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弄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土木堡之后,勋贵、武将势力元气大伤,文官趁机上位,大学士渐渐变成了无名有实的丞相,到了弘治年间,首席大学士,也就是华盖殿大学士,已经是名副其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因此被称为首辅。

于是,六部九卿也就有了上升的渠道。而官场的升迁,向来就讲究排资历,一切都得按部就班的来,就算是大学士这个没有名分的官职也一样,比如:需要翰林出身,进士及第更不用说,诸如此类。

而六部虽说是一体,可其中却也分高低上下。礼部是名义上的最高,吏部是实质上的魁首,兵部、刑部、户部相差不多,户部由于油水丰厚,所以地位略高,而工部则是除了油水什么都没有,排行最末。

要想成为大学士,多半要在礼部尚书那个位置走一遭,而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地位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所以,刘大夏和闵珪,韩文和张升,相互之间都是不大对眼的。

此外,除了直接竞争对手,还有占着位置的人,或者潜在的……引申开来,可以说,入了朝堂,对手就无处不在了。

在这样的情势下,若是对付天子或者天子近臣,众人还能勉强齐心合力,可若是拥立这样的大事,那这些人立刻就会四分五裂。连诛杀谢宏这样的功劳,都能劳动刘大夏这个兵部尚书私下里去抢,何况是拥立这样的擎天之功?

若是正德有兄弟,而且还没出京,那还好办,大伙儿既然能达成正德昏庸的共识,那就别无选择的去拥立那个亲王便是。

可既然没有,那就麻烦了,藩王多,而且太多了,若是在座的都把心里的人选说出来,恐怕会有五个以上的选择也未可知。

李大学士祖籍湖广,所以跟兴献一脉是比较有渊源的。当然,大明律禁止朝臣私下结交藩王,往来什么的,也没人看见;李大学士自然不会犯禁,也没人敢说。

刘大学士比较喜欢古玩,可那种爱好比较烧钱,而宁王据说很有钱,而且很识相,所以……

谢大学士和代王,尚书们跟……

总之,各有其好,不一而足。没有天生的名分,就算是遍地开花,到处送礼的宁王,也没办法让大部分朝臣都属意于他。众人说起拥立之事时,自然不会有统一的意见了。

这些关系错综复杂,说都难以说清,可曾鉴在朝堂默默观察了几十年,却是心里有数的,并且也分析给了谢宏听,谢宏也依此定计。

只要他不做的太过火,这些朝臣之间的纷争就不会消弭,而他就能从中取事了。至于打石文义和孙松的嚣张,那也是谢宏故意做出来的,他就是要让别人怕,这样再有人想算计他之前,就要仔细思量一下了。

截至目前,他这招是成功的,至少刘大夏今天就被他吓住了,最后关头都没敢出场。其实他要是真现了身,谢宏也是不敢打他的,这老头都七十岁了,万一打死了,那可是死个尚书啊!就算没打死也不行,当朝尚书哪能随便打?

没当过大官,总也见过大官跑,谢宏明白六部尚书意味着什么。如果是后世的太子党出京乱逛,打个县长不算个事儿;打个市长八成也能抹平;可要是打的是个省委常委之类的,或者干脆更大一点,就算是太子党他也扛不住啊。

这种重量级的官员是只能智取的。若是真动手了,正德力挺很可能都没用了,而张太后想必也是要出面的。

谢宏的疯狂是装的,吓住了很多人,可他自己却清醒得很,他靠的就是曾鉴的分析,知道如今的情势下,只要他不太过格,逼近对方的底线,文官是不会孤注一掷的。

曾鉴的分析是正确的,谢宏的对策更是很有效。

刘大学士表了态后,户部韩文也沉吟着开了口:“此事日前也是有过商议的,距今也不过月余罢了,那法子见效是慢了些,想来宫中也有些积蓄,不过,似乎也没有必要横生枝节吧?”

这些天韩尚书又是风光又是头疼,可对于当日自己的提议还是颇为自得的,也觉得刘大夏实在是多此一举,丢了面子也是活该。

众人虽不懂温水煮青蛙的道理,可韩文的提议却都是赞同。慢慢收紧套索,最后逼得正德走投无路,总比现在直接闹起来强。正德变得强项,而谢宏又是个刺猬,跟他们来硬的又何必呢?

刘大夏却是不满了,横生枝节说的不就是他么?老头冷笑道:“韩尚书有自信就好,不过,事情恐怕没有那么顺利,本部堂今天虽是受了挫,不过,却也有了些发现,兴许韩尚书你那法子……”

“哦?”韩文愕然看向刘大夏,其他人虽没出声,可也都是注视过来。

刘大夏见众人惊愕,他微微有些得意,一拂长须,就要说话。

“好了,各位休要再做口舌之争,韩尚书日前的提议大有道理,有甚争议,待到朝会时再说便是,今天就此散了吧。”众人愕然相顾,却见抢在刘大夏之前说话的是李东阳。

虽然他的话很突兀,众人心存疑虑,可众人中,地位在李东阳之上的只有刘健,而刘健这时却是闭目不语,众人也都无言,纷纷起身告辞离去。

刘大夏倒是心有不甘,可他却看到李东阳丢了一个眼色过来,刘大夏虽是对刘健还有些不服气,可对李东阳却是佩服得紧,心知李东阳此举必然有些缘由,于是也没有提出异议。

第211章 开店有用的话,还要户部干吗?

