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简掉,更大的作用是进一步统一了文字,将民家自发兴起的杂乱简字运动从国家层面组织了起来。
“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但李肆在段宏时和陈元龙很快就拿出的《圣道字典简版》里,发现了一个怪模怪样的字。
这是一个“繁化”字,‘肆’字头上多了个宝盖。
“这是给陛下专用之字……”
陈元龙忐忑不安,这是在要求皇帝改名,忌讳很大。
“避讳!?”
李肆却是明白了,关于他名字的避讳,之前的作法是将“肆”字右半边那一竖停在一横上,而不破出来,这是他跟朝堂读书人所作的妥协。但实际民间却自行其是,写到“肆”都各有一套避讳之法。账册的数字大写,以及“肆无忌惮”的“肆”,都加上各种偏旁部首,反正大家一看都知道是这字,而且是为了避皇帝的讳而变的。
李肆就是不想让这种事存在,今天大家知道这字是什么来历,以后大家就当这字本就是这么写的,历史就是这么变的。华夏文字的变化,也都是由很多政治变迁而引发的。有些字,如果能理清它的变化,几乎就能看出千年历史的脉络。可问题是,很多史料都遗散了,大部分变迁都已搞不清楚,大家只好傻乎乎照着写,很多繁复的字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陈元龙来这么一出,是另一条思路,想让李肆“改名”,由此让民间不再避讳“肆”字。相信段宏时还在庆幸早早给李肆改了名,如果还叫“李四”,那麻烦可就大了。皇帝要给自己皇子取冷僻名字,为的就是日后为帝时,民间避讳不至于太麻烦。
“朕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个字,怎么也不能变!”
李肆毫不妥协,加个宝盖算什么事……
“可陛下不改,民间就不能用此字。”
陈元龙还在坚持,不能用“肆”字,对大家来说可是绝大麻烦。
“为什么不能用!?要避讳,就只避双讳。”
李肆赶紧丢出了他早就想好的解决方案,趁着这股文字运动的大潮,改掉避讳的传统。陈元龙呆了片刻,叹服而拜。
就在南面大张旗鼓地搞起简字运动,甚至皇帝还把名字还给了民间,从此帝王只避双讳时,北面紫禁城里,雍正的朱笔正急速挥洒着,像是一刀刀劈得人体血肉四溅。
“查嗣庭,凌迟!”
“查慎行、查嗣瑮,外加查家所有十六岁以上男丁,一并处死!”
“妻女并十六岁以下幼子发配宁古塔,与边疆有功之臣为奴!”
写完谕令,雍正眼角瞟到那本《维止录》,冷哼了一声。
他恨恨地暗道:“敢在文字上砍朕的头,朕就砍了你全家的头!”
第五百八十章 轮回的一甲子
查家蒙难的消息很快传遍江南,江宁满城也都知道了,城中一间小客栈的大堂里,食客们压低着嗓子,都在讨论这件事,一个儒衫浆得灰白的读书人拍案叫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查家有今日,六十年前那些冤魂该是能瞑目了!”
这客栈离江宁贡院不远,虽然简陋,来往的却有不少读书人,他一声叫响,饭馆顿时沉浸下来。
侧旁桌上,一个明眸皓齿的年轻女子问:“七先生,这说的是哪桩事?”
同桌一个眼眉肃正的老者唏嘘道:“还能有哪桩事?本朝第一桩文狱,庄廷鑨《明史》案!康熙二年,庄家因此案而绝满门,七十二人死,十八人凌迟,数百人发配关外。江南文士还残存着的一丝风骨,被这一狱尽皆摧折!”
“此案首恶虽是吴之荣,但查家的查继佐还告发在前。六十年前,查继佐因首告而脱罪,甚至还分得了庄家之财,不想今日,查家却成了又一桩文狱的苦主,这才有报应之说。”
年轻女子道:“我倒听说犯事的查嗣庭是攀附隆科多惹的祸事,眼前这桩文狱,跟六十年前的文狱,怕不是一回事吧。”
那七先生赞赏地点头:“四娘聪慧,看得真清,这确实不是一回事。《明史》案虽也是吴之荣起事,但那时的朝廷,确是将案子定为‘文反’。眼下查家一案,今上却是另有用意……”
这女子正是李四娘,她与刘松定装扮成自湖北而来投亲的兄妹,顶下这间食宿一体的小客栈,以此为据点展开工作。而这个“七先生”则是来江宁游玩的宿客,十多日住下来,跟四娘渐渐熟络。七先生很有学问,谈吐间风度不凡,四娘从小受李庄女学教导,如今更是见多识广,一老一少谈得热闹,竟成了忘年交。
知了查家在六十年前所做的事,四娘顿时没了什么好感,撇嘴道:“查继佐以文字告人,查嗣庭还在这朝廷当官,都不是什么好人。在这文字上遭祸,就是他自找的。哪像七先生,有学问也不当官,守着读书人的风骨。”
七先生苦笑道:“查继佐师从黄梨州,也曾尽过明臣之义,告发庄家,也是为了自保。六十年过去了,没想到天理还是追了下来。”
正说到这,另一人怒声斥责那叫唤报应不爽的读书人:“什么报应!?查家与我江南文士同气连枝,这一遭祸,还不知道要牵连多少人,难保不会有你我师长,你怎能发这凉薄之语!?”
