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这会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四十五章:遭遇
雪泥斋位于江州北街中段,位置甚是显眼,而占地近三百平方的店铺,也显得很宽阔,有架势,气派非常。
店门两边挂着一副对联:春夏秋冬有墨宝,东南西北无白丁。
横匾:飞鸿踏雪。
这副对联是当世书法名家傅山草的手笔,价值千贯,乃是雪泥斋引以为傲的招牌所在。平时常常有书生专门跑过来,站在门口处,抬头仰望,为的,就是来揣摩学习名家的手笔,看得如痴如痴的,大有启发。
店铺一层内,四周墙壁挂满了各色书画,一幅幅,整齐有致地悬挂着;而顾客们则站在下面观赏,有喜欢的,有想购买的,就请伙计拿下来。
——雪泥斋共有三层,第一层悬挂摆放的字画基本都是寄卖的作品,价格相对低廉;二楼里出售的作品则属于小有名字的书画家的,价格自然会贵上不少;至于三楼,那是名家大家的作品才能摆上去的,等闲人也上不得去。
三层楼,分别由三个掌柜坐镇管理。
王复认识的,就是第一层的掌柜,叫李雪夜,名字取得非常风雅。其本身也是个秀才,不过考了十几科都考不上,上了年纪后便死了科举的心,跑来雪泥斋当一楼掌柜了。每月所得薪金虽然不算多,但额外有不少灰色收入,日子过得不错。
听到王复的推荐介绍,那李雪夜抬头扫了陈剑臣一眼,淡淡道:“那请陈公子笔墨一观。”
他的态度不算热情,也谈不上冷漠,中规中矩,例行公事般。其实他和王复并无多少交情,只是王复常常来他这里买字画,算是一个熟客而已。
这样的人情面子本来就薄得很,更何况陈剑臣只是个寒门弟子?若不是有个童子试三试第一的名头挂着,他可能都懒得用个“请”字。要知道平时那些书生秀才为了能让自己的笔墨挂到雪泥斋的墙壁上寄卖,那都是要赔着笑脸,说着好话的。
陈剑臣两世为人,胸有城府,一一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把字递过去。
李掌柜拿过,摊开看了看,略一沉吟,正要说评价,抬头恰好见到一伙人走进店里,他连忙把手中的字墨一扔,快步迎了上去,点头哈腰道:“吴公子,你来了。”
其随手一扔字墨,好在陈剑臣眼疾手快,一把抄住,否则就要掉到地上去了。陈剑臣心头火起,其实就算李掌柜说字墨不行,不能寄卖他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只是对方这般随意糟蹋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字,一点尊重之意都没有,却让陈剑臣面色一冷。
李掌柜丝毫没有注意他,全副精神早放到了前面的那位被四名仆从前簇后拥的富公子身上。
这位富家公子,一身名贵锦袍,腰束绫罗带,挂一块巴掌般大小的和田美玉,头戴儒巾,上面镶嵌一块橙黄美玉,熠熠发光。
公子长相颇为俊雅,身材甚高,立在那里,恍若玉树临风般。只是他满脸自然散发出的傲气,却令得旁人不敢稍加靠近。
啪!
公子打开了手中的折扇,轻轻摇着,傲然道:“李掌柜,今天生意挺好呀。”
李掌柜赔着笑道:“谢公子夸奖!敢问公子今天可有拿墨宝来了?你不知道,那城南的张公,城西的杨公可都是眼巴巴地想买公子的墨宝呢,订金都下好了。”
公子晒然道:“本公子心情好,自会写几个字……我今天就是来写字的,要好好即席挥毫一番。”
李掌柜大喜:“请,公子请三楼。”
跑到前面引路,看他殷勤的样子,如果没有规矩,只怕要直接带上楼去。
好一会李掌柜才回到陈剑臣这边,脸上立刻挂回了那副“公事公办”脸,斯条慢理地道:“陈公子,你这幅字还是有些水平的,本店可以收取寄卖。那么,你定价几何?”
陈剑臣忍住气,沉声道:“一贯。”
一贯就是一千文钱,也就等于一锭银元宝。这个价格,在寄卖的行情中,算是很高的了。
李掌柜有些惊讶地看了他一眼,随即心里吃吃冷笑: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初出茅庐,心比天高,自以为写出来的都是墨宝了。哼,你既无名气,又无背景,哪怕字写得再好又有孰人来赏识你?花这么多钱购买?等你的字墨无人问津,沦为废纸之时,你就知道世道艰难了……
然而作者定价,纯属自由,他也没多说什么,这样的例子他以前也见得多了,最后几无例外都是灰溜溜收场。
当下李掌柜马上写了一份协议,双方无异议后,当场签字画押。
根据协议,陈剑臣的字定价一贯,可在雪泥斋寄卖十天,如能售出,雪泥斋可获得一百文钱的寄卖费。在此期间,雪泥斋要保护好寄卖作品,如有折损毁坏,需按半价赔偿……
协议还规定,陈剑臣还得交纳五十文钱的装裱费。
把钱交清,协议就正式生效了。
陈剑臣和王复告辞出去。
出到外面,王复悄悄道:“留仙,刚才那公子就是吴大公子。”
“吴大公子?”
