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日春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绚日春秋- 第9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又继续往前跑,跑了不足二里,前头声浪很大。

响动哗哗一致,像兵马往城中开赴,这会儿,杨雪笙半点也拿不准,他想过这是薛家的,辛家的,却唯独不敢往陶坎身上想,因为陶坎太远,遇到这样的大雨,起码也在几十里外。

他们是想避一避,然而马在雨水中惊,半点也不听使唤,杨雪笙又不是武人,越急越勒不住,奔着冲了过去。

两个护卫连忙跟上,到了也没有一点灯火。

士兵们只管往前开赴,杨雪笙人已经不见了,他们相互对看一眼,只好下马询问:“你们是谁的人?”

这雨声,嘴趴到人脸上喊,也很难听到,士兵们很快就把他们包围起来,押着他们往后去,到了后头某一段,人人马马都佝偻着走,松散着,被强迫着,看着不像兵,两人伸头看看,陡然间就明白了,这是为了保密,一路上无论是人是狗,路边棚子歇的商贩,清一色都被押上了。

两人只好求问这是谁的人,把腰牌交出去,过了一会儿,才有人把他们接走,到了一个露出亮光的马车一填,陶坎也是一身水,在里头呢。

他们见了,连忙喊:“将军,将军,我们与总督一起出城,他刚刚摸黑走丢了。”

陶坎大吃一惊,连忙下车,分出人去找,将四周田间地头摸了一个遍,在一处泥潭里找到一个撅着屁股趴着的。人一被拉出来,就先不打自招说:“我是过路的,过路的,怕兵,躲了起来。”

雨势小了不少,陶坎听着声音有点熟,喜出望外说:“杨总督,是我呀。”

陶坎把他带进马车,他给陶坎讲了一下,这就说:“我老师是有心成全我,可是,辛璧和田文骏肯定会先借我除掉其它的人,然后再安排出我又被那边的人杀掉的局面,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割据备州了。”

陶坎分析了一下,说:“大人怎么判断出来的?”

杨雪笙说:“我老师是被辛璧利用了的。关键的时刻,以辛璧的精明,让父亲上阵,怎么只会是探我,你想,这是什么时候了,这个时候,摸我的口风还重要吗?他一定别有所图,老师一说我就怀疑,辛璧有心吞掉他们几家,所以,故意在老师面前袒露真实的想法,看看我老师有没有和他沆瀣一气,结果老爷子在他没到之前,又说了一句,欲擒故纵这一计你会用了,我很放心。我就知道,他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老师不但用这句证明了他自己的清白,也服药自尽。这个时侯,我还怀疑老师是不是太过小心,可是一看老师在床上吐血,他没太大的意外,忍住伤痛,冷静地督促我给他手令,我立刻明白了,这不,才设法往城外逃,要不是你来得及时,只怕我出去容易,再进来,要打进来。”

他又问:“你怎么能赶得及?”

陶坎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会赶不及?这雨一下,风一刮,就往南走了,出魏博十几里,就是星星点点,好像就是围绕这魏博下的。”杨雪笙一抚手,叫道:“天助我也。我估计老师想让人借寿,借他的死聚集几家人的想法落到辛璧后头了,辛璧一定先把人聚集了,等着我给了手令,立刻过去杀人,同时半路杀我,或者围攻总督府,要是这样,我们就不能等天亮,免得他大势已定,据魏博叛乱,你我连夜进城。”

陶坎点了点头,说:“大人不要进城了。”

他微笑说:“事成在即,我们合计一下辛璧借助的力量,发起的地点,一举将之拿下。”

忽然,有人过来禀报,揭开帘子,大声喊道:“将军,前头有人告密。”

杨雪笙寻思了一下,说:“带过来。”

很快,一个武士模样年轻人给带了过来,到处抹着雨水,想跪而没法跪的,直接说:“我是田文骏田大人派过来的,辛将军拉他谋反,先截杀总督,要围攻总督府,他就派我出城,找朝廷的大军。”

杨雪笙一摆手,意思是说:“我知道了。”接着又说:“你还回去,告诉田大人,做好内应。”

武士却说:“他已经在做内应了,让我来,就是要我告诉大人准确的情况。”

陶坎让他一一点明之后,吩咐人下去,问杨雪笙:“这个田文骏,也太神了吧?他怎么知道会在这儿找到我们?”

杨雪笙冷笑说:“这田文骏自然不会简单,说不定反倒是他在背后怂恿辛璧起事呢。要说等我们,这还不容易?!辛璧摸到我们的情况,他岂不是也一清二楚,那他干嘛不做两手准备,多算一算,最后干脆派一个人守在雨里,如果我们来的及时,他就是内应,如果我们没来得及,他为了保命,只好跟着辛璧一起干。”

陶坎意外了。

杨雪笙说:“辛璧无非想自保,当他实在没法儿自保时,他需要一条活路,仓皇之间,不可能想出一石数鸟之计,就是想到了,也没法安排得这么周详,所以我有一个想法,这是一个置身事外的人在给他谋划,才让他有的这么从容。一旦你进城,就看辛璧是不是必然一命呜呼,他要已经毙命,事情就清楚了,就是田文骏给他谋划的。”

