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独裁者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独裁者报告- 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宫太后披览;第二步,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后提出意见;第三步,再把议后的文件交太后裁定;第四步,按太后的裁定意见再由军机处拟旨;第五步,再呈请两宫皇太后审正后正式颁发。

其实所谓两宫太后,仍主要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直是个陪衬和摆设。上述程序已经够复杂了,一份文件递来递去,如果出现分歧,出现争论,争来争去可就麻烦了。肃顺集团是太后和恭王联合推翻的,自然得他们联合实行权力统治和权力分割。

在分割当时的权力时,奕䜣是想多一些得到权力的。但是,他也如同肃顺那样,小看了慈禧太后。在推翻肃顺集团之后,她已取得了更大实际的统治和斗争经验,她知道手中无权就要任人宰割。在当初她与肃顺集团拼杀过,最后胜利的是她。但是,没有奕䜣的支持和参加,她绝无成功的可能。所以,她要给恭亲王更多的权力。

但她更知道,如果以为恭亲王会永久那么拥护她,也是太天真了。以后,会有矛盾产生的,说不上会有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产生。

所以,在新的政权出现时,她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最高统治权,要弄明白“垂帘”和“议政”的关系。她对内阁所发上谕中那个程序,她要王公大臣、六部九卿们一起讨论,一定要讨论出垂帘听政的具体章程来。大家都参加讨论,正好也是让朝中大臣们,都知晓垂帘太后手里有多么大的权力。

可是关于如何垂帘,王公大臣们查经翻典,绞尽脑汁,商议再三,也找不出其“章程”来。历史上虽有几位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

贤后临朝,如汉朝的和熹后、晋朝的康献后、宋朝的章献后等等,也只是临朝而矣,并未形成章程和制度。恰恰相反,清朝二百多年祖制,是禁止后宫干政的,更无章程可循了。

慈禧见垂帘章程难产,便以皇帝名义明内阁两道上谕,点出垂帘听政的要点,让王公大臣们据此要点再议详章。

其中一道谕旨的主要内容:“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见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决。。。。。。惟缮拟谕旨,仍应作为朕意宣示中外,自宜钦遂慈训,嗣后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着仍书朕字,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谕旨强调的根本精神是“皇太后躬亲裁决”,即一切大权都要掌握于太后手中,这是不容置疑者,不集中体现这一精神,垂帘章程是通不过的。

根据这一根本精神,王公大臣先后又议了十天,最后总算议妥。以礼亲王世铎领衔奏上。垂帘章程共计十一条,其中心思想确实体现了太后大权独揽的精神。中外一切章疏、官员的升黜大权皆在太后,恭亲王、军机大臣仅有议论之权而已。

而在这场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恭亲王奕䜣,协助慈禧太后取得了辛酉政变的胜利,垂帘听政之始,她对一切政事尚不熟悉,京中党派分歧,她也难以操纵。

故此,她把恭亲王引为己助,如左右手。她接连发布上谕,给恭王许多官衔。如议政王、宗人府令、内务府大臣等,又赏食亲王双俸。

但是奇怪的是,在这次政变中同样功勋卓著的康雪烛,却还是戴了个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的衔,并没有得到其它任何的赏赐。

如果说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是这次政变的策划者,那么毫无疑问的康雪烛就是这次政变的执行者。

但是,康雪烛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东西,就连胜保都得到了赏赐,可是,唯独只有功劳赫赫的康雪烛没有,没有人能读懂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正文 第三百九十二章 议和,争权夺利

第三百九十二章 议和,争权夺利

轰轰烈烈开始的北伐。像一把利剑一样直插满清心脏!

陕西之谢逸、张荣沅、李世贤部,河南之夏侯清、俞锋部,四川之石达开部,前后大小战斗累计两百余次,歼敌四万余人,无一败绩,势如破竹。

进入八月,陕西、河南百战军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击破山西、山东之敌,合兵河北,对河北之抵摆出攻击态势。

四川之石达开部,鼎定宁夏,会攻山西,次后大部抵达河北,至此,三路合兵,会攻河北之战略态势已经形成。

在两湖之地,左宗棠部连续两次对格沈噶统帅之满清新军发起大规模进攻,首战歼敌五千,次战歼敌八千,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新军。终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刚刚经历过政变的满清朝廷惶惶不可终日,匆忙调集僧格林沁残部,会同河北八万清军,号称二十万,由僧格林沁统一指挥,意欲死守河北。

在僧格林沁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随即给朝廷上书:

“。。。。。。我军败无可败,虽有十万之众,难挡贼军锋锐,此战战则必败,败则京津震动,故臣以为战不如和。。。。。。”

“战不如和?诸位臣工以为如何?”动嘴的不是才刚刚登基的小皇帝,而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这个终于开始执掌起朝廷最高权利的女人,面对的却是一副烂摊子。其实仔细想来,这样的权利即便掌握了又有什么用处?

