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对话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图穷对话录-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接受。这是中国学生无法理解、但最终必须接受的西方文化。我想说但没有说出口的建议,是让沙玫到了美国之后,花几十美圆给自己买一个价值十万美圆的意外人寿保险,收益人是父母。这样万一本拉登的飞机正好撞到了沙玫供职的大楼,她的孝心,也能在这十万美圆中照亮爸爸妈妈的晚年。人人都不认为自己会死去,但这个世界上每天死去的都是人。保险,保的就是一个险啊!
  多少次,留学生在出国之后意外死亡,因为没有保险也没有财产,父母连去美国奔丧的钱都拿不出来。中国人穷,在这个情况下,是穷在观念。我自己在加拿大读书时碰见的事情更加悲惨:由于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没有任何保险和其他财产,不仅他的父母来不了加拿大,连把他的遗体从出事地点运回他的学校所在地的费用都没有。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无限的悲哀。
  不过,生命保险这样的事情,虽然是中国人正在接受的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之一,但我还是不会对即将去美国留学的沙玫说出口。我不能不顾中国国情,强行推销这些人们并不喜欢的东西,而且还讨一个不吉利。
  我想起了1990年在加拿大西部城市萨斯卡吞(Saskatoon),我开车带我太太去七百公里外的累斯布里奇(Lethbridge)面试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开车上高速公路。家里留下一岁的幼儿和六十岁的老母,两个人都不会说一个英语单词。于是走之前,我到当地保险公司花四块钱,四加元,买了一个价值四万加元、有效期为四十八小时的公路意外保险。我把保单交给我的一个朋友,笑着说:“假如两天之内没有电话给你,请你到我家去。一切就请你take care照料了”。两天之后我安全回来,那张保险单,成为我在加拿大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纪念之一(这里写这个故事,虽然我已眼泪涟涟,但好像有点离题了)。生命是脆弱的、金钱是悲哀的、奋斗是宿命的、保险是必须的。
  沙玫真的让父母把房子卖了。她用这笔钱,成功地读完了MBA课程,两年后,在美国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工作。年薪多少我不可能问她,因为我已经不把她作为我的咨询对象。但她一年的收入,一定超过她父母这一辈子的积蓄。这就是中国两代人的命运,是两个时代的写照。她有没有给父母买房子我不知道,我估计虽然她肯定天天想,但暂时还没有买,因为在我回顾她的人生的2002年初春,沙玫毕竟才工作不到两年。但我肯定,她的父母,想起女儿的出息,一定有入住豪华别墅时的那种幸福感和安全感。他们生了个好女儿!
  第九日:我和沙玫论爱情
  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沙玫,在爱情问题上也许应该是富有的。但答案恰恰相反。她的爱情生活到底如何我其实并不知道,虽然到后来我和她的关系像“哥们”一样密切,但在这些私人问题上,我从来不愿和她讨论。在那几年中,我最关心的是她什么时候能够成功出国,以及她的工作到底发展如何。对我来说,她如何爱情对于她能否出国意义不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沙玫自己可能都把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问题给搁置在一边了。
  沙玫已骑波音去,此地空余孤独楼。沙玫虽有回程票,青春一去不复返。在她远离中国已经好几年的日子里,我总是后悔当时没有就爱情问题和她深入探讨,总是情不自禁地想:沙玫到底有没有爱情生活?已经三十岁的大姑娘沙玫,到底有没有男朋友?走到哪里都特别注重自己仪表、盛开得就要凋谢的沙玫,到底有没有性伴侣?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是否到了美国,还是那样孤独地不开放?
  这些事情都是沙玫的Privacy,私人问题,我绝对尊重并全力保护它。但是,每次我一想到沙玫极有可能为了留学和奋斗,甚至连正常的爱情生活都弃绝了,我的心里不禁替她微微颤抖起来。我心颤抖,不是后怕,而是余悸。
  十几二十岁时,男女关系的目的是体验爱情;二十三十几的时候,爱情的冲动就变成了追求完婚的责任。很少有人能够免俗,还敢在这个年龄潇洒走一回的。沙玫也是这样。她带着强烈的择偶意识在看周围的男人,渴望找到理想的白马王子,明天就结婚,后天把她带到美国。
  由于沙玫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一个“出国”的人生目标,所以她在找对象的时候,往往以外国青年为主,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能够带着她出国。这个目标,其实并不高尚,但我也无从制止。我本人作为中国男儿,深知为什么在今天中国会有这样的爱情景观。但不幸的是在中国长住的老外没有几个真能得到沙玫的欣赏,而沙玫真正欣赏的老外往往又不会欣赏她。难啊!所以沙玫的追求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既不符合时代精神、也不符合爱情规律。当然难以圆满实现。
  国内优秀青年其实也很多,沙玫为什么不找一个好男子把自己嫁出去做个有钱人的太太?也许是中国这个阴盛阳衰的社会,惩罚了她的优秀和高傲?与沙玫同龄的男性公民,都是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前后、长在十年浩劫之中的不幸年代产物。四肢不残缺就是魁梧,人格不卑劣就算伟大。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和她班配的男人也许有,但沙玫至今没有找到。起来!不愿被抛弃的男人,迎接沙玫的挑战!
