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物力学
当今生物力学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生命科学与包括力学在内的基础和工程科学交叉、融合目前已愈来愈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力学学科的新生长点。基础研究逐步精细化及定量化,大量数据的积累要求模型化及数学化,为生物力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用武之地。现代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既提出大量新课题,又带来了许多新工具,推动着生物力学由宏观向微(细)观深入、并强调宏…微(细)观相结合。实际应用的不断涌现,催生着以解决与应用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为目标的新的生物工程学。这一新的生物工程学远远超出了基于微生物的、以发酵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及以医疗仪器研发为目标的生物医学仪器这两个传统的领域。不断寻求新的力学和物理原理与方法,与生命科学及其它基础和工程科学进一步融合,已成为当今生物力学发展的主要特色。当今生物力学正经历从“xxbio=bio…x”(交叉)到“bioxx=x…bio”(融合)的转变。在基础研究层面上,它将与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等紧密结合,重点研究生物学的定量化和精确化问题;在应用研究层面上,组织工程、药物设计与输运、血流动力学、骨…肌肉…关节力学等正在或已经得到临床或工业界的认同,其核心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当前生物力学的发展特点可大致归纳为:内涵扩大(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有机融合(生命科学与基础和工程科学),微观深入(细胞…亚细胞…分子层次;定量生物学),以及宏观…微观相结合(组织工程、器官力学;信息整合与系统生物学)。宏观生物力学研究仍为主流,但宏观…微观相结合、微观生物力学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当前生物力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1)细胞…分子力学;2)器官…组织力学;3)骨骼…肌肉…关节力学;4)生物力学新概念、新技术与新方法等。
(5)环境力学
环境力学是力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而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变形、破坏、流动、迁移及其伴随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导致的物质、动量、能量输运,定量化描述环境的演化规律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环境力学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环境问题中的物理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促进环境问题的定量化研究。
21世纪的环境力学研究,既要注重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工程实际,将机理研究、规律分析与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的环境力学研究必须抓住一个基础(复杂介质流动和多过程耦合)、两个经济发展地区(西部和沿海)、三个方面(水环境、大气环境、灾害与安全),确立重点发展领域,促进学科的发展。
一方面,强调环境力学中的共性科学问题,包括:(1)环境流动与输运的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2)气、液、固界面的耦合;(3)多相、多组分、多过程,以及多尺度的耦合分析等;(4)“环境力学”中模型实验的尺度效应问题等。
另一方面,瞄准西部开发和沿海经济开发,以及重大工程和影响的实际环境问题,包括:(1)西部干旱、半干旱环境治理的动力学过程—土壤侵蚀机理、沙尘暴形成和输送机理、以及荒漠化治理;(2)以水或气为载体的物质输运过程—污染物排放过程的精确预报、河口海岸泥沙、污染物输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3)重大环境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报—热带气旋、风暴潮/洪水预测、滑坡/泥石流产生机理、全球变暖。(未完待续)
252 物理学之热学 上
热学是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时的有关性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的探索。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他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
对中国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研究,说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已开始使用火;约在公元前二千年中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在公元前,东西方都出现了热学领域的早期学说。中国战国时代的邹衍创立了五行学说,他把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认为这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水、土、气是自然界的四种独立元素。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早期认识。
1714年,华伦海特改良水银温度计,定出华氏温标,建立了温度测量的一个共同的标准,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经过许多科学家两百年的努力,到1912年,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后,人们对热的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热学的科学理论。
历史上对热的认识,出现过两种对立的观点。18世纪出现过热质说,把热看成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流质,一个物体含有的热质多,就具有较高的温度。与此相对立的是把热看成物质的一种运动的形式的观点,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指出热是分子运动的表现。
针对热质说不能解释摩擦生热的困难,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各种摩擦生热的实验,特别是朗福德的实验,他用钝钻头钻炮筒,因钻头与炮筒内壁摩擦,在几乎没产生碎屑的情况下使水沸腾;1840年以后。焦耳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热是同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相联系的。
焦耳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证实了迈尔热功当量概念的正确性,使人们摈弃了热质说。并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实验基础。与此同时,热学的两类实验技术——测温术和量热术也得到了发展。
热学主要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它有两种不同描述方法——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热力学是其宏观理论,是实验规律。统计物理学是其微观描述方法,它通过物理简化模型,运用统计方法找出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本课程内容包括热力学平衡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气体分子速率及能量的分布律、气体中的输运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固体、液体和相变。
发展简史
人类对热现象的认识首先源于对火的认识?一、古代物理学中的热学
古代西方:火、土、水、气是构成万物的四个主要元素。
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实际古代物理学主要成就是古代原子论,人们用古代原子论解释一切现象,其特点是猜测性的思辫。
二、17、18世纪对热的认识
热是物质内部分子运动的表现这一基本思想逐步确立,但由于缺乏精确实验根据,尚未形成科学理论。
18世纪中叶以后。系统的计温学和量热学的建立,使热现象的研究走上实验科学的道路,由于各种物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尚未被揭示出来,“热质”这一特殊的“物质”被臆想出来;在以“将错就错”的形式发挥一定作用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三、19世纪的热学
在1644年笛卡儿在中就提出了运动不变的思想,但没有给出具体反映这种不变性本质的物理概念。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拓广,逐步发现不同的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德国科学家迈耶从哲学角度首先确定了这种永恒性,他坚信“无不生有,又不变无”,通过对马拉车运动过程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指明轮子摩擦散热和马做功一定有确定的比例;后来英国科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精确和严格的实验。测量出热功当量为4。18j/cal,确立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最终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他从v=推出了mgh=1/2mv2;并建议用1/2mv2代替mv表示机械运动的强弱,用来度量能量的改变。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了正确的哲学思想、严格的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推理是自然科学认知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热现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以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通过分别对法国工程师卡诺关于理想热机效率问题研究成果的细致分析,各自独立的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热力学函数。
1850年前后,物理学界普遍认识到了热现象和分子运动的联系,但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的物理图像仍是模糊或未知的。凭借着对分子运动的假设和运用统计方法,克劳修斯正确地导出了气体实验公式。另外,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分布规律和平衡态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吉布斯把玻耳兹曼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方法推广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将平衡态和涨落现象统一起来并结合分子动理论一起构成统计物理学。
四、现代物理中的热学在1900年欧洲物理年会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发表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讲话。其中他不仅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善这座大厦了”。而且又讲道“在物理学的天空中几乎一片晴朗,只存在两朵乌云。”他所指的两朵乌云其实就是迈克尔逊—莫雷测量“以太风”实验和测量黑体辐射实验中用现有的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后来对“以太”的测量的研究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揭示了经典牛顿时空观的严重缺陷;而对黑体辐射能谱分布规律的研究及对热容量的研究,揭示了经典统计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缺陷,发现了微观运动的新特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用这种假设成功地揭示了黑体辐射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