“臣以为,僧格林沁提议似乎可行。”恭亲王在那想了一会,说道:“目前贼军气势正盛,不可力敌,朝廷当遣出议和大使,商议停兵之策。同时请求英法洋夷出面干涉,施加压力。”

“议政王此言大善!”一个上了一些年纪的大臣出班说道:

“时间,现在朝廷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给朝廷足够恢复元气的时间,不妨给予贼军一些好处。甚至是给他们几块地,给他们一些银子,那也没有什么太大干系。。。。。。”

朝堂里一片窃窃私语,似乎大多数人都赞成这一意见,只有康雪烛声色不动。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奕䜣注意到了这一点,随即问道:“康雪烛,你心中有何想法?”

康雪烛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太后,议政王,臣却以为战或者可有生机,议和则我大清必亡!”

一言才出,众目睽睽,康雪烛丝毫不以为意,只淡淡说了下去:

“贼军北犯,为的就是京师,若是不达目的,他们岂肯罢手?此其一也。贸然议和,只会让将无战斗之心,士无必死决心,故臣以为议和则必亡,此其二也。至于请求洋夷干涉,更是提也休提,张震在上海尚且敢和洋夷大打出手,眼下京师在望。不说洋夷肯不肯出面,即便愿意出面,难道张震就会肯了?

所以臣以为,只有打,大打,誓死保卫京师。河北有兵十万,天津有兵六万,京师又能够集兵十五万,加上关外之军,未尝不能打,未尝不能胜。。。。。。”

“康雪烛此私心也!”又是那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开口说道:“康雪烛之师死于张震之手,故康雪烛意欲为师报仇,此言决不可听,臣坚决赞成议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很快议和就成为了主流。

帘子后的两宫太后在那低声商议了会,慈禧太后说道:“既然大家伙儿都赞成议和,那就议和罢。着大学士瑞常为议和大使,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副使,即刻出京议和,这条件嘛,不妨答应的优厚一些,以显朝廷浩荡皇威。只是在议和之中,须要有理有节,进退得法,不可失了皇家脸面!”

这议和的事可就定了下来,康雪烛也没有再反对什么,只是默默走了出去,后面有个相熟的官员快步上前,只问康雪烛的意见。康雪烛苦笑了一声说道:

“议和必不能成功,此去徒受其辱而已!”

。。。。。。

“翼将军远道而来,辛苦!”

“列位将军百战百胜,连番大捷,这才真的辛苦。达开在四川天府之国,过的那是最舒服的日子,哪里有辛苦可言?”

一片招呼声中,大营之内一片喜气洋洋,在胜利的感召之下,内军外军之份已经被暂时搁置。

“候明将军用兵神速,听说一路飞奔到瑞安县城的时候,那县城里的守军还没有来得及关门,居然就被候明将军冲了进去?”

候明裂嘴笑了一下,也没有多说什么。

进了营帐之中,谢逸让人把地图摊到了案几之上:“诸位,满清在河北集中了十万大军,由僧格林沁指挥,意图在河北阻挡我军夺取京师!”

“僧格林沁,手下败将尔!”夏侯清冷冷笑了一下,满脸鄙夷:“十万大军?我看能站的有一万人那就不错了,不需诸位动手,夏侯清的人马已经可以扫荡满清!”

众将一齐笑了出来,正在那里商议着如何进兵。忽然外面来报满清求和使者到了,众将互相看了一眼,谢逸冷笑一声:

“求和?这个时候来求和吗?”

“安东将军,不妨召进来听听说些什么。”石达开兴致颇好,笑嘻嘻地说道:“连日战斗,甚是枯燥,若能听听小丑言论,也不乏是个调剂之策。”

营中将领都笑了起来,谢逸看了一下营中诸将:“候明!”

“职下在!”

“你就代替我们和满清使者议和吧。”

“什么,我?”候明倒是怔了一下,自己打仗在行。可这议和自己就是一窍不通的了。

那满清议和使者走了进来,看到一屋子的“贼军”将领,有些胆战心惊,都传说这些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万一一个惹得他们不高兴了,只怕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那也就大有问题了。。。。。。

瑞常摸摸圣旨,想想若是让这些“贼军”跪倒接圣未免不太可能,硬了一下头皮,还是把圣旨念了出来。

只不过那些“贼军”将领一个个喜笑颜开,各自说着各自的话,却没有半个人愿意听的,这一道圣旨念完,却把瑞常念的满头大汗。

“那个,谁,你在朝廷里做的是什么官?”候明大大咧咧的在那坐着问道。

“这个,在下是大学士。。。。。。”

“大学士?不错,不错,你做什么什么来了?”

瑞常啼笑皆非,自己做什么来了?难道是和你们这些反贼喝酒来了?瑞常脸上似哭似笑:“将军,本官奉了大清皇帝之命,前来和诸位议和来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