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贝斯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探贝斯特-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用及用法。

    本教材的特点如下:1与现有本科教材相比较,吸收了其优点,质量有明显提高,全书的结构和分类更为合理、名词术语更为规范。并首次对功效术语进行了界定,总论及各论概述部分,分项论述,条理清楚,便于学习和记忆。2对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阐述更加简明扼要,能符合教改地要求。3所附参考资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又反映了学科进展。

    本教材编写立足于中医院校教学的需要。面向21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贯彻精品和质量意识,继承和发扬五、六版教材的优点。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便于教学,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目录折叠

    上篇总论

    第一章中药与中药学

    第二章中药的功效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下篇各论

    第五章解表药

    第六章清热药

    第七章泻下药

    第八章祛风湿药

    第九章化湿药

    第十章利湿药

    第十一章温里药

    第十二章行气药

    第十三章消食药

    第十四章驱虫药

    第十五章止血药

    第十六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七章化痰药

    第十八章止咳平喘药

    第十九章安神药

    第二十章平肝潜阳药

    第二十一章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二章开窍药

    第二十三章补虚药

    第二十四章收涩药

    第二十五章涌吐药

    第二十六章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索引

    精彩书摘折叠

    1。三品分类是本草史上的第一次药物分类,反映出当时人们已不满足于孤立地认识各种药物,而是力图找出药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思维上已经产生了飞跃。三品分类抓住了临床药物学药物分类的关键——主要功效(扶正与祛邪)和毒性,这对后世的功效分类和性能分类,具有巨大的启示。其历史功绩是应当肯定的。

    由于历史条件和医药学术水平的限制,当时对药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并且还受到道家和方士思想的影响,其对药物品位的判定。带有若干主观臆断的成分,未能反映出药物临床效应的客观实际。如书中将有毒的丹砂列于上品之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之这种分类比较原始粗略,所以,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三品分类最终被其他分类方法所取代。

    自然属性分类依据药物来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三类不同归属,再结合各类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细分药物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属性的分类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就是这种分类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应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的中药学专著是《本草经集注》。该分类方法最适用于载药数目繁多的大部头药学著作,所以成为后世综合性本草药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未完待续)
423 中药学 6
    明代《本草纲目》则是古代本草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最高成就,书中采用该方法将1892味药分为60类。其矿物药的金类主要是金属的单体物质、合金和金属矿石,玉类主要是硅酸盐化合物,石和卤类多是非金属单体及其化合物。每一类中,还大体上将相同元素和化合物集中排列。植物药中的草部,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9类。各类药物的排列次序也较为科学,如芳草之中当归、芎劳、蘼芜、蛇床、藁本、白芷等依次相随;毒草中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列为同类。前者是因为“花实似蛇床”(伞形花序);后者则是茎叶“折之有白汁……结实一颗三粒相合生”,这正是大戟属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对植物的“析族区类”,已孕育着现代科属分类的萌芽。其动物的排列“由微至巨,由贱至贵”,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观点。《本草纲目》的分类,领当时世界之先,纲目分明,便于查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本草中的自然属性分类,基本上是实用性的分类,与现代系统的植(动)物学自然分类,尚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这种系统的自然分类,对临床中药学的意义不大,目前主要为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与药材学等学科所采用。

    3。功效分类依据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药物分类的方法,称为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分类,是以方便临床用药为目的而进行的分类,能够揭示药物防病治病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成为现代临床中药学分类的主流。中药的功效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思想的萌芽。可以上溯至《神农本草经》,其所谓上品“益气”、“延年”,下品“除寒热邪气”等。无疑是考虑了功效为标准的。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虽然还不是具体的功效。但在功效分类的发展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提高,以功效分类为主的本草逐渐增多。但在当时,药物按功效分类的方法初具雏形,所分列的类别比较粗糙,查阅时仍不够方便。

    现代临床中药学一般将药物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其下再分若干小类(节),如清热药又分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等。

    相关理论折叠

    其一。毒药非“毒”折叠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其二,四气疗疾折叠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

    其三,药补趣话折叠

    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其四,君臣佐使折叠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

    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