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看着朱植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吩咐门子把湘王请进来。过了一会,门外走进一名身材高大白净地帅哥,一道清秀的胡子留在嘴唇之上。解缙以前也曾在太子葬礼上见过湘王,依稀还能认出来,这个湘王可是出了名的有才之人,文韬武略无所不通。眼下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朱柏知道眼前之人就是解缙,连忙跪倒在地:“臣朱柏,叩见钦差。”解缙连忙将朱柏搀扶起来,自己又跪了下来:“臣解缙,叩见湘王殿下。”两人分别跪拜,各有礼数,这朱柏跪拜地是负有皇命的钦差,解缙代表着皇帝;解缙跪地是自己本来臣子的身份。
见完虚礼,朱柏道:“钦差到达,本王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能迎接,还请恕罪。”语气中充满了不悦。解缙伸手请朱柏坐下,然后才道:“殿下稍安毋躁,我们刚刚才到,具体情况在下刚了解了一些,实在是林马二人地主意。”
朱柏神情不屑道:“既然钦差来了,何必让宵小动手,不如现在就将本王拿下押到京城,省得担心本王跑路!”
解缙本不是特别好相与的人,见自己解释了朱柏还咄咄逼人,心中不快,反诘道:“有没有罪,殿下心里最清楚,在下不会不理证据,擅自抓人;但假如查出实证,就别怪本钦差不客气了。”
“你……”这两句软中带硬的话噎得朱柏接不上来。
见他的白脸一红一绿的,解缙心中稍微顺了点气又道:“其实皇上对殿下仍然念及亲情,君不见周王之事乎?此番皇上特地遣辽王与在下来荆州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误会消除了自然还殿下清白。”
吃了瘪的朱柏气焰明显不再嚣张,道:“那还希望上差仔细调查,好还本王一个清白。哦,对了,十五弟呢?”
解缙道:“殿下一路舟马劳顿,已经入后堂休息去了。殿下请回吧,明日辽王还要与在下过府代天问话。”本来想来给钦差一个下马威的朱柏见他下了逐客令,只得行了个礼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朱植并没有真的跑到后面睡,一直在屏风后偷听,直到朱柏走了,才捏手捏脚想入后堂。只听前面解缙道:“殿下,您休息好了?”
朱植见自己行状被人拆穿,才不好意思地转出来。哂笑着道:“十二哥火器还不小,嘿嘿。这么没有城府之人,解大人看来,到底像不像密奏所说心怀不轨呢?”
“这个?”被朱植这么一说,解缙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诧异地看着朱植。
朱植诡秘地一笑道:“好了,这回真的累了,本王到后堂歇息去了,一会吃饭别忘了叫我。”
PS:出差停更多天,非常抱歉。再来一个2900还债。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三章 请君入瓮(5)
根本没有人叫朱植起来吃饭,叫醒他的人是自己从辽东一直带来的侍卫。侍卫小声道:“外面有个人拿出锦衣卫的令牌,声言非见钦差不可。”
朱植迷糊着说:“解大人呢?叫他来应付即可。”
侍卫一脸为难道:“殿下,解大人他有事着急出去了,所以……”锦衣卫,又是锦衣卫,朱植知道这个衙门可不是什么善茬,没办法,他只得穿起衣服。
偏堂中坐着一名打扮朴实的汉子,身上土布衣服,洗得倒还整洁,只见他白白胖胖,相貌甚是平凡。朱植怎么看也和心目中穿着风衣戴墨镜的酷酷形象有着天渊之别。
见穿着亲王便服的朱植走进房门,白胖汉子连忙起身跪倒道:“属下,锦衣卫百户董斌参见辽王殿下千岁千千岁。”
朱植一撩袍子,坐在黄花梨的椅子上,道:“董百户,起来吧。”心里却想,乖乖,多牛的锦衣卫啊,一个小小的百户就敢直接求见钦差亲王。朱植压制着心中的不快,笑嘻嘻的吩咐下人送上茶水。
董斌坐下道:“十分抱歉百忙中打扰殿下,只是有些密奏要面呈钦差。”
朱植一下子警觉起来,密奏?难道是?朱植道:“是什么密奏?”
董斌道:“回殿下,自从有奏本上书言湘王非法事后,锦衣卫就下令搜集有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这些都是近几年,卑职搜集地有关材料。请殿下过目。”说着从衣服里拿出三个奏本交到朱植面前。
朱植在看这些奏本前问道:“你是说。第一个上书言湘王非法事的不是你们锦衣卫?”
