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同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事实上,同事相交,以礼相待固然重要,但即便得理也仍要有礼、有节,这样才能真正稳固地立于同事间、人群间、天地间……
  无事也登“三宝殿”
  进入工作单位就如同踏上了舞台,举手投足都要做到:台上树好门面,台下预备铺垫。
  —— 佚名
  人生如戏,工作单位是一个大舞台,演戏的人不仅要台上功夫过硬,台下也少不了查漏补缺,打点准备。只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获得掌声与喝彩。很多“走红”的“演员”常会利用舞台外的时间进行相关活动,希望回到台上后可以讨些好处。例如:陪上司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门,聚聚餐。
  中国人串门子落座之后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实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个明显例于。会唱台下戏的人常常无事也登“三宝殿”,平日很注意与人保持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未免惹人反感。一个很久未与你有联系的昔日同事,突然打电话请你帮他贷笔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仅是为难,还有极大的不快吧?
  八小时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强联系沟通有无,看来还是必要的,但却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学问。免得落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太不拘小节,让主人反感,充当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小节”一:预约的拜访要严守时刻,别忘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预约的拜访不能准时赴约,要提前挂电话通知,即使责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小节”二:主人向自己介绍新朋友时,一定要站起来,以示谢意,同时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绍中记住对方姓名。免得谈话里不好称呼。对一些自己不认识的长辈或领导同志,要主动站起来,先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自己。介绍自己要亲切有礼,态度要谦虚,不能自我吹嘘。如果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也只能介绍自己的所在单位,而不能介绍职务,对某项工作有研究,只是说对某某工作爱好足矣。
  “小节”三:在同事家做客,受欢迎的人绝不大大冽冽地径直坐到席上,如果主人力邀才“恭敬不如从命*;等人时,不要左顾右盼;主人奉茶之后,先搁下来,在谈话之间啜之最为礼貌。
  “小节”四:不做“不速之客”,去串门子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探访前先要和被访的同事约好时间,了解是否在家,、是否方便打扰,免得对方有急事无暇接待,双方都感到冷淡。同时最好避开吃饭时间和午睡时间。回来时不要过晚,以免影响主人和家属休息。
  “小节”五:在进同事家门之前,要先看看鞋上是否带泥。擦试之后,先行敲门再走进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较自己年长,那么主人没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要锁好,放在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锁被盗,不仅自己受损失,也给主人带来麻烦。
  “小节”六:要知道吸烟属个人嗜好,有人喜欢有人厌,抽烟时一定要征得主人特别是女主人的同意,因为间接吸烟亦危害人家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烟灰缸,多半是忌烟的。如果掏烟打火,让主人匆忙替你找烟灰缸,是不尊重人的举动。
  当然,同事应酬中没有永远的主人,永远的客人,做个懂礼之客固然重要,做个能得体待客的主人也要紧得很。事先得知同事将来访,要提前“洒扫门庭,以迎佳宾”,并准备好茶具,烟具。客人进门后,要热情迎接并请上座。如果客人是从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对一般客人,在饭前只给烟茶就可以了,茶壶可以放在桌上。对尊敬的客人或领导,长辈。同事,要在另外的屋里把茶倒好送进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便于客人饮用。
  如果是“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内来不及清理,应向客人致歉。不宜当着客人的面赶忙扫地,弄得满屋灰尘。接待时,要问明来意。比方说:“你今天怎么抽空来了呢?”对方如答:“有事要麻烦您。”可又不一下于直说出来。就不要立即追问,恐怕是因为还有家中其它人在场,难于启口。那就不妨改变一下接待方式。
  “和事佬”未必能“和事”
  一个矛盾的产生,往往并不是这个矛盾本身,它也许是另外一个矛盾的衍生物。
  —— 黑格尔
  老李和老吴是一双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数年的老搭挡,平日关系极好,两人无论谁受了同事的“欺侮”与误解,另一方总会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为老友寻个公道,真可谓荣辱与共。可最近竟然分别在同科另一位同事老丁面前大加数落对方的不是,但表面上却依然友好。老丁惊异之余深感二人都把自己当亲近者诉说“心理话”,实在是很瞧得起自己,何不替他们双方出面调和,做个“和事优”,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不仅对得起他们对自己的一片信任,今后求他们办事也方便。于是先跑到老李家替老吴“承认错误”,说好话,表达“和好”之心,又跑到老吴家替老李做“自我批评”,痛陈“谅解之意”,然后心满意足,好不骄傲的回到家里,暗想此事办得实在漂亮,那两位肯定会对自己感激之至。不想等了数天,李、吴不仅没有丝毫谢意,反而都对其冷淡之至,俨然一副攻守同盟的样子,又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得老丁在同事中落了个挑拨离间的坏名声,真是伤心之极。过了很久老丁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天天都有,连夫妻都免不了“勺子碰锅沿”,又何况是还各存利害关系的一对同事,偶而的摩擦,不满自不用说,互相指责对方不是,发泄一下心中不快也很正常。而自己的那番话不仅让李、吴二人觉得自己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不值得深交,更会担心二人“黄金搭挡”的良好形象在领导和同事们中间遭到破坏,影响日后发展。那么关键时刻自然立即“求同存异,一致对外”了。
  老丁的教训是惨痛的。同事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但在利益面前,总要有竟争,甚至斗争,数不完的斗争。办公室里的“冤家对头”,也许正是办公室外的“铁哥们儿”。所以,在工作环境下如果总想做个有“正义感”的人,动不动就要去做“和事佬”,不仅很少能得到感激和好处,反而会招惹是非,要知道是非背后麻烦多啊!
