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切准备就绪,杨勇还是没有想到亲征高句丽之事阻力会如此之大,皇帝刚刚表露亲征高句丽之意。群臣就纷纷上书反对,许多大臣都反对皇帝亲征,一些大脆干脆连征伐高句丽也反对。
给事中许善心上书:“高句丽蕞尔小国,陛下若有意征伐,遣一上将即可。陛下不必御戎东讨。”
右尚方署监事耿询更是上书道:“辽东不可讨,师必无功。”
太史监少监庾质上书:“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
让杨勇意外的是连尚书左丞李纲也激烈反对,上书道:“今陛下未立太子,自古征战无常。陛下若有失。岂非乾坤倒悬,陷国于危境?陛下思之,戒之。”
对于众臣的劝谏,杨勇并末在意,可以说历朝历代立国之易莫如大隋,虽然保留了国家大部分元气,可也造成了立国的根基不稳,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在腥风血雨,一片杀戳之后再立起来。这样的朝代立国不易,只是一旦皇帝偃武修文,采取了正确地治国措施,后代虽不泛荒唐之辈,享国却能达二百年之久。
而大隋除了开国时与尉迟迥等叛臣一场大战。几乎没有大的战争。统一江南也是顺利的异乎寻常,杨坚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强国家根基。将兵力尽操皇帝之手,迁天下富户入京,只是世家门阀的势力依然过大,对于皇权始终有人存在窥测之
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急功近利的短视固然是一个原因,世家门阀的背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杨玄感的造反,隋炀帝在第二次征高句丽时若是取得胜利,大隋很有可能不会二世而亡,如今杨素早死,杨玄感基本上没有机会造反,只是这个隐患不消除,终究可虑,说不定哪天就冒出一个张玄感,刘玄感。
杨勇御驾亲征,就是要为大隋天子补上一场血与火地课,这场血与火不是针对本国平民百姓,若是针对周边桀骜不驯的国家,只要平定了高句丽,回首四周,再无一国敢和大隋争雄,大隋天子补上了这一课,即使世家势力再大,窥试皇权的念头也会收敛一大半,事实上,若是隋炀帝不是太过讲究排场,只要将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兵马减去一半,放任前线将领任意攻打,对高句丽完全可以一战功成,大隋也会成为一个远超唐朝的时代。
大业五年(公元608年,因为本书中杨坚提前一年去世,以大业为年号也比原先地历史中早一年。)三月,皇帝对下达了对高句丽的讨伐诏书,书中列举了高句丽对大隋的种种不恭和罪状,称高句丽为辽东小丑,大隋天子将亲率六军进行讨伐。
诏书一下,众臣都知道皇帝决心已不容更改,反对皇帝亲征的人纷纷闭嘴,不过,李纲还是上奏,皇帝若要亲征,必须先期册立太子。
杨勇虽然御驾亲征,只是并没有自己冲锋陷阵的意思,其实不太可能会发生危险,不过,杨勇还是作了让步,宣布秘密立储,将储君的名字写入密匣之中,放在太极殿的匾额后面,规定只有当皇帝驾崩之后,必须在皇后,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纳言,内史省监、令共七人地其中五人以上到场后才可以拆封,密匣地位子派人日夜看守,若是有人胆敢私自窥试,无论何人,皆以谋反罪处斩。
秘密立储并不一定就是稳妥之计,只有辽东地处塞外北方高寒地带,冬季严寒,虽然这次征高句丽会以北方子弟为主,加上大隋纺织发达,将士所用的冬衣,手套等保温物品并不缺泛,足可以让一部分士兵在辽东进行冬天时也有力气作战,大隋却不可能在冬季发动进攻,因为运河一旦封冻,大量的军需物资无法运输,只能退军,现在已到了三月,留给隋军的作战时间其实只有半年左右,若是有所耽搁,出兵的日期只能推到明年,杨勇也不得不在立储一事上妥协。
三十万大军,其中水师五万,禁军五万,另外需要召聚二十万府兵,除禁军和水师外,皇帝诏令:让抽调到名字的府兵自行准备战马,一套武器铠甲到涿郡报到集合,路上的负担将由府兵自筹解决。
接到诏令的各个郡县马上行动起来,大隋在册的府兵总数在六十万左右,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准备了一百一十三万兵力,其实将一部分不是府兵地青壮也临时扩进了府兵系统,这次征召有三分之一的在册府兵收到朝庭的诏令,不过,距涿郡越近,抽调府兵的比例越高,在北方靠近涿郡的地区,几乎所有府兵都抽调一空。
此时汉人从鲜卑人统治下挣脱出来还不到三十年,除了立国初期稍为困难外,大隋对内对外地战争无不大胜,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汉人最具尚武精神之时,无数地府兵放下手中的农活,告别自己地父母,妻子儿女,义无返顾的向涿郡的方向出发。
凡诏书到达的州县,年轻的府兵将士们骑着骏马,带着干粮,最差的也能骑一匹骡子,就象是一股洪流般向涿郡方向汇聚。
对于东突厥的战争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参与东突厥作战的府兵几乎人人都捞了一个盆满钵满,战争除了为朝庭尽义务外,还是自己升官发财的良机,眼下科举还没有进行,积累军功做官无疑也是一条捷径。
济州东阿,一名十五岁的少年刚刚从山下砍柴下来,听到征伐高句丽的诏令,健步如飞的将柴禾挑到家中丢下,拨出夹杂在柴禾中间的一对宣花大斧,撒腿就往隔壁跑去,连跑连嚷道:“表哥,表哥,好消息,好消息,朝庭要召军了。”
隔壁的一个小院中,一名三十岁左右,长相英挺的男子正在持着双锏练武,嘴里嗬嗬有声,听到少年的声音,将双锏停下,道:“咬金,我知道了,朝庭征召的是府兵,你又不是府兵,嚷嚷有什么用?”
