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虚伪!赵员外心中暗骂,却不得不打着哈哈,恭维道:“三爷说得是,只不过近几年里,不是旱灾就是蝗灾,那些刁民都不愿意种地了,这田荒着也是没有办法,至于水田,虽然不错,可万一明年又是干旱,却要如何?要知道南运河也有干涸的日子。”

“总要试试才行吧?”温让微微笑着,不置可否。

温让不急,其他人却焦急万分,土地荒着那也是他们的,凭什么要让朝廷收回去垦种?要让他们组织垦种,也没有那个财力投入,或者是不愿意投入。

至于朝廷要兴修水利,那自然是好事,但要让他们缴银,却是万万不能,以前修的水利也有很多,从来就没有什么效果,凭什么还让他们出钱?

他们本指望温家这种地方大户带头抵制朝廷的做法,最好是让南方官吏提出来的屯垦水田之策胎死腹中,谁也没想到温家突然转变了态度,竟然开始积极准备屯垦水田了,他们只能认为,温家已经得到内部的消息,朝廷是真的要动手了。

“《华夏商报》?似乎以前听说过?”温让听到街面上有人在叫嚷,而且似乎提到了屯田的字眼,便叫来活计:“外面喊的那个《华夏商报》,去买一份,记饭钱里面。”

伙计连忙点了点头,很快出去拿了几份《华夏商报》进来:“这个《华夏商报》,每天一份,内容比邸报还多,据说可以订阅的。”

能与温让坐到一起的,都不缺钱,觉得好奇,便要了几份,看到上面的内容,赵员外不禁叹了口气:“看来,这个屯垦水田怕是要势在必行了。”

温让拿起报纸,随便翻了翻,嘴角不由翘了起来,弄出这个小报的还真是个可人,简直就是专门来帮助他的,有了这份小报,那些占着荒地的中小田主,一定会更加担心,出售田地的心情也会更加迫切。

到时候,他温让就会适时出现,以较低的价格收购这些田地,至于朝廷的屯垦,那不过是一些书生提出来的计划,朝廷要保着运河的漕运,哪里可能容下水田来抢水?已经有人和他说过,这次不仅北方的官员反对,就连和南北漕运有关的官员,也会站出来反对,要想推行屯垦,何其难也?

至于水田,温让觉得那确实是好的,但他只关心自己的土地,若是能够通过水田改良,倒也不错,就是投入大了些,似乎不太划算。

温让觉得,他的安排严丝合缝,自然会心想事成,与从前一样,他又要为温家得来许多田地。

《华夏商报》的出现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也成为天津城的热门话题,报纸的销售量虽然一直没能达到五百,最多也才三百多份,但其形成的影响力,却已经覆盖了整个城市。

酒楼、茶肆、街角,这些往常热闹的地方,相互之间谈话时常说的“听说”,如今变成了“《华夏商报》上说”。

这个年代,人们获得消息的来源相对狭窄,突然出现这么一处“规范”、“权威”、信息量又大的渠道,自然成为热议的焦点。

《华夏商报》一连几期的主题都是关于屯垦水田,人们议论的焦点自然也是这个问题,很多人从前并不能接触到这个层次的信息,也只是听到一些传言,开始都感觉惴惴不安。

《华夏商报》的第三期上,也特别对水田屯垦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得出屯垦的好处十条,疑问十条,虽然没有表明态度,但很多人还是看出,若是水田屯垦成功,那么对种田的农户、拥有土地的地主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

当然,诸如担心官员办事不力的疑问也是确实存在的,而这些疑问多数是怀疑朝廷无法做好屯垦这件事,而不是屯垦不好。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华夏商报》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式,即由农户自己屯垦,朝廷予以补贴,而不是由朝廷收购荒地再行屯垦。

关于水田屯垦的议论越来越多,温让发现事情渐渐有失去控制的苗头。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九十一回 名动天下

朝廷关于畿辅屯垦水田的争议仍在继续,这种现象在万历后期已经变得十分常见,政务废弛、大量官吏出现空缺,固然与万历不开朝会有关,但这种浮议争论,无法达成妥协共识,未尝不是原因之一。转载  自

徐光启进京以后,虽立即着手进行练兵,并奏练兵事宜十款,但朝廷并无粮饷发放,苦于无米之炊,这才上疏请在畿辅屯田,以资练兵,原想着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在朝堂上争议不休。

今日,内阁召集议事再度争吵半日,眼看着还是无法达成共识,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从自己的奏疏下面拿出一叠纸,拿在手中扬了扬:“本官这里有一份天津城的小报,上面有许多采自民间的消息,诸位大人或许可以看一看,民间百姓是怎么想的。”

徐光启所说的“小报”,自然是《华夏商报》,《华夏商报》一连数期都在讨论水田屯垦,引发热议,天津兵备道贾之凤看到后,遂将其寄到徐光启处。

“民心可用!”屯田御史左光斗开口言道,隐隐有金石之音:“便是升斗小民,也知田地荒废无益。”

左光斗尖锐的话语让不少人皱起眉头,兵科给事中赵兴邦冷哼一声:“左大人不会升斗小民一般的见识吧?”

