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时行-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彼此间征战不休,实则潜移默化,已被我大宋同化。只看他们用我宋人为官,学我宋人文化,模仿我宋人衣食住行。表面上,那辽人是蛮夷,可骨子里却无一不在学我大宋风俗。

然则金人,乃真蛮夷。

一群无知未开化之种族,只知破坏,而不懂得建设,贪婪成性,残忍而暴虐!

若此等人代辽而兴,与我大宋才是真正祸害。我大宋与辽,虽交战百年,却有兄弟之谊。檀渊之盟时,曾言我大宋与辽乃兄弟之邦。而今兄弟有难,我大宋却不肯伸出援救之手,反而落井下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大宋背信弃义,已落在下风。

张觉来降,本代表着燕云宋人之心声。

然我大宋先弄虚作假,再一次落人口实;随后又显出张觉,更是人感到心寒……

郭药师,渤海人也,非我宋人,更无忠义之心。

之所以归降我大宋,也是利益驱使。而张觉一死,必然令郭药师有唇亡齿寒之感受。若金人来攻,这第一个投降的,怕就是那郭药师!所以我以为,此人绝不可信!”

吴革突然抚掌大笑,“小乙说的好!”

可旋即,他又露出颓然之色,轻声道:“虽知如此,奈何官家受小人蒙蔽,终不得成事。

小乙,那你说,该当如何?”

让我说?

玉尹顿感一阵头疼,甚至有些哭笑不得。

你堂堂干办经略司公事,也是从八品的秉义郎,却跑来问我,该当如何?

只是,看着吴革那颇为殷切的目光,玉尹也觉得不好推却。他想了想,轻声道:“辽亡,则金必攻宋;若不亡,许尚有一线生机……只看那耶律延禧能否成事了。”

言下之意,宋金之间,必有一战。

而这一战的关键,确是在辽国天祚帝。

吴革愣了一下,陷入沉思之中。

李若虚和徐揆两人,则上上下下打量玉尹,似颇为好奇。

这家伙,真个是肉贩不成?

“小乙,已都办妥了吗?”

李逸风见众人息声,气氛有些沉重,于是笑呵呵开口道:“你此去太原,却让这东京城里,少了许多热闹。”

“小乙要去太原?”

“正是!”

李若虚眼珠子一转,笑道:“莫非是香燕先生事?”

“咦,李先生也知道此事?”

李逸风道:“而今柏台弹劾香燕先生,谁个能不知晓?

益虚之弟,乃太学博士,这几日也时常和我们谈论这朝堂之事,颇令人感到忧虑。”

益虚,是李若虚本名。

玉尹不禁好奇问道:“李先生兄弟又是何人?”

“便是那太学博士,李若水。”

李若水?

玉尹顿时愣了。

这名字,怎听上去这么熟悉?

啊……想起来了,李若水不就是那‘南朝一人’吗?

李若水,广平曲周人,历任元城尉、平阳府司录、济南教授之职,宣和四年为太学博士。时主和派在朝堂上占居上风,李若水极为愤慨,多次上书官家,条陈兴国良策。靖康元年,钦宗加封李若水为礼部尚书,不受,后改封为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金兵南侵,徽宗和钦宗二帝被俘。

李若水仗义执言,怒斥粘罕。

粘罕试图收买留用,便言:“今日顺从,明日富贵。”

然李若水严词拒绝……

粘罕又言:“你父母的年岁已高,如果投降,便可以和他们团聚,尽人子孝道。”

李若水怒道:“忠臣事君,不复顾家。”

此后,他对粘罕骂不绝口,气得粘罕命人割了李若水舌头。李若水不能用口骂,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终殉难,死年方三十五岁,可谓悲壮。

后高宗赵构继位,下诏:“若水忠义之节,无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

赠李若水观文殿学士,谥曰‘愍’。而在后世,更有人尊李若水为‘南朝一人’之称号。

玉尹万万没想到,对面坐的,居然是李若水的哥哥,心中顿生敬佩之意。

“小乙和香燕先生旧识?”

李若虚有些好奇。燕瑛在朝堂上,是出了名的清高自傲,除少数人之外,对他人很少理睬。而玉尹呢?听大郎说不过是马行街上的肉贩。虽能使得一手好琴,但也不至于和燕瑛相熟。就算他老子是五龙寺的内等子,也不可能被燕瑛看重。

玉尹苦笑一声,“说来不怕先生见笑,自家与香燕先生,只见过一次。

不过我也不知道,香燕先生为何会帮我,至今仍觉着糊涂……前两日听开封府的押司说,香燕先生会有麻烦,让我出去躲一躲。我也觉得最近有些过于浮躁,出去走一走也好。方巧一长者犯事,我便随他走一趟太原,顺便也能避避风头。”

“原来如此!”

李若虚恍然,连连点头。

只是对玉尹的身份,越发感到好奇起来。

“对了,小乙今晚可有空闲?”

“怎地?”