陶坎寻思说:“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杨雪笙说:“就我现在的感觉,第一,他想摆脱辛璧,辛璧若在,他就要受制于辛璧,身不由己,第二,辛璧倒台,他要也跟着遭殃,第二,他是降臣,内心不安,想用立功的举动取信于我们。他能将两国翻来覆去,必有其过人之处,如果他是真心投靠朝廷,朝廷倒是可以试着重用。这件事过后,你出面保举他一个官员,但不要太大,他毕竟是个叛臣,名声不好,要重用,只能一步一步地来。”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三节

之前,几大豪强面临的困境是他们若还认自己是朝廷的人,那他们再有势力,对朝廷命官的处置也是畏首畏尾,最大的可能是暗杀,绑架亲属,其次则是制造出麻烦,以保护的名义软禁,内逼外迫,否则他们就没有退路。这种时候,他们要对付杨雪笙,不是全凭实力说话,完全处于被动无疑。杨雪笙明白,辛璧就是看透了这点,为了扭转自身的不利,铤而走险的。他要铤而走险,割据一方,起步时候,就不能一个人干,绝不是将其它几家大的豪强一网打尽,尽收资产那么简单,肯定也有威慑与拉拢并用的对象,以便一同起事。如果他已经下定决心割据一方,他不需要再仰赖王、贾两家,反倒要拿两家田产私财作为起兵的资本,这两家可能成为他的眼中钉,深受其害。

薛家不同,有讲武堂,一门十三侯,军中门生遍布,一定是他的合作对象,而且辛老太爷提过,自己调兵,瞒不住薛阿大,薛朝贵,而辛璧的情报也同样该是来自于薛氏,两家该是已经联合了,至于其它的中小豪强,也同样会是他胁迫和拉拢的对象,而不是一网打尽。如此一来,朝廷就要重点打击。陶坎正为同时向几路豪强下手的预案,兵力不足发愁,他立刻放过王、贾两家,对薛氏进行压制,重点围打出头的辛璧。这场雨是最好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一旦辛璧灭亡,王、贾两家深受其害,本身没参与起事,不但不会异动,还一定对官府寄予厚望,则备州立刻便换了天。他得到了田文骏递来的消息,在布置的过程中,开始认同杨雪笙说田文骏所献乃是连环计的说法,立刻更改了自己的预案,将朝廷军队分为三路,一路去包抄辛璧的庄园和私兵驻地,一路秘密进城,一路则停驻于正门,给薛氏一种大势已去魏博城外皆官兵的错觉,让他们急于与辛氏切割。

雨急“唰唰”涮着大地,可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天昏地暗之势头也一点点儿转减,黑暗中开始浮现出将士们青色的身影。

陶坎挽过精钢宝剑,向杨雪笙拱手,转身入城。杨雪笙且望着他和将士们,只见他们一身是水,步履不改,自人数而论,怕也不抵有防备了的私兵,又风雨急行军,长途劳顿,倒不知激动还是担忧,一阵心潮澎湃,喊了一声:“怒发冲冠山雨夜,壮士忘身换乾坤,父老乡亲们全看你们的了。”

陶坎已经走到前头,士兵们却不吭声,继续小跑入城。

杨雪笙不知他们是不是能理解“父老乡亲全看他们”的意义,只知陶坎在抽调兵马之前,以拦截流民为试金石,出动野战劲旅,目前,他带来的人马有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他的老部下,一部分是新近扩充,挑选无土之民训练出的敢死军,一部分是受调集,去拦阻流民,与流民碰过照面的野战劲旅,一部分则是接近上谷,不少亲人就在流民中,与数万流民有感同身受之心的驻军。

之前,陶坎跟他说:“将士们大多出于寻常百姓家,早恨大小豪强不能死绝,他们绝不会阵前倒戈,反倒是谁让他们倒戈,他们一定杀谁,只怕一纵兵,他们杀富人红眼,牵连到许多的无辜。”

杨雪笙还是不太放心,要是良心能算数,辛璧他们的手下还有可用之人吗?对于普通人来说,谁给他厚利,他们就会跟谁,就像东夏王,他可以给百姓饭吃,百姓们毫无道德观,只管蜂拥而去。

兵一掷,成败则一举。

说什么,担心什么都是次要的了。

他就在城外坐镇,翘首望着,不知什么时候,城里了响起喊杀之声,随着雨势一淡,响彻内外,不断有人过来回报。

先是说:“叛军先一步起事,人数未知。”

再是说:“叛军密布广场,大街,人数过五千,北门大敞,北门外全是敌兵,将军让我给总督说一声,切不要率兵封北门,免得兵拥魏博,战利与不利,黎民遭罪。”紧接着,又来了个不大不小的消息,说:“陶坎将军率敢死军,已经夺下总督府。”

一个总督府,与大局有关么?

得失有什么用?

杨雪笙都想跺脚,想问他:“怎么突然起意,去夺总督府?!”过不一会儿,城外又来了一个坏消息冲淡刚刚的战果:“辛氏庄园严阵以待,守备森严,抵抗尤为激烈,马副将的头中了流矢,流血不止。他且传话给总督,切不要动中军,给他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