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有人恶意诬陷!”红叶突然激动起来,声音也不自觉地拔高了一些,“奴婢自小跟在娘娘身边,娘娘洁身自爱、冰清玉洁,除了皇帝陛下,不曾有过第二个男人,怎会与区区大理寺卿有染?真是荒谬!”
我心口微松,待她平复了心绪之后,问道:“那么,邹昶为何自称与母后有私?”
红叶轻轻冷笑起来:“邹昶是被屈打成招的。这一切,不过是有人想置娘娘于死地所寻的借口罢了,单是东宫投毒案分量还不够,便想拿娘娘的名节做文章,真是可笑至极。”
我心里明白,红叶口中的那个人,便是指我的父皇。当初徐贵妃死得有多冤屈,如今父皇便对母后有多怨恨,所以父皇是想借此事,狠狠地报复母后,让她再也翻不了身。
但是父皇没有想到,半途会杀出一个忠心护主的红叶,红叶自知人微言轻,无法证明母后与邹昶之间的清白,便干脆将一切都揽到自己身上,为母后开脱罪名。
红叶见我不说话,又道:“殿下,您已经不小了,有些事情,您得学会自己分析利害。”
我知她是有话嘱咐我,于是正色道:“你说,我听着。”
“皇上从一开始就从未宠爱过皇后娘娘,之所以立娘娘为后,只因娘娘背后家族势力所迫。如今皇上处心积虑在男女私情上做文章,也不过是想找个完美无瑕的借口,堵上娘娘家族那些人的嘴。
“奴婢虽以一命解救娘娘于危难,却无法弥补皇上与娘娘之间的嫌隙,相反,皇上此次无法顺利废后,日后积怨只会更深,如此形势,对殿下极为不利,所以,殿下日后不能再指望得到娘娘的保护,而要想方设法寻求自保,让皇上看到殿下的长处,让朝臣见识殿下的能力,只有赢得天下人心,才能保住太子之位。”
我默默听完她这番话,点了点头道:“我记住了。”
红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色,伏地叩首道:“红叶死前能见殿下一面,一片赤诚忠心已尽,此生再无遗憾。望日后殿下见了娘娘,代红叶向娘娘问安,请娘娘务必保重身体,切勿再意气用事,因小失大。”
我俯身扶起红叶,喉间哽咽,说不出话来。
此时青阳在门外轻轻叩了两声,提醒我时间快到了。
红叶神色一凛,低声问道:“何人在门外?”
我安抚她道:“是青阳陪着我出来的,不妨事。”
“奴婢总觉得,青阳此人……”红叶皱了皱眉,似乎有些忧虑,但踌躇了一下,终究没有说出下文。
她这副表情,倒是让我想起三年前青阳中毒之前,母后耳提面命让我不得亲近青阳之事,于是问道:“当初母后将青阳接入东宫为我试菜,是因为从一开始,她便打算牺牲青阳,以嫁祸徐贵妃,对不对?”
红叶眉心微颤,没有做声。
我接着道:“母后担心我对同龄玩伴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怕青阳死后我会伤心难过,才三番五次提醒我与青阳保持距离,是不是?”
红叶咬了咬唇,依然没有说话。
我继续道:“只是你们都没有想到,青阳竟能逃过一劫,活了下来。你们知道经此一事,日后不会再有投毒事件发生,所以也就对我偷偷亲近青阳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是不是?”
红叶抬眸看了我一眼,苦笑道:“没想到殿下大智若愚,心思竟如此剔透。”
我不受她奉承,板着脸道:“青阳虽是寻常人家的孩子,却也是一条人命,母后要与徐贵妃作对,我无权置喙,但因此连累无辜之人,岂不太残忍了?”
