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桢温和的笑着:“他想说自然会说的,咱们多等一会儿不行吗?”
偏生陈淑桢这样,楚风倒不好再卖关子了,他微笑着吐出三个字:“传国玺。”
石破天惊!
非但雪瑶柔媚的眼睛瞪得比杏子还大,陈淑桢也探询的看着楚风,听到这个答案的郭守敬和开封地方官员们,更是惊得目瞪口呆。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春秋时,有个严重强迫症患者叫做卞和,在今安徽蚌埠市荆山中得一璞玉,也就是中间美玉,外面包着层石头皮,啥也看不出来……所以才有今天的赌翡翠、赌羊脂玉嘛,包着石头皮,就是X光也照不出个所以然。
偏偏得到璞玉的是个强迫症患者,他脑袋一拎,偏不把外面的石头皮磨了,就这么块大石头拿去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不识货,人家又不是经常往缅甸赌石的主儿,情有可原嘛,就以欺君罪砍了卞和左腿。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还是不肯把石头皮磨了,再一次以欺君罪把右足也砍了。最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同情这哥们,随便叫人把璞玉破开了,哇,不得了,中五百万大奖了,终于让宝玉见到天日,所以叫做和氏璧。
后来围绕和氏璧,还发生了完璧归赵、将相和、负荆请罪一系列的故事,楚风上中学时就学过廉颇蔺相如的课文呢,耳熟能详了。
再往后,秦朝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做成了秦朝的传国玉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用的是这块玉玺,往他的公文上盖,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汉代秦,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感觉被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缺了个角,正应了天阙西北的传说,倒也不失为残缺美。
再往后几经周折,一代代王朝更迭,传国玉玺传到了后唐末帝手中,便失去了踪迹,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残,传国玺就此失踪。
但最后北宋年间还有人从地里挖出来,并献给了宋徽宗,可从金兵入关,徽钦二帝作了俘虏,就再没有这块传国玉玺的消息了,南宋朝廷是没有传国玉玺的,自己刻了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当然,如今的大汉帝国自然也没有。
陈淑桢不会问楚风为什么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她无条件的相信夫君,楚风既然说在这里,那么就在这里。
“现在我相信,刚才冒险是很值得的了。”她笑颜如花,很为能抢救传国玉玺而骄傲。
“不,”楚风摇了摇头:“我很后悔,因为对我来说,你比传国玉玺还要贵重的多!”
第582章 授命于天,既寿永昌
不同于陈淑桢的淡然。雪瑶可是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鬼灵精,楚风只好把传国玉玺的故事和盘托出。
原来当年徽宗得到传国玉玺不久,便有了金兵南侵的靖康之变。
眼见是个国破家亡山河沦丧的局面,徽宗皇帝虽然昏庸无道,毕竟还是想把赵宋皇朝延续下去的,除了令康王赵构……也即是后来的南宋高宗有机会就趁乱逃走、重振旗鼓以外,城破前还令忠臣李若水以金匣封装传国玉玺,沉于金明池通往汴河的水道之中,以最大一颗柳树的位置为记。
其后,兵荒马乱,宗泽等虽短暂恢复开封,不久金兵再次南侵,“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皇帝连性命都差点不保,哪儿有空去找寻国宝?之后一百多年,开封为金人占据。捞取传国玉玺就更不可能了。
传国玉玺藏于金明池水道底的秘密,从宋高宗赵构口中开始代代相传,只有南宋历代皇帝、太后知晓这个秘密,并把让国之重宝重见天日,中兴华夏的重担一代代传下去。
然而,西湖暖风消磨了斗志,故宋君臣从来就没能收复开封,军队距离开封最近的一次,还是朱仙镇上岳武穆……就在开封城墙遥遥在望之际,十二道金牌让一切流血牺牲变得苍白无力,之后,就再也没有一支打着故宋旗号的军队,能够看到古都开封雄伟的城垣。
代表着天命的传国玉玺,就一直沉没于水底淤泥之中,不见天日,一直静静的等待着它的主人……
楚风崖山大战,救了杨太后、末帝赵昺等君臣文武性命,可随即又半强迫的收编了行朝舟师,并使小皇帝赵昺颁布退位诏书,杨太后虽然是个没有野心的妇道人家,未尝不存着点痴心妄想,就一直没有将传国玉玺的事情告诉楚风。
直到楚风破获邓光荐等人密谋暗杀楚风、杨太后、赵昺,立跟随杨琏真珈做了小喇嘛的故宋恭帝赵显为帝,杨太后终于明白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惟有人们彻底忘记故宋,她和赵昺才有可能保得平安,于是感激之下。她将传国玉玺的秘密对楚风和盘托出。
接下来汉元之间连番大战,汴河中也满满一河水,根本没有时间来排干水、发掘玉玺,楚风忙于戎马倥偬,毕竟战场上实打实的胜利才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他便将传国玉玺的事儿抛于脑后了。
直到郭守敬筑坝阻断上游来水,又蓄满金明池准备放水冲刷淤积泥沙,楚风才有想起这事儿,登时着了急:玉玺沉于水道之底,还有位置可循,要是郭守敬放水这么一大冲,不知道会冲到哪儿去了,只怕这传国至宝就要永沉河底了!