王复一跺脚:“就是我们的同学,前任知州,现任朝廷礼部尚书的吴大人的吴文才公子呀。不知怎的,他现在居然还不来学院报道。”
陈剑臣哦了声,疑问:“他书法很好?”
王复看四下无人,低声道:“他写得都是草书,据说写出来后,基本没有人认识的。”
闻言,陈剑臣不禁哑然失笑:虽然王复说得很隐晦,但个中意思却是非常清楚。转思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敢情那些买家争着高价来购买吴文才公子的字,实则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人情关系也。
一幅字,一笔钱,一次人情。
这里面的弯弯道道倒是很分明。
王复又道:“据说吴公子可以当岁贡生,到京城就读国子监,可他却留在了江州,想必是为了聂家小姐的缘故。”
陈剑臣晒然一笑:“拂台兄,你倒是了解得很清楚。”
王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多打听耳。”
三江感言,并求三江票!
()终于三江了!
“终于”二字,字字艰辛。
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写手,都是留着汗水,喝着苦水而码字的。别人不知道,但我却肯定就是。
我不是一本成神的天才;不是日更万字的猛才,在万千的庞大写手人群中,我从来都是不受关注、默默无闻的路人甲乙丙丁,小喽啰般的存在;一如陈奕迅所唱的“那年十八,母校舞会,站着如喽啰”,只能微笑着,看别人的表演,看别人的风光。
我并不妒忌,只是难以掩饰的失落挥之不去。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他们成功的理由,都是他们的本事。自己遭遇坎坷,纵然失意,却也不能怪时运不济,他人排挤。
因为这些都是借口,毫无意义的懦夫的借口。
那么,唯有跌倒后再起来;扑街了,继续一身泥水地重新上路,摸索前面未知的路径,期盼光明就在眼前。
于是,我就终于能够——第一次上了三江!
《聊斋志异@叶生》里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
简单地说,就是只有成功者才会得到瞩目;而得不到读者书友的认可、喜欢的作品,那就是仿若废纸。
所以,谢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谢谢你们对本书的宽容和热爱。
然而如今,我,以及这一本《穿入聊斋》,现在才不过刚刚上路,前面的路,还远着呢,还不知存在多少的风雨波折。
我只希望,一路上有你,有你们的陪伴,那便足够了……
南朝拜谢!
(投三江票,请进三江频道,找到本书选项,投票即可,免费的,号上有票的话,还请不要手软,呵呵!)C
第四十六章:认识
()(新的一周即将到来,南朝在此郑重向各位求推荐票冲榜;求三江票捍卫菊花。争这一争,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想说一句:扑街作者也有春天!而各位支持本书支持南朝的书友读者们,你们就是带来春天气息的灿烂阳光!)
笔墨顺利地挂上了雪泥斋的墙壁,开始了寄卖,但在短时间内可能没有结果。陈剑臣也不急,一如往常般继续学院的生活,过得很是平稳规律。
在这段时期,经过反复的推演,陈剑臣又捉摸到了有关《三立真章》凝练正气的一些窍门——
正气、力气、法力,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作用效果有所差别而已。正气被使用消耗出来,亏损过度的话,人的精神就会产生深深的疲倦感,有气无力,打不起劲头,需要时间恢复,重新把正气养回来。
而当前体内凝练出的正气数值强弱度,则可以通过泥丸宫内的那篇《三立真章》看出来。
《三立真章》,共有九百九十九字,一一浮现而出,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悬挂在陈剑臣泥丸宫里开辟的识海世界中心,只要他闭目思索就能感应到,在这方面,倒有点像修士的内视。
泥丸宫内,竟悬挂着一篇文章。
此等奇异境况,一般人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这篇文章,刚刚横空而出的时候字字如斗大,稳定下来后字字凝缩成拳头大小,光芒尽敛,显得黯淡无彩,不辨面目。远远看上去,反像一扇立于虚空的石碑,不动如山。
但当那天陈剑臣取得突破,终于凝练出了正气,文章的第一个字——“太”字,居然就像通了电似的,浑体发出亮光,莹莹如天上星辰。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陈剑臣第一反应就想起了前世繁华街道上的那些霓虹灯牌上的字体。
只是在家里的时候,为了镇压土地阴神,陈剑臣写出一个“镇”字,损耗了所凝练出来的正气,那“太”字就重新陷入了黯淡。好在后来休养了几天,字上的光芒才又再度焕发。
通过这段经历,陈剑臣认识到,炼气和养气之间的区别。换句话说,炼气属于创造,而养气则是回复,养气要比炼气容易许多。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炼气譬如打泉眼,当泉眼上涌现出来的水被用光后,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