“我正好受邀,前去北园参加一场诗社,若小乙无事,不妨随我同去?也可以多结识些人物。”

李逸风突然开口相邀,却让李若虚和徐揆两人愣住了。

今日北园诗社,可是李娘子发起,请的多是这开封府俊彦。李逸风作为李刚之子,又是太学生,自然受到了邀请。可你把玉尹带去,难道就不怕被别人耻笑吗?

哪知玉尹听了,却笑起来。

“不瞒大郎,我前几日也收到一帖子,邀我前去参加这北园诗社。

本觉着没甚熟人,犹豫是否要去。既然大郎也受邀前往,正好可以与大郎作伴……不过,那北园诗社又是作甚?是何人发起?我那帖子上也未说明,至今仍在糊涂。”

李逸风一怔,“小乙也受了帖子?”

“正是。”

这一下,可真让李逸风感觉着古怪了。

他搔搔头,说道:“你这家伙倒是有趣……还记得先前我与你说的那位李娘子吗?”

“赵相公家的?”

“正是!”李逸风点头笑道:“这北园诗社,便是李娘子发起,邀请的大都是官宦子弟,青年才俊。我正想借此机会,将那拓本送给李娘子鉴别,不想你也受了邀,却省了许多麻烦。既然如此,咱们便一同前去,彼此间也能有一个照应。”

一边说,李逸风一边摇头。

玉尹是一头雾水,这李清照好端端邀我,又是何故?

※※※

几人在茶楼里交谈,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玉尹在一旁听着李逸风几人谈论朝政,不免有些插不上话。

就在这时,忽见一人上楼,一身青色短衣打扮,斜挎着一个兜囊,手中还拿着一张小纸。

此人上了楼,便大声叫喊道:“小报到……香燕罢黜,新官上任。”

香燕罢黜?

玉尹一愣神的功夫,就见吴革招手把那人唤到跟前,取出五枚宣和通宝,递给那人。

那人旋即把手中纸张递上,而后转身继续吆喝。

“这是什么?”

玉尹愕然问道。

吴革一目十行扫了一眼,旋即抬头笑道:“小乙是开封人,怎地不知这小报来历?”

“啊?”

李逸风解释道:“便是朝堂谕旨,官员任免,臣僚奏议的内容。小乙平日里可能不甚留意,所以不清楚这些。”

邸报!

玉尹马上反应过来,这小纸的来历。

第110章 邸报(下)

所谓邸报,又称之邸抄,起源于西汉年间,并有朝报、条报、杂报的称谓,专门用朝廷传知朝政文书的文抄。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就相当于后世的驻京新闻机构。最初,这邸报只是用于朝廷内部传抄,后张贴于宫门,让人们传抄,所以又有人叫做‘宫门抄’或者‘辕门抄”是古时发布新闻的方式。

不过到了宋代,就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牟利的商人。

而官员们为了求省事,也都乐于花钱购买……

玉尹手中的这份小报,约十六开大小,上面密密麻麻抄写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排版极不规范,以至于看着非常辛苦。不过,字体有大有小,也反应了新闻的重要程度。

比如今日小报,便有十二个字字体极大,也就是今日的头条新闻。

香燕罢黜,少府监主簿继府尹。

十二字反映出了许多事情。首先,燕瑛已经被罢黜了开封府尹的职务;其次,开封府尹已经有了人选;其三,新任开封府尹,是原少府监主簿,很快会接掌开封府。

只不过,这些内容只有熟知朝堂事情的人才知晓。

至少对玉尹来说,他便不知道这少府监主簿,究竟是哪一个?

“没想到,竟然是蔡懋接掌开封府……看起来这开封府,又少不得将有一阵麻烦。”

“蔡懋哪个?”

“便是那原少府监主簿。”

你这和没解释差不太多,我若是知道少府监主簿是谁,还会用问你吗?

李逸风看出端倪,在玉尹耳边轻声道:“六贼走狗。”

你看,你这么说我便明白了,那肯定是一个奸贼!

只不过,玉尹还是不清楚蔡懋的底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开封府将会要有混乱。

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拿起那小报,颇有兴趣的观看起来。

至于吴革等人的讨论,与他没有关系。

他想到了一个生财之法,只是有些犹豫,不知道是否当说。

“小乙在想什么?”

“我在想……”玉尹抬起头,笑了笑道:“这小报虽好,却看着恁辛苦,而且于百姓而言,实在是用处不大。若是能把这小报,办成一分专业的报纸,不知会如何?”

“报纸?”

李逸风疑惑看着玉尹,有些不解。

“就是一份综合性的小报,不仅仅是朝堂邸报内容,还可以加上一些时政评论,小道消息,以及各种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文章。如此一来,朝堂上不同的政见,可以拿出来进行辩论,学术上的分歧,也能够有更直白的交流。而作为百姓,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当今局势……不过要作成此事,恐怕是普通人,难以达成。”

玉尹详细的解释一番这报纸的模式,虽然不够详尽,却已经勾勒出了一个轮廓。

吴革等人哪能听不出这里面的好处?

闻听之下,眼睛顿时一亮。

“大郎,你看这太学之中,贫苦人家子弟不少,却无任何收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