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同事-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度乃气质的外化,它比清秀的面目更有魅力。外形的模仿很难奏效;因为它是一种精神上高度的洒脱、自由、无拘无束,无视人间烦恼、俗扰,“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胸中陈兵百万,如人无人之境,超脱、飘逸。一个小肚鸡肠、鼠眉狐嘴的人,永远不可企及。
  万般形态,皆成性格。热情、泼辣、干练、敏捷,也是风度,不必强装风雅、文静、温柔、羞涩。只要有一个中心,真实、自然、谐调,就是风格,都可形成风度。“东施效羹”只会适得其反,“含蓄”、“豪放”都不失为美。表现适度,都可取得迷人的风采。
  △有交往价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结交需胜己,似我不如无”。人都有向上的心理,都崇尚有价值的东西,崇拜值得钦佩的人。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个窝囊废,平庸之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与你浪费时间。所以你就是谦虚也万不可表现得自卑、委琐、自抱自弃、自惭形秽,必遭别人轻鄙,你必须处处表现从容自信、干练、有条不紊,不亢不卑,仿佛胸有百万兵。要给他这样一个感觉,此人能干,非同寻常,可为我之师,同这样的人交往对我有利!例如,有位记者觉得有必要结识一位女列车员,好报道车上先进事迹,她花5分钟的时间便“发展”了这位朋友,而且后来真的成了知己。当她们熟识后,那位列车员带着诡秘的眼神说道:“从你上车的那一刻起,我就从拥挤不堪的众人中把你注意上了,你超凡脱俗、聪慧神秘的仪态,当时就使我一惊:”这个女人不寻常!要认识她,才好呢!“
  第一印象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初见陌生的新同事,不要看见对方似乎冷淡、高傲、便望而却步,不敢唐突热情。要知道“日疏愈疏,日亲愈亲”,相信自己的热情能融化任何冰山雪岭,何必非等别人先开颜?了解新环境的最有效方法便是主动出击,热情袭人。情感是有迁移性的,对方不是石头,必受感染,即使先有冷漠,也一扫而光,觉得与你“似曾相识”,“生人”的距离倾刻而破。
  △良言一句三冬暧
  称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它好象是一个见面礼,又好象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想,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务、级别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形式。
  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问看已近黄昏,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着急,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背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5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5里,5里,什么5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5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投转马头往回赶。追上那位老人,急忙回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头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简单的称呼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唯一参照物,取悦人容易之极,得罪人更是容易之极。
  一位副科级领导始终对科里新来的那个大学生没有好感,私下里,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为什么:从小伙子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口口声声高喊他:“陈副科长”。而别人都叫他“陈科长”的……
  思考+观察+“顺风耳”=新局面的打开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想的,会想的不如会干的。”
  —— 某企业家成功心得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但如你知道同事们对新来的你都颇感兴趣,却又故作平静地在一旁观望你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如何给人家正确的印象?
  在刚开始时,你应该主动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避免创造出刚好与你预期相反的印象。你是个陌生人,那就是缺陷。
  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受尊敬?
  同意他的特定观念,你就可创造出你想要的印象;你可以强调他怎样让你印象深刻,你多么喜欢或尊敬他。不久之后,他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是他喜欢在别人身上发现到的态度和想法。
  最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去找什么是他认为最糟糕的印象,而去避免名。
  一般而言,事先你就要知道要给人的好印象是由哪些组成,还要知道什么会弄糟了它。大部分在想给人好印象上遇到麻烦的人,不是不知道人家期待他们什么,就是不知道情况严重到要全副武装,他们对这件事太马虎。很少人在知道别人期待他什么之后,还不知道怎样在某种状况中采取行动。通常只要花点时间就能了解,最好用耳朵听。绝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印象留给运气去评定。
  要决定什么是人家期待你的态度,就得考虑:
  1。新同事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依赖、自制、好斗)。
  2。新同事的目标为何(被爱、保持自制、赢得尊重)。
  3。他害怕什么(失去某人、失去控制、丢脸)。
  作一个针对他的目标的计划,把他的恐惧也考虑在内,首先避免讨论他们。
  要创造出最好、最持久印象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和你兴趣一致、志同道合的人。
  要接近一个难以取悦的人,就不要想冒犯他。这意味着你应该试着让他解释他的态度、意见和评语,当它们与手边的问题有关时。你毋须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的确,假如你不能,就不要假装你能同意。但是,要很有耐心地听别人怎么讲,让人家感觉你赞成他。记住这种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你都十分猜忌,随时都准备好要指出你缺乏真诚的地方,如果他真挑到了,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说服对方任何事了。
  如果你不能让人相信你是真的同意,就不该假装同意,但至少也不要明摆着坚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应该表明你没有确定,需要知道更多情况,对方会乐意告诉你更多。不要想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表达更多他的感受。他说得愈多,他对他的了解就愈清楚,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有可能同意他某些与你接近的想法,以及利用倾听的力量,来改变他的立场。
  一般而言,人们喜欢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看别人。如果你需要一个恶棍,你就会找到一个。大致而言,人们把别人分成两大类:他们“像我”或“不像我”。无论是用统御、控制、赢得争辩、处理、领导、教导或其他影响别人的方法,首先都得先了解有哪些特质会使对方符合“你我”的这一类别。
  只有在你了解到“像我”这样的标准对对方的意义时,你才有希望接近他。要创造出一个胜利者的风范,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们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即便如此,交浅言深也仍然是初到新工作环境的人所应该避免的。
  焦先生刚刚调入某局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一天全科室的人决定一块儿去餐厅聚餐以度周末,也邀了焦先生。席间大家有说有笑,无所不谈,其中有一名同事与焦先生最谈得来,几乎把局里的种种问题,以及科里每位同事的性格、缺点都尽诉无遗。焦先生一时受宠若惊,加之对局里的人事一无所知,属实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无言不尽”的同事,彼此显得相当投机,于是开始放松自己的防卫,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翻云覆雨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焦先生狼狈之极,也孤立之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这时焦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置,深藏不露,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成为办公室中的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不要把自己看成别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别人看成自己的阿斗。
  —— 鲁迅
  外圆内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事哲学。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并运用好这一处世良方,那么任何新环境都不难适应,而且也永远不会惧怕面临新环境。
  船头,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总是尖形或圆形的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波,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末酬泪满襟的结果。
  为了绚丽的人生,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