  沙玫缺少爱情生活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实际上是她自己的爱情观。男女相逢,云雨巫山,最后分不开了,于是结婚吧,这是人类繁殖的历史。因此,婚姻只能从裹着爱情的头盖里慢慢掀起来。而绝不能成为爱情的幕布:要看爱情戏剧先打开婚姻幕布。想要爱情吗?先和我结婚!这简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婚姻!沙玫这样的女孩子,把爱情和性爱当作结婚的附件而不是主机,吓跑了许多潜在的婚姻驾驶员。
  结果沙玫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年龄越大,找个合适丈夫结婚的渴望越强烈,但这种渴望越强烈越不容易结婚。谁也不愿意仅仅和她亲吻一下就要把自己的一生不明不白地交给她。这个吻未免太昂贵啦。新衣不试怎知合身,爱情不试怎知是否甜蜜?但沙玫她们认为如果不结婚我干嘛给你试?让你验?男人在艳遇的梦里不断惊醒而绝望,女人从婚纱的雾中不断看破而虚妄。她为等待永恒,却永恒地等待。沙玫孤寂地等待一春又一春,叹息一声又一声。沙玫把自己当作婚姻的嫁妆,沙玫没有意识到她自己就是爱情的感知和享受主体。
  她没有未婚夫意义上的男朋友已是定论,但她到底有没有性伴侣意义上男朋友?我考证下来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和我的对话中,沙玫总认为有人在追求她,可见她处于强烈需要男友的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被迫害狂,总觉得有人在追杀他;沙玫其实患有轻微的被爱情狂——她总觉得有人在追求她。这两种疾病,其实都是毁灭性的。我庆幸,时隔一个世纪,中国毕竟进步啦:我们从被迫害狂,进化到了被爱狂!
  沙玫平时交往的男人,其实按照中国标准也都挺不错的,但由于沙玫按照丈夫标准来找男友,这就使得人们无法和她真正交往。牛眼看人,看成牛群;沙眼看人,看成丈夫。生怕陷入她温柔陷阱的男人,就像昆虫飞离蜘蛛网一样,从此不得不逃生。
  沙玫活得实在是太累太艰难了。如果有个男人,在自己叹息时分担一下肩膀上的负荷,在自己寒冷的时候捂热一下胸中的寒气,哪怕捂热了自己再让他冷冷地走人,至少也能给沙玫留下冰川世纪里温馨的回忆!使她贫穷的饮食时代,依然有丰富的男女盛宴。没有任何人禁止沙玫这样做,拒绝自己幸福人生的,是沙玫她自己。顶多,她可以抱怨这是社会给她造成的观念的禁锢。但是,这个理由已经无法说服人。中国青年,已经有了自主生活的权力,不行使这个权力,就像面对好工作不辞去那份没有前途的旧职一样,其实都是过去的时代残留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沙玫渴望婚姻,但拒绝爱情。这个拒绝完全是沙玫自己的个人选择。是她铸给自己的人生错误。像许多大龄女子一样,她们以为生命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找一个合适的男人结婚,其实这是美丽的误区。事实上沙玫最需要的,是孤独岁月里的岁寒三友——对不起,我的意思是“一友”已经足矣,何况三友乎?但沙玫总是南辕北辙,以为离男人越远就离男人越近;越不追求男人就越有男人来追求。人的美德,只是在接触之后才能够发现和体会。但如果实行不接触政策,怎么能实行政策来接触?婚姻和爱情,本来是人类自由的通道,但在沙玫这样的女人身上,却成为捆绑自己的囚徒困境。女性解放运动,在中国还有极其漫长的道路。
  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对沙玫的生活就更加不放心。甚至对她去了美国之后,万一不幸找到一个完美的男人之后的生活产生更深的忧虑。沙玫对男人世界采取不接触政策显然已经很多年。她对男性世界很不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女人的一半是男人。连自己的另一半都不知晓,沙玫怎么能够在爱情与婚姻以及西方人崇尚的性爱战场上取胜?找到完美男人,陷入深刻爱情,因为自己没有经验被对方炒鱿鱼——分手或离婚,那时候的沙玫,才叫人生的大悲哀呢!
  爱情、婚姻以及性行为,是和知识、理想、前途一样重要的构成我们幸福人生的组成部分。像留学出国一样,也需要专家咨询。沙玫一个人在美国,没有我为她提供爱情和婚姻的免费咨询(这些服务,和新东方其他收费的咨询搭配提供),她还需要摸索多少年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想到这里,我就忧心忡忡,心惊胆战。
  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肯尼迪的侄儿和沙玫约会,并且告诉沙玫她是他见过的最美的东方神秘主义性感女性。美酒加玫瑰之后,肯尼迪之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