这两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秦琼和程咬金两人,此时两人名声不显,只是窝在东阿这个小县城,两家是亲戚关系,因此住在一起。
听到秦琼的话,程咬金顿时急了:“表哥,我不是府兵,你可是捕快,衙门中属你的武功最高,县令一向器重你,只要你向县令提出申请,县令肯定会同意抽调你为府兵,那我不就可以跟着你一起去吗。”
说完,程咬金嘿嘿着笑了起来,想来是为自己想到这个方法而得意,只是秦琼的回答马上让程咬金的笑声咽了下去:“不去,我没有兴趣。”
第三十章 草原来讯
听到秦琼说没兴趣,程咬金差点要跳起来,用手挥舞着手中的双把宣花斧:“表哥,你怎么会没兴趣,你每天练武干什么,难怪你愿意一生都做一个小捕快,那个说书先生不是说马上封……什么猴,奇怪,到底是封什么猴?”
程咬金虽然只有十五岁,只是比起秦琼还要高一头,皮肤黝黑,提着数十斤重的宣花斧毫不费力,尽管秦琼武艺高强,但看着程咬金舞动着两把斧头的样子,真怕他一不小心砸向自己,纠正道:“好了,是马上觅封侯,不是封什么侯。”
程咬金大大咧咧的道:“不管是封什么侯了,反正我听说这个侯比县令高多了,你不想,我可想,若是我能封到侯,不但不会饿饭,而且还有肉吃,娘也可以享福,表哥,我求求你了,你就带我去吧。”
程咬金和秦琼两人都是从小丧父,由寡母养大,秦琼的家境还好些,父亲以前是北齐将军,多少留下一点积蓄,程咬金家中却是一贫如洗,他从小饭量就特别大,一个人比几个壮年小伙子还能吃,程母单凭一己之力,哪供应得起他的饭量,因此程咬金小时候没少饿饭,自从秦琼家搬过来后,时不时对程母接济,加上程咬金稍大一点就知道自己上山砍柴贩卖,他才能每天吃上饱饭,不过,还是对肉食特别馋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天天吃上肉,听过几回评书后,做梦都想能当兵打仗,最后做大官,顿顿吃肉。
秦琼是官宦子弟出身,他的父亲死于周灭齐的战争中。当时秦琼还小,几乎没什么记忆,只是时时受到母亲的告诫,知道官场险恶,远非程咬金想的那样简单,他的父亲虽然在齐国灭亡时死于非命,却和现在地隋朝没有什么关系。秦琼在衙门做事,每天接触的便是大隋如何如何强大的言语,加上自己一身武艺,自然不免会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刚才下意识的拒绝表弟的提议,只是受母亲平常的教导所影响。听到程咬金地怂恿,也不由心动起来。
“表弟,若是我们都去投军,那你我的母亲大人怎么办?”
“啊。”程咬金懊恼的拍了拍脑袋,他性子虽粗,却是事母甚孝,自然不放心老母一人在家。只是要让他放弃投军却是万分不舍。挠了挠脑袋才道:“我这几年砍柴积攒了一贯多铜钱,只能将这点钱留给老母,好在表嫂贤惠,不如两家人凑在一起,只是要辛苦表嫂了。”
秦琼已娶妻贾氏,贾氏确实算得上温柔贤惠,是难得的好妻子,只要留下足够的钱财,养活两家老人应当不成问题。秦琼作了十多年捕快,一直少有花销,留下了三十多贯钱财,若是节俭着用,够两家人用上五六年左右。何况家中还有不少以前父亲做官时留下的值钱东西。实在不行,变买之后总能渡过去。
“好吧。不过,此事我要向母亲大人汇报,母亲同意了才能投军。”
程咬金顿时眉开眼笑:“当然,当然,我也要母亲同意才行,表哥,你等着,我马上就回去。”
说完,程咬金生怕耽搁了时间,提着两只大斧,一溜烟地跑回家中,秦琼笑着摇了摇头,收起手中的金锏,向母亲的房间走去。
“什么,你要去投军?”对于秦琼的话,秦母显得非常震惊:“你难道忘了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母亲大人,孩儿没忘,将军难免阵上亡,只是孩儿有下情容禀,书上说功名但在马上取,孩儿不愿就这么庸庸碌碌过完一生,若是真有那么一天,母亲,这也是孩儿的选择,只是母亲面前只能恕孩儿不孝了。”
秦母沉默了半天才叹了一口气:“也罢,你已经过了三十岁,母亲不能限制你一辈子,既然你想去就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