早前那读书人嗤了一声:“同气连枝!?那查嗣庭已被隆科多抬入了汉军旗,他是旗人!你若是旗人倒罢,你若是汉人,还说这话,是要等着唾面自干么!?”
那人呆了片刻,暴躁地道:“我若是旗人,你早就掉了脑袋!当今万岁倡满汉一家,你拿旗人来造生分,你是什么居心!?”
这边四娘诧异地道:“此人先是为文士鸣不平,现在又为这个朝廷说话,他到底是哪一边的?”
七先生感慨道:“哪一边,是问是非么?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为是站在哪一边,在这北面,还能守什么是非?想那查继佐本叫查继佑,县试时错写成继佐,不得不将这名字用了下来。若是当年事明为右,之后告发庄家则是左,首鼠两端,左右不定,难怪名声不保……”
四娘摇头笑道:“七先生是说,这个人……其实跟查继佐一样,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利?”
扫视饭馆这一屋子人,读书人占了大半,听到满汉一家,听到旗人,都埋下了脑袋,不再喧哗,连那最初快意叫唤的读书人也闭了嘴。而道出诛心之问的那人,则自居为胜利者,朝对方不屑地哼了一声。
看着这些读书人,身着满清儒衫,实际就是直通通大褂,外加瓜皮帽,或者是光着脑袋,露出那秃瓢,缒着一根鼠尾辫子,四娘就觉自己如置身猪圈。
她下意识地想到了周昆来,此人立场现在还没查清,难道也如查继佐和抬出诛心大旗的那人一般,都再没了立场,不问是非,而只为自己名利?难道这北面,已容不得人心去问是非了?
四娘不甘地问:“七先生,天下已不是这个朝廷一家的了,就没人去南面?那里对读书人来说,可是宽松得很呢。”
七先生叹道:“该去的,前几年都去了,剩下这些,不是觉得南面抑儒,他们毕生所学在那里挣不到富贵,就是跟老夫一样,家业族人都在,根太深,动不了啦。”
他意味深长地看看四娘,再道:“四娘出外,少拿正眼看人,否则你这股子气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从哪里来的。”
四娘心头一惊,她着意掩饰身份,但跟这个七先生谈得太多,还是露了形迹。
七先生再压低了声音:“四娘一介女流,不仅识见广,更无北面女子那等腐气,老夫自认没有看错,你定是从南面来的,而且行的是非常事。四娘莫多虑,南面朝廷如何,江南士子各有评断,可老夫却是心仪已久。早前跟四娘你颇多攀谈,也是想知得更深。”
听他这话,四娘镇定下来,回想七先生之前那些言语,也的确不是那种对英华反感的腐儒。
日近正午,食客宿客越来越多,四娘赶紧去招呼生意,杂乱脚步声里,一群官差涌进大堂。
班头嚷道:“查籍!生员老爷都拿出籍档,路人报上籍贯和来意!”
有相熟的人问:“林班头,又在忙乎什么呢?”
班头道:“能忙什么,李制台移督苏州,行前要好好打扫一番江宁呗。”
李卫所任两江总督,治所历来都在江宁,如今移到苏州,这可是桩大事。不少读书人围住班头一阵叨扰,将这几日的大变抖落了出来。
闽浙总督满保转督安徽,李卫的两江总督,转辖江苏和浙江,福建巡抚李绂转任江苏巡抚,这一番处置重点是将浙江划入李卫治下。
李卫就是当今皇上的一条狗,皇上要他对谁摇尾巴,他就摇尾巴,要他咬谁,他能尾巴还翘着,嘴巴就咬上了人。不少读书人脸色沉郁,他们都能明白,查家文祸,怕是不止于查家了。
那班头跟生员老爷们掰乎完,眼角扫到回了柜台的四娘,眉头一飞,靠上了柜台。
“刚顶的店?这边我也在管着,怎么没告过我一声?哪里人士?湖北……为什么跑来江宁了?投亲……亲戚是谁啊?”
班头连番责问,四娘压着怒气,低头装着小媳妇样地应付着,还给扮作伙计的黑猫队员暗中比划了少安毋躁的手势。
她敢于在江宁顶下店面,背后有黄而在江宁府衙和上元县衙下过功夫,确保不会被官府留难。但今日这上门的班头,似乎路子不对,或者是对四娘起了什么心思,有意为难。
刘松定和黄而都在外办事,客栈里能主事的就四娘一人。四娘急速开动脑筋,推演着事情下一步的发展。她既然装作投亲,自也在“亲戚”那一家上作了准备。但四娘觉得,这班头肯定不会就此罢休,若是继续追查“亲戚”那边,可就要露出马脚了。
一个伙计谄笑着塞过去一块银倮子,却被班头推开,那家伙还地道:“别跟我老林来这套!我可是认理不认银子的,老板娘,我瞧你来历可疑,不在这里老实交代,可就要准备去班房交代了!”
四娘暗咬银牙,心道先报出“亲戚”,拖延时间为好。
那边七先生站了起来:“林班头,我就是这小娘子的家长,不知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