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对话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图穷对话录-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成功,实在显得寒碜,实在再也无法获得心理的平衡。因为,在国外你即使成了亿万富翁,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胜利,实际上也是无法实现的。加拿大国家实验室里有无数科学家,人人过着平静而幸福的日子。但惟有中国知识分子季新音,要为太平洋东边发生的事情而心潮翻滚,辗转反侧。因为,发生在那片土地上春天的故事,本来应该有一抹属于他的增添了千紫万红的鲜艳,那里也是他的土地……
  季新音怎么办?季新音的收入,可以保证他们全家在加拿大的中产阶级舒适生活,但绝对无法支撑季新音回国折腾。即使季新音能够得到风险投资,肯定也没有投资者能够保证季新音的家庭在中国能够获得加拿大那样自在的生活,更不要说子女上学、环境污染这样的一些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了。悲乎!雄心勃勃想在中国土地上展示一番自身价值的季新音,其实已经失去了在中国存活下去的适应力与可能性。
  一瞬间,我发现,季新音平时听上去总是那么孔武有力的国骂,此时此刻变得特别虚弱,简直是一种哀鸣。和我一起在加拿大大学度过好几年的这个哥们,一下子显出了中年人的颓丧。我知道他的无奈。鱼和熊掌,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但鱼和螃蟹,熊掌和鱼翅,其实是无法选择的。
  有时候,人生就会在无奈之中度过。最后带着永恒的遗憾,走过我们的生命历程。我看见。季新音已经备好了生命的冬装,准备迎接他五十岁之后迟暮的季节。
  也许,他还可以壮士断臂,把老婆孩子带回国,也做一个陈章良?国内已经有许多陈章良了,他们是如此地多,政府已经没有那么多激情、时间和必要性来一个个扶持和宣传了。陈章良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故事,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普遍现象面前,季新音的痛苦,必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无法超越。我希望他事业家庭两全其美。但我知道,选择走陈章良的道路,对于他这样年龄和资格的人来说,都不会很容易。
  可怜的季新音,他的生物基因还没有分离出什么名堂,但他的人生基础,却产生了可怕的分裂。飞机嗡嗡地响着,我们居然一路无话,回到了温哥华。
  附记:
  写作《图穷对话录》之时,离这次在飞机上巧遇季新音已经又是两年。太太读了这篇文章,说:你不是写的Henry吧?Henry是季新音的英文名字。我说是啊,他最近怎么样?太太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回国了。在上海搞了一个生物工程生产基地,据说投资达到一亿人民币。他的太太孩子还在加拿大,但季新音经常回来看他们。你们男人都是这样,为了事业什么都不顾。他三个孩子呢!
  我叹口气。心想:季新音总算找到了他的成功基因了。这个基因,就是以中国土壤为根基的留学生事业。
  施雨前途失落园
  案例提示:
  施雨毕业于某省大学新闻系,因为找不到工作又考了哲学系研究生,她认为研究生毕业还是不好找工作,于是她决定出国留学,她向徐老师请教出国读什么专业,徐老师告诉她:“读一个毕业后继续找不到工作的专业嘛!”于是,施雨眼睛里全是问号。
  2001年初春,天气依然寒冷,从新东方住宿班来了一个女生。她走进我的办公室,给我带来了颤抖的寒气,使我立刻产生要喝姜汤驱寒的感觉。她就是施雨。
  我绝望地问她:“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假如每天面对的都是这样萎靡不振的学生来折磨我,我早就夭折啦,我想。
  她说:“我是S省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因为不好找工作,就读了一个哲学系硕士。现在硕士就要毕业,看看更不好找工作,所以想出国。你看我出国读什么?”我立即知道我忧伤的原因了。郁闷在我心里迅速蔓延。我像咀嚼了苦药一样说:“出国读什么?很好办,读一个毕业后继续找不到工作的专业嘛!”施雨大惑不解地看着我,眼睛里全是问号。我点点头,重复说:“出国读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在你找不到工作的路上继续奋斗,最后,给世界留下一个经典案例:如何努力学习并且永远找不到工作!”我紧抱双臂,知道自己要感冒了。成功的人给人带来欢乐、兴奋、激动、春天的阳光;失败的人给人带来迷茫、忧郁、绝望、冬天的阴冷。如果世界都像施雨这样,我们全都要病倒。施雨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中国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失败者。关键是,在她到达我的办公室之前,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失败在什么地方。