“屯田屯田,请问田从何来、人从何来、钱物何来、水从何来?”赵兴邦伸手弹了弹薄薄的纸业,冷声笑道。

“赵大人此言差矣。”直隶巡按卢谦大声反驳:“枝河而西,静海兴济之间,万顷沃壤,皆荒为黄茅白苇之区,何谓无田?今岁饥荒。京师流民不知凡几,岂谓无人?屯田虽需投入,一年后便可自给。两年后便有产出,积而十倍百倍,此万世之法也,岂能吝惜眼前区区钱物?畿辅一带,水患频发,治水田则可分而储之,岂非大善?”

“卢大人,”礼科给事中李恒茂站了起来:“据下官所知。天津一带。地各有主,其实并无田可屯。”

“可本官去看了,那些地都荒着!”卢谦眉头一皱,脸面涨得通红。

“卢大人,稍安勿躁,稍安勿躁!”看到众人又争了起来,方从哲抬起手往下压了压,缓缓说道:“可那毕竟是有主地田地啊,朝廷也不好拿来屯垦吧!”

众人尽皆沉默。知道拥有这些荒地地地主。是断然不会平白让出土地。而要朝廷出银子去购地。也是不能。

左光斗皱了皱眉头。冷哼道:“肉食者鄙!”

众人不由都是皱起眉头。这句话等于将他们全给骂了。

“其实尚有一法。”徐光启轻轻咳嗽了一声。扬起手上地报纸:“大抵开种之法有五: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这上面有一法。大抵改自民种。由朝廷设法鼓励民间垦种。如荒田减税。奖励。授官等。而不必朝廷深入参与。”

月牙河畔地李宅来了一位客人。据说是李家这一支地某个长辈。李老太爷。曾经做过天津卫地千户。在卫所里挺有影响。

在李家最艰难地那段日子。这位李老太爷从来未曾露面。按照老人家地说法。他是在旁边静静看着李彦起于忧患。没有辜负他地希望。

明代宗法的影响很大,虽然作为旁支,平常很少来往,但影响还在,看到李老太爷到自己家中,二丫很高兴,李彦也只好陪着笑脸招待,老头拿出长辈的架势,愈发显出威势。

“三娃,听说你已经不去卫学了?”李老太爷端起二丫沏好的热茶,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李彦,摇头说道:“这样可不好,你是军户,若不读书科举,成年后便要充军。”

李老太爷的小儿子二十多岁,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老太爷说什么,他都跟着点头:“嗯!”

李老太爷辈分高,年纪也才五十多岁,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考上举人,脱了军籍,如今在南方做县丞;二儿子充军,和李彦一样都是小旗,不过也死在了辽东;只有这个小儿子老实巴交,在卫所里做铁匠,虽然不是战兵,但也可能被征调,老头就想着给他谋个出路。

明代的军籍管理很严,想要脱籍并不容易,老头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最后想到李彦这里,也只是权且一试。

李老头做过千户,儿子又考上了举人,平日心气较高,现在要来求小辈,面子上抹不开,何况李家最艰难地时候,他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没能帮上忙,也觉得心中羞愧,索性板起老脸,摆出长辈地姿势。转载  自

李彦闻言笑了笑,躬身说道:“谢老太爷关心,不过,三娃如今已在军中服役,锦衣卫。”

“哦!”李老太爷拖着长长的鼻音,低头饮了一口茶水,下意识地告诉自己,锦衣卫也不算什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三娃啊,读书科举才是正途。”

“吾儿李茂,可就是考上了生员,如今做了县丞,在地方上也算一言九鼎,与州府的老爷都能说上话,可不是咱这种兵头能比的,”老太爷放下茶杯,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个武官啊,终究是无法与文官比的。”

李老太爷因为自己的儿子是举人,还做了小吏,所以就不怎么看得上李彦这个锦衣卫小旗,这是明代文人特有的毛病,李老太爷也经常听人这么说,不然也不会用心培养儿子读书。“老太爷说得是,”李彦微笑着应道,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县丞也算是官老爷了。

李老太爷点了点头,继续语重心长地说道:“三娃啊,你很不错,小小年纪便将这个家撑了起来,不过。这杂工商贾之事,毕竟只是贱业,你还小。别因为这个误了前程。”

明代商人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但这话也说得不错,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有条件读书地话,科举一途始终是正道。

“工场里那些杂事,平日少些参与,不过这份基业也不好放弃,所以呢。老夫就想着让李盛来帮你照看着。毕竟是一家人,你也好有时间读书,”老太爷端起茶杯,低头饮茶,眼睛地余光却瞟着李彦,等他回答。

李彦看了李盛一眼,后者戆厚地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李彦琢磨着老头的意图,就李盛这个样子。应该不是指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