、气壮如牛地发誓要用“失去”讨回“获得”。
  现代的成年人,有不少对于离婚就是抱着无所谓的轻松心态,他们并不见得会因离婚而心情不再舒畅,如今的人都是越来越想得开了。但是,孩子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刀枪不入,任何离婚,受到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小孩。对小孩子来说,在心理上的阴影或许是当时无法想象的。总之我觉得,蒋芹芹就是从那以后变得忧郁起来。或许看着我她就会回想起以前她幸福的家庭,也或许我对她爸爸妈妈太熟悉而让她感到有些难堪,所以她渐渐疏远了我。1988年,我们读初中二年级时,她突然和一个混混儿搅和在一起。尽管,后来我和那个人也逐渐熟悉起来,平心而论,他人不坏,对芹芹很好,对我也不错,但我还这么觉得,芹芹的命运,或许从那时起开始变得波折重重了,如果芹芹的生命中没有遇到那个人,她的一生或许会顺畅许多……
  第三章  马松
  是的,我是个混混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从来就不打算否认。其实,也根本就否认不了——我老早就已经在劳教所里锻炼过了,劳教过的人,不是混混儿是什么?
  1988年,我21岁,从劳教所出来不太久,很偶然地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叫蒋芹芹,那时候她还真小啊,才15岁,可能是老天爷同情我吧,我和她好了,我是真心喜欢她。不过幸福这东西在我身上从来就长久不了,也怪我不争气,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事情就那么越来越糟了,后来我就进了监狱,我犯了杀人罪,判了个死缓,服刑两年后减刑成无期。直到现在我都还在监狱里边,别同情我,我觉得监狱里边挺好。何况因为表现还成,我又减刑成有期了。
  我这种人好像命不好,生的就是当混混儿的命,迟早总是要进监狱的。我出生的那地方,叫西北桥,解放前那里曾经是成都市最大的棚户区,盛产混混儿和流氓。听长辈说,直到50年代,这里的房屋依然破旧残缺,一到夏天多雨的日子,家家都得准备好脸盆接水,到处都是一群群的盲流……60年代后,国家把这一大片地方都给了铁路局,铁路局在这里修办公大楼,修家属区,修工厂,又从全国各地迁来好几万铁路员工和家属,使这里成了个城中之城。以前的那些盲流,早被撵得不见踪影,早先的那些棚户区的居民,也都迁走了大半,总算改变了西北桥的历史模样,如今,这里的老原住民不到人口比例的十分之一。奇怪的是,人虽然变了,这块地方盛产混混儿的习俗却没变,现在假如你到成都来,一说起西北桥,懂行的人都劝你晚上别到那里溜达,“那儿是全成城最乱的地方了”。
  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我的结局可以说连我自己也早就预料到了。有些什么教育心理专家学者们说,小孩的成长和环境的关系最大——其实,一般说来,我是从来不信专家的话的,不管他是什么级别的鸟专家,也不管他是哪一行的鸟专家,只要是专家,我都不信——不过,关于混混儿的这些话我觉得倒还碰巧说对了。我自己最近也老反思,一个好端端的小孩,成了个混混儿,不可能是什么先天注定的,而肯定因为成长环境、教育失误、家庭因素等等后天原因,是的,这三样我都占齐了——环境糟糕、教育无效、家里没人管我。你说,我能不当混混儿吗?
  虽然我知道,有些混混儿家境其实蛮好的,但更多的混混儿家境确实糟糕,比如我们家吧,我爸死得早,其实他就算不死,也给家里带不来什么好处,因为他是个酒鬼,挣的钱还不够他自己买酒喝。其实我也不是嫌弃自己的老爸不会挣钱,再怎么说是他也是我爸嘛。但是,要命的是,他喝了酒就打人,打我妈,打我。这样的老爸,有还不如没有。不信,你被你老爸三天两头暴打一顿你就知道了。
  所以,我心底里甚至偷偷庆幸老爸死得早。我是1967年生的,1977年我刚10岁时,我那个该死的酒鬼爸就死了。我妈哭得天翻地覆,我想她可能主要是在为将来的日子犯愁吧。我呢,一滴眼泪都硬是挤不出来。我就好像是没事的人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是因为我爸老打我,把我打伤心了吧?也不是,我其实也懂得“百事孝为先”,也打算难过一下的,至少是表示一下自己还是难过的。但是,一来我前面说了,泪水硬是弄不出来,我从小就泪腺不发达,再怎么挨欺负也哭不起来,何况现在终于少了个一喝醉就欺负我的人了,逻辑上讲我应该高兴才对。二来,我那时确实很忙,不像我妈那么悠闲。我妈在一家街道小厂当后勤人员,就是发发劳保啊,登记一下寄到厂里的信件啊……总之,成天没什么大事情。人一闲着,伤心也伤得比较专心。她如果能像我这样忙,就不会那么难受了。你说,她不是活该吗?
  前面说了,我们家所在的成都西北桥一带,如今基本上都是铁路家属区,不过我恰好不是铁路子弟。任何一个地方,总会有些原住民,我们家就是西北桥的原住民,起码已经在那里住了五代了。从很久很久之前住在棚户区里开始,我们世代在这里瞎混。也怪我爷爷不争气,60年代不晓得响应政府号召搬到别的地方去,以至于到了我这一代还得继续在这该死的地方瞎混。
  我发现这么个规律:一个地方,如果原住民比后迁来的人多,那么后来的人就要受欺负,如果后迁来的人多些,原住民就受欺负。西北桥这地方,如今几乎全是陆陆续续迁来的铁路局职工家庭,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地的口音,经过多年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带有铁路特色的成都话。如果在成都别的地方,他们这么说话是要受嘲笑的,但在西北桥、马家花园、沙湾、五块石这一大片,反而是我们操正宗成都话的要受嘲笑。因为我们人少力薄,因为我们以前是棚户区的孩子,也因为我们的父母普遍没本事……
  我们这一片儿的小孩子全部在马家花园铁路小学念的书,那里面百分之九十的娃娃都是铁路家属,从我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总有人故意学我的成都本地口音,而且故意说得特别夸张,故意气我。他们气我,我没有办法——我没有哥哥,也没有爸爸,没人可以帮我打架。所以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