啊……雪瑶长舒了口气,轻轻拍着胸口,脸上还有几分失惊之色,然后就目不转睛的盯着民夫们发掘满是淤泥的河道。
楚风暗笑,女人都对这金啊玉的特别敏感。
郭守敬整修水利,汴河中水已经排干,民夫们就在金明池连接汴河的水道底挖掘,三注香的时间过去了,靖康年间铸造的兵刃。锈迹斑斑的倒是挖出来不少,至于金匣玉玺嘛,连个影子都没见。
围观的开封百姓已有窃窃私语,郭守敬抹了抹额头的汗珠。
雪瑶也有些担心:楚风当着这么多人挖掘河道,要是没有挖出来,那可不止是丢脸的小事,河底有玉玺已经不少人知道了,要是这次挖不出来,人家不说你没有找对地方,不说你运气不好,而说大汉没有承天受命,所以天命至宝不得现身,那可就有好看了!
“会不会被水冲到别处去了?”雪瑶终于忍不住问了句,她看见有些地方已经挖到河底下很深,淤泥挖完,露出河床土了。
瑶鼻微皱、秀眉微颦,雪瑶惴惴不安的小模样,逗得楚风一笑:“黄金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一十九点三克,远远比水、比泥沙都重,只要不是郭守敬这样故意炸坝放水冲刷,是绝无可能冲走的。”
郭守敬擦了把额头的细汗,定了定神,也道:“所谓沧海桑田,一百多年了,河床土层必有变迁,那金匣极重,必定沉到土层中去了,咱们耐心等候,一定能挖出来。”
耐心等候?雪瑶差点哧的一声笑出来了。郭老先生三注香的时间里,已经喝了四盏茶,擦了五次脑门上的汗珠,耐心这两个字,实在和他的表现相差太远。
倒是楚风,不仅没有一直盯着工地,还谈笑风生,显然已是胸有成竹了。
果然,只等了五分钟,就有一处民夫发出欢呼,几位民夫抱着个四四方方的物事朝彩棚这边奔过来,那东西不过一尺长短高下,看民夫抱着费力的样子,份量自然很沉重,乌漆麻黑的淤泥被擦掉了几处,更是露出金灿灿的光华!
哈哈,传国玉玺!楚风笑得像得到了新玩具的小孩子。
“切!‘雪瑶竖了竖中指,“还以为你一点儿不担心呢!”
怎么能不担心呢?这可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至宝,荆山之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秦王扫六合、苏秦张仪、王莽篡汉、西晋代汉、八王之乱……我们民族的多少历史、几多文化,围绕着它展开呵!
擦干净金匣上的泥沙,在匣子正面的金纽上一掀,楚风便打开了金匣的盖儿,质地温润的玉玺正静静的躺在匣内。精致绝伦的盘龙印纽,玉石质地晶莹剔透,氤氲着宝光霞气,美得令人目眩神迷!
楚风当仁不让的抓起玉玺,只见左上方一角果然缺了,用黄金镶成,正是王莽篡汉时太后用此玺投掷所伤,翻开印面,弯曲盘绕的篆文透着古拙质朴的美感,旁边的郭守敬不由自主的念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都被这华贵的宝物吸引了,自秦代开始一千五百年的皇朝传承中,它始终处于被争夺的核心位置,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的威力早已深入人心。
开封这些官员们早已从传说中知道了传国玉玺的意义,现在面对拿着玉玺的大汉皇帝,他们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变得飞快,要竭尽全力才能克制住双膝跪地的冲动……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冲动究竟是对着伟大的皇帝本人,还是他手中握着的传国玉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陈淑桢有些警惕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