红叶脸上的苦笑变成了微微的嘲讽:“殿下还是天真了些,在这皇宫之内,若要让自己存活下去,就必须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您若是想不透这个道理,便永远无法立于不败之地。”
我与红叶的这一次会面,最终不欢而散。
我虽感谢她对母后誓死尽忠,却也恼恨她们当年差点害死了青阳。
从天牢中出来时,我一直心中抑郁,落落寡欢,而青阳则默默跟在我身后,没有出言打扰。
这样不知走了多久,我突然停下脚步,低声问道:“你都听见了吧,刚才。”
我没有转头看他,因为此刻我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青阳。
青阳在我身旁驻足,沉默了片刻,答道:“听见了。”声音一如往常的自然,听不出任何情绪。
“对……对不起。”我说得有点结巴,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开口向人道歉。
青阳明显怔了一下,转头看了看我,眼神中透出一丝不明的情绪。
片刻之后,他便又恢复了常态,微微一笑道:“没关系,我不介意。更何况,这本不是殿下的错,殿下不必为此自责。”
几日之后,红叶和邹昶便被依罪处斩了。
而我的母后,却一直被父皇“遗忘”在冷宫里,直到这一年的冬天,她感染了风寒,才被允许迁回原来的寝宫。
但是我依然没能见到她,父皇以母后体弱,不宜亲自教养太子为由,严禁母后与我接触,并将我全权委托给了我的老师柯太傅。
第二年春,父皇又以思念幼子为由,将晋王焱自封地召回京城。虽因徐贵妃去世而未将他安置在宫中,却也是隔三差五地召他入宫,伴驾左右,恩宠无边。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父皇这是要在焱的身上补偿他对徐贵妃的亏欠之情。而相比得到父皇全部宠爱的焱,我的太子地位却变得岌岌可危。
我想,父皇或许仍未真正打消废立太子的念头,他总是将焱带在身边,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寻着我的错处,将我废掉,好让他最心爱的儿子焱取而代之。
时至今日,我总算充分理解了母后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虽然我现在贵为东宫太子,但若是有人想要将我从这个位置上拽下来,依然轻而易举,这些人可能是我的兄弟,也可能是我的父皇。
之后的几年里,我谨记着红叶临终前的劝告,开始收敛心性、用功读书,并积极地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安邦之策。
我希望能改变我以前在父皇心中留下的不学无术的坏印象,向他证明,立我为太子,是正确的选择。
但或许是我天资有限,以往落下的功课又太多,以至于我即便下了决心要奋发,却总是事倍功半,见效甚微。
到了我十六岁那一年,我的老师柯太傅病重离世。
临终前我去探望他时,他攥着我的手道:“殿下,老臣恐怕没有时间再教您什么了。日后殿下若是遇到无法决断之事,可询问青阳的意见。”
我转头去看青阳,此时他半跪在老师床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看起来竟比我还伤心。
如今的青阳,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小试菜奴了,两年前,他经老师推荐,正式升格为太子伴读,相当于半个东宫幕僚的身份。
老师一直十分欣赏青阳,对他有再造之恩,如今老师病危,青阳会如此伤心,也是人之常情。
在送老师出殡回来的路上,我与青阳相顾无言,心情沉重。
青阳此刻在想什么,我无从知晓,但对我个人而言,柯太傅的死,不仅使我失去一位良师,更是让我在父皇心中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以前父皇之所以还留着我的太子之位,母家势力的威胁固然是一方面,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柯太傅一直坚定不移地站在我这边,为我在父皇面前美言,父皇爱重柯太傅的才能,自然会认真考虑他的意见。
而今柯太傅去世,支撑在我头顶的那把保护伞也就悄然消失了,此时此刻,父皇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容忍我的存在,我不得而知。
如此惶惶度过了半个月,国内便出了变故。
有人向朝廷奏报,说淮西节度使陆昊远去世已有一年,却无人将此事上奏朝廷,其子陆兼妄图世袭父位,行节度使之职。
这节度使,设立于成帝官制改革之后,最初的目的是用以应付外疆边患,假以天子专命之符节。
而后经过数次内乱,一些境内军事重地也都设立了节度使,再加上朝廷指挥不便,节度使便专制所节之地区,形成独立诸侯,对于节区内官吏任免、赋税支用、军事行动等,朝廷大多不便过问。
成帝晚年时期,已然意识到节度使权势日益壮大所存在的隐患,无奈当时他年事已高,再加上先太子禄废立之事耗费了他较大的心神,便将此事搁置了下来。
到了父皇登基之后,各地节度使已然形成藩镇割据之势,尾大不掉,此时再想对他们有所限制,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父皇获悉此事之后,便向众臣问询应对之策,不料朝中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战,称应立即派兵收复淮西之地,彰显朝廷之威;另一派则主和,称节度使陆昊远在淮西当地名望甚高,以至于当地百姓只知陆氏,不知朝廷,若朝廷贸然派兵,只怕不得人心,弄巧成拙。
父皇个人是主战的,但朝中主和呼声太高,让他无法决断,于是心中十分恼火,一下早朝便在后宫发了一顿脾气。
听闻此事之后,我的一颗心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
若是我能在此关键时刻为父皇分忧,甚至献策立功,或许就能使父皇对我刮目相看,从而改变我目前所面临的颓势。
为此,我询问了青阳的意见。
青阳思忖片刻,没有立即给出建议,只是问道:“殿下是否还记得八年前,皇上曾以地图为引,对殿下与另两位皇子出的考题?”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依稀记得那份考题讲的就是藩镇割据之害。当时是老师柯太傅代我答的题,并让我手抄一份,呈给父皇,但因我年幼,又无心在读书上,以至于抄了些什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青阳见我一脸茫然的表情,叹了口气,解释道:“当时柯太傅建议皇上暂且静观其变,暗中布局,伺机而动。如今,这机会已经来临了。”
我眼眸一亮,问道:“青阳,你是不是想到什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