董斌道:“不是锦衣卫,是湘王府中一名经历。”
朱植点点头,若有所思地将目光转移到了奏本上,第一本说的是湘王自前年开始在城东山边建了一座景元阁。招纳了湖广地面没有出士的书生到阁中读书,偶尔还会召开书评会,交流读书地心得。这种书评会成为评贬时弊,畅谈国家大事的场所。
比如这个。“洪武三十年五月,湘王与众人评断宋朝盐政,言及我朝,众人斥我朝盐政为坏政,官粜盐贵,民难用之。。。”
朱植明白,湖广既不产海盐又不产井盐,所有盐都需要千里迢迢或从云贵或从江浙运来,沿途关卡层层盘剥。虽然官府规定了粜价,但为了图利。盐商只能加价,反过来如果官府禁止盐商加价,盐商会立刻放弃湖广贩盐。这一来一去造成了湖广四川等不产盐的地区盐价高企。民众吃盐困难。作为湖广本地的士绅自然只看到盐政对湖广地盘剥。
再比如这个,“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湘王与众人评断我朝吏治,陈墨言吏治之坏不惧酷刑,而在禄薄。湘王许之。”
朱植倒很惊讶,这个叫陈墨的书生能看到明朝官制中禄薄的问题。只是明朝吏治是一个综合问题,不是单方面能够解决的,有宋一朝官员的俸禄不能说不多,可是怎么样呢,该贪的依然贪个不停。
朱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关于景元阁论事的报告,虽然也有不少过激之辞,但始终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谈话。这个景元阁是告发朱柏心怀不轨的证据之一,朱植看来就是一帮书生空谈,难道想造反的认会在这种地方商量大事?纯粹胡扯,要是这样都有不轨之心,那就没法活了。
不过让朱植惊讶地是,锦衣卫竟然将景元阁建成到现在所有聚会所有的言论记录在册,好厉害的特务组织。朱植背上冷汗渐出,拼命回想辽东之时有没有一些造反地话会让认揪住把柄。
下一本记叙了朱柏在军中的一些言行,朱植粗略看了看,好家伙,这个十二哥,还是个文武全才地人,报告中说湘王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他时常带领自己的三个卫进山剿匪。湖广一带有不少蛮夷,什么古州蛮,岳州蛮,另外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匪患也多,湘王便时不时带着自己地护卫进剿。
这本是一个藩王的职责之一没有什么可挑剔的,问题在于,湘王在军中时常以威武将军,神勇将军等名号加给部下中有功勇武之人。擅改军制可是谋逆的重要证据,但这三卫去年已经被移驻武昌,许多将官都换了人,如果揪着这个小辫子不放,显然也是欲加之罪。
看来这个湘王比较上进,但性格有些单纯,屡屡犯下些授人以柄的事情。朱植轻叹了口气,心中已经明白了几分,湘王不过是因为文武双全,离京师又不远,所以才遭到了猜忌。看来想做个有为王爷也是万万不得,朱植颇为湘王感到不忿。
最后一个奏本讲的是朱柏平日与人交往的事情。这个奏本朱植看得越来越皱眉头,朱柏怎么都喜欢搞这些东西?报告称朱柏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他经常结交天下云游的道士。而这些道士中不乏鸡鸣狗盗之徒,但也有真本事的人,比如武当山的道士,龙虎山的真人,这些会武之人聚集在一起,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瓜田李下容易让人联想到蓄养死士的做法。
最要命的是一个叫静玄子的道士,帮朱柏拆字,说朱柏是湘王,柏字拆开是木白,加个王字就是木皇,说朱柏遇木要当皇帝。对于这样一个大言不惭的道士,朱柏做了一件缺乏政治智慧的事,仅仅将此人乱棒赶走。
朱植记得后代一个清宫戏,一个野心勃勃的王爷被江湖术士撺掇着“八王大”,结果把他绑了送到宫里还被皇帝责罚了一顿。这会可好,都撺掇朱柏造反了,他只是将其赶走。这回不是被人抓住十足的把柄了吗?
总算把三个奏本看完了,朱植抬起头看着董斌道:“这些密奏里说的可都是实情?”
董斌道:“句句属实,这些消息都是卑职五年来通过布置在王府的内线获得的。上面有令将这些送到钦差处,供钦差参考。”
朱植点点头道:“董百户劳苦功高,这些年来搜集这么多的情报实在是不容易啊。”
董斌被钦差夸奖,顿时有些高兴,道:“殿下过奖,属下不过是完成上峰交待的任务而已。不过不是属下夸海口,湘王殿下所作所为,属下决不会超过第二天就知道……”正说得起劲,突然看到朱植的脸色有些阴沉,这才突然想起来,朱植也是藩王。吓得董斌面如土色,不敢再说。
朱植冷笑两声道:“哼哼,是不是在本王身边也有你的同行,本王与哪个姬妾欢好,你的同行也能不超过第二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
董斌扑通跪倒在地,磕头道:“属下该死,实在没有这个意思,请殿下恕罪啊。”说着又一个一个头磕着。心里暗骂自己多这嘴干吗,本来觉得供上这样详细的情报帮助钦差决策,功劳肯定是有的,只要朱植回去跟锦衣卫指挥使夸上一句,说不定还能离开这个地方,回京升迁。唉,这会一切都毁了。
朱植见他害怕得噤若寒蝉的样子,心中也知道,这些都不过是眼线而已,布置任务的是朱元璋朱允他们,否则再给他一个水缸做胆也不敢监视亲王。心中的厌恶顿时减少了一些,勉强对他道:“起来吧,本王恕你无罪。其实这些事也怪不得你们,都是上峰的命令,你们不过照着执行而已。你提供的这些情况非常好,他日回到京城,我必然会向你们陆指挥提到你的功劳。这些事不要再让其他人知道,好了,你下去吧。”董斌如释重负,连忙屁滚尿流地跑了出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