  更何况有的时候,一些同事为了某些目的,既想与“对手”暂时停止干戈,便于成功,但又不便亲自出面,免得尴尬、唐突,于是便选择一个适当的“和事佬”。本来做一件可以令人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事是理当义不容辞的。但做“和事佬”也应该有一个界线和分寸,免得成事不足还殃及自身。
  对领导、对同事、对工作不满的人永远大有人在,遇到有同事前来诉苦,大骂某人有意为难他,某人的做法对他极不公道等等,最明智的倾听者所表现的态度将是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注意会置身事外;既会很有耐性的听着对方的“苦水”和牢骚,但又只听不问,尤其不会追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一旦成了“知情人”,日后恐怕就大为不利了。其实,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又何必去追究?除非这个同事一向与自己十分要好,那倒无妨略做了解,献些小计,但千万不可在事后做了“高音喇叭”。
  总之在公事应酬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的情况实在太多,简直防不胜防,但可以有这样一条法则帮你时时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既不做“和事佬”,也不做“软柿子”,就像下面这位我们要认识的丙先生一样:
  雨和同事甲、乙都私交不错。乙是甲的助手,虽说合作不久,但由于性情、年龄相仿,所以关系很好,业余经常结伴去消遣。但日子久了,乙便发现高兴过早,因为甲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方式实在令乙不敢恭维,常常因他而导致工作混乱,任务完成欠佳,深恐长此以往会影响自己的升迁。但又碍于私交,实在不便向领导投诉,何况甲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不好向上司表示不满,只好得过且过。以至某天终于出了事:甲因病告假,交待一切工作由乙负责完成,但乙由于任务繁重,一时疏忽便出了许多漏洞。甲上班后,对此事不闻不问,甚至连本来他曾插手的部分也一概声称不知,并在人前人后总说任务一直是交待给乙全权负责,言外之意“黑锅”定要乙背,与他无关。乙闻讯自然满腔怒火,愤然去两家商量对策,不料竟遇上甲也在场,真是狭路相逢。不料而却平静异常,同样热情地招待乙人座,然后装作一切不知,仍像以往那样与甲、乙同时轻松地聊天调侃,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反倒弄得甲、乙都如坐针毡,极不自在。甲终于按捺不住,大声指责而幸灾乐祸,隔岸观火,为了置身事外就装傻,简直小人作风。丙闻言并非气极败坏,却也当仁不让,以退为进道:“大家合作贵在愉快,我看你们二位不妨冷静地坐下来讨论一番,好好谈谈,否则我是帮不上忙的。”言毕端茶送客。
  雨的做法明智之至,“和事佬”固然是不宜做的,免得招惹麻烦,但也不能一味忍让,免得让同事认为软弱可欺。
  绝不做“和事佬”,但也绝不做“软柿子”,对别人的指责有意见就要提出来,哪怕从此分道扬镳,得罪同事。假如真能这样做,那么相信你的同事一定会发现你身上这个优点:坦率明理。不打不相识,以后反倒更得人心。
  千里“人缘”一线牵
  发明电话这种东西的人,相当没有脑筋。
  —— 马克·吐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