  施雨失败的外因,也许是社会的。教育不给自己的孩子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取向,而扯什么知识、理想、文凭。知识理想文凭都是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
  施雨失败的内因,肯定是她自己的。在同样的社会条件和教育体制下,实际上每天每日在诞生无数成功者。成功者的定义,在我眼中,并不是杨元庆、张朝阳。他们只不过是我衡量成功的体系中幸运成为代表的人物。成功者的定义,其实很简单:一个在自己熟悉和喜欢,或者不喜欢但熟悉的具体领域稳定谋生的人。在这里,“稳定谋生”能力是最重要的思想。稳定谋生能力不是指稳定工作的岗位,而是指在任何同类工作岗位上,都能稳定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挑战的谋生能力。
  毕业于S省大学新闻系的本科生施雨,其实已经获得了稳定谋生的能力,肯定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新闻界和各种媒体虽然还不是国家优先开放的领域,但是新闻改革的浪潮其实谁也阻挡不了。放眼看去,那么多国外合办的杂志,那么多搞活起来的报纸,那么多民间渠道的图书,那么多缺少节目的电视频道,那么多没人收听的电台波段,那么多缺少内容缺少文字编辑人员的互联网……还有整个媒介就是广告的《精品购物指南》、《开心词典》、《幸运52》……凤凰卫视的特殊背景,使得一大批新闻工作者获得了美国标准的巨额报酬和中国特色的巨大收视率;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虎视眈眈,已经进入了广东有线电视市场,另外一家获准进入的华纳传媒巨人在各个方面包括人才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他们的目的,是覆盖全中国……
  这是一个需要新闻人员而缺少新闻人员的时代,这是一个新闻人员能够成功建业实现理想的时代。从S省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施雨居然说找不到工作机会。真的,她是一个令人可怜的失败者。她的失败是如此严重,一进入我的办公室,已经开始向我传染,使我伤寒。
  不管外因内因,一系列的原因构成了施雨的失败基因。为了让我的学生和读者避免她走过的弯路,我想把她的失败用表格来图解,为大家提供一份基因治疗的高科技留学人生咨询:
  这个基因图表可以用三个“ION”表示:
  1、一个人必须要有Vision,即对自己领域机会和前景的认识。施雨没有。施雨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自己专业和行业的机会,她没有Vision,没有远见卓识。前面分析了新闻专业人才在即使在不够开放的中国媒体政策下,已经开始拥有有史以来最佳的发展机会,虽然更好的机会还在不断发生的明天,但“现在”和“今天”对于施雨,已经是无法再好的历史时机。但是施雨居然没有看到。这怎么办?
  2、一个人必须要有Passion,即对自己领域机会和前景的激情。施雨没有。这是施雨第二个最大的问题,对自己专业和行业的机会,并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Passion。兴趣和激情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兴趣和激情,只能从实践中来。这里借用毛泽东《实践论》里面开头的两句话,实际不是为了幽默,而是有我的深刻含义。这个深刻含义是:施雨之所以没有对自己攻读的行业产生兴趣和激情,是因为施雨学校教育的失败。S省并不是一个偏远闭塞的省份。但S省大学也不是北大人大。人大北大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太会发生施雨这样严重的专业前途麻木综合症。大学生活,很多人从社会实践中,现在叫实习、兼职,获得了自己一生激情奋斗的方向。而施雨却没有,她的学校不能不负有重大责任。但是不幸的是,责任虽然是学校的,但校长继续升官。而可怜的施雨,却只能在茫茫人生之路上不断风雨兼程,永远风雨人生。苏醒并燃烧起来吧,患有专业麻木综合症的同学们!
  3、一个人必须要有Mission,给自己确定一个为之奋斗终生的Mission,即给自己一个使命责任和事业追求。施雨没有。中国的新闻媒体暂时还不产业化,作为中国的新闻学生,是否有责任推动这个产业化、呼吁这个产业化?新闻不够开放,作为中国新闻学生,是否有责任参与促进这个开放的过程?新闻起不到监督作用,但毕竟政府和人民,特别是人民,对新闻监督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在一个新闻已经开始初步实行舆论监督功能、初步实行产业化、初步实行开放的国家,正是年轻的新闻学生开始追求终生职业、事业和完成自身使命的绝佳的历史时机。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最好时机。一个新闻学学士,如果对这样的事业都没有感觉的话,这样的人,是眼光Vision,没有激情Passion,其实连基本的社会责任感Mission都没有。谁说天下兴亡和个人成败没有关系?施雨个人的失败,其实就是对于天下兴亡的拒绝。施雨是平庸的。
  除了上述的三个“ION”之外,一个人还必须要有魅力,为了便于读者记忆,我故意选择一个和前面压韵的英文单词:你必须有Fashion,在个人表达上必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