刘健是四朝元老,资历和威望自不待言,可他平日沉默少语,在翰林院时,就不那么受欢迎,曾经有个‘木头’的外号。

而自他升任首辅以来,平日的言语更少,可每一开口时,却往往要做定音之言,看在同僚眼中,其实是有些强势,让人不那么舒服的。朝野传说的‘刘公断’三字,其实贬义成分更大一点,只不过刘健权高位重,没人敢于挑明罢了。

所以,强强相斥,既没有渊源在,以刘大夏的个性,本就无法和刘健相处的太过和睦。

而李东阳却与刘健不同,他少有才名,在京城有神童之称,而后也是十八岁就考取了功名,诗文双绝响誉士林朝野。而他的性格也是温和圆润,大有古君子之风,在同僚间也有诸多赞誉,除了少数嫉恨者,李大学士在朝中的人缘是要超过首辅刘健的。

柔能克刚,便是以刘大夏的刚烈脾气,对李东阳也是甚为敬服的,因此,他才会没有反驳。若是换了别人,这样没头没脑打断他的话头,刘尚书不发怒才怪呢。

可说话的既然是李大学士,他便知道其中肯定有些渊源,也没什么表示,起身送客后,却是在花厅静候。

不多时,下人果然来通报,说是三位大学士又回转上门,刘大夏自然不敢怠慢,急忙迎了出去。

重回花厅,双方安坐奉茶。

刘大夏心存疑惑,也是按捺不住,待下人都出去后,便急吼吼的问道:“西涯兄,适才你阻我话头,今厢却是三位阁老一起回转,可是有什么缘由亦或顾忌么?”西涯是李东阳的号,现在人少,又不是正式场合,刘大夏便用了私下里的称呼。

这事儿本来就奇怪,刚刚刘大夏明显不光是意气之争,反是可能有了些发现,怎么就不让他说出来呢?

休说刘大夏,便是谢迁,此时也是一头雾水,眼中带着疑惑注视着同为阁臣的李东阳,倒是刘健的养气功夫很好,刚刚没有开口询问,这会儿也是眼观鼻鼻观心的正襟危坐,好像事情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一般。

“时雍,你可是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么?不妨先对我等说明一二如何?”李东阳微一沉吟,却是不答反问。

“确是有些发现……既然西涯兄这么说,那小弟就说出来请三位一同参详了。”刘大夏在李东阳面前倒是很有耐心,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言辞,道:“其实小弟也不知此事到底能否干碍到韩大人的计谋,只不过却是与宫里有关的,那谢宏十有八九也是脱不开干系……”

听到宫里和谢宏这两个关键字,连刘健都睁开了眼睛,三人都很是关注。

“刘尚书,此间并无旁人,就算事有不谐,也不会入他人之耳,你尽管直言便是。”因为关注,所以谢迁对刘大夏的吞吞吐吐有些不耐烦,于是催促道。

“事关重大,总得讲清楚来龙去脉才好。”对谢迁,刘大夏就没那么客气了,不软不硬的顶了他一句,这才继续讲述道:“今日的行动,为了稳妥起见,老夫令兵马司分三处……”他先讲了一遍事情经过,和自己的谋算。

“……正阳门处太过繁华,大队人马无法通行,是以只遣了一个心腹和少数人手盯着。行动的结果,三位阁老都知道了,老夫也不多言。”刘大夏苦笑着自嘲了一句,然后语气突然凝重起来:“倒是正阳门那里有了发现!”

“哦?”谢迁目光一凝,李东阳若有所思,刘健也是身子微微前倾,却都是被刘大夏卖的这个关子吸引住了。

“本来事情倒是寻常,不过是有一家皇庄的店铺正在修整,可老夫的那个心腹是经历过些场面的,他看见了那店铺的老板,正是皇上身边的阉竖——谷大用!”

皇庄不光是庄园,也有些店铺,负责打理的也都是宫中的宦官,可这种小事,却是用不到谷大用这样的有职司在身的太监,此事确实有些可疑,三位阁臣都是微微颔首。

刘大夏继续解释道:“单是这样还不算,据老夫那心腹打探,那间店铺正是月前开始修整的,也就是说……”

“是跟南镇抚司和宫中的异常行为互为配合的!那两处行动是为这店铺打掩护!”这个月谢宏和正德的行动极为诡异,给许多人都造成了困扰,此时一相印证,那答案却是隐隐现了出来,谢迁更是脱口而出。

“正是,老夫也是作此想法。”刘大夏附和道:“那谢宏手艺精湛,想必是蛊惑了皇上,想售卖珍宝以应付户部的发难,所以他才躲在南镇抚司旬月不出。”

“不太可能罢?”谢迁刚刚是一时激动,冷静下来一想,又觉得不对,他疑虑道:“宫中用度何等庞大,他手艺便是再精湛,可一人之力终究有限,便是一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