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只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一只虎-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孩儿兵中,王四的二百人是火铳兵。曾经跟着李过的张新管理着二百名弓箭手,二百名藤牌兵则是由凶猛无比的朱环率领,骁勇善战的铁蛋带着二百名长枪兵,骑兵增加了一百,是三百名,由马世耀带领。

    黄秀一直跟着李过征战,性格泼辣,对李过的太平天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加上天天看着李太平,不觉有些腻歪,便自告奋勇的想要领兵。李过直笑,摇摇头,这个时代的女人像黄秀这样抛头露面的可不多。但是黄秀愿意干,小头目们也支持,更主要的有戚老汉在后面做后盾。

    戚老汉更是骂了一句李过“迂腐,古时有名将花木兰、梁红玉,我女儿怎么了?再说,练兵不就是为了她吗?”

    见戚老汉这样说,李过便不言语了。
第一百零二章 准备
    李过和黄秀有日子没在一起了,昨天戚老汉将李太平抱走,李过又不担心戚老汉发觉他和黄秀是夫妻,所以,李过就跑到黄秀那里住。这一夜自是鸳鸯交颈,口鬓厮磨。一个是乱世中的英雄汉,一个是巾帼堆里的女娇娃,两个人到底如何,且不需说。

    可是第二天天微微亮,窗户外面竟传来的李太平咯咯的笑声。李太平年纪幼小,虽然体质不错,但也不可能自己走了回来,能出入李过内宅的只有戚老汉一人而已。像刘体纯、聂心等人李过也允许他们别见外,可这些忠诚的人对守卫的人下了死命令,不许任何人随便出入李宅,包括他们自己。戚老汉是例外。

    李过跟黄秀赶紧穿衣服,李太平到了,戚老汉自然也到了。

    两个人收拾收拾便出了门,果不其然,戚老汉正抱着李太平在院子里遛弯。

    “师傅!”“义父!”李过和黄秀两个叫着戚老汉。

    戚老汉叹了口气“这里条件简陋,实难练兵。”

    原来,李过只是占据了两个县城,现在也不过是全县的人民能吃上饱饭,多少有些余粮。做生意刚刚开始,别说些许挣几个钱,可是那钱还要当做本金,扩大规模的。

    现在李过的情形都算不上脱贫,致富就更谈不上。所以,李过现在兵马的士气虽然很高,但装备极差。除了王四的二百火铳兵队列齐整,还算不错,其余的兵马多是用刀。

    骑着马,拿着刀,基本上做一支快速纵队还行,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倒也威风。但要是遇见能防守的强敌,却很难攻打进去。而这样的队伍要是防守,因为器械的关系,也不好守。

    “最好有三眼火铳。”戚老汉说道。

    李过低下了脑袋,没有。李过早就听说过明朝的火器其实是很厉害的,他也真正希望拥有一支强悍的火器部队,但穿过来这几年,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的,要不是乱抢一气抢了些钱,就更穷了。

    所以,李过要配备这些当时的高精端武器,几乎是做梦。

    “那就只好先将就了。”什么都没有,戚老汉也没辙,只能另想办法。

    戚老汉掏出一张纸来,昨天晚上写好的,递给了黄秀和李过,说道“把这单子上的东西准备齐了吧,这些再没有,那就真的没办法了。”说完戚老汉抱着李太平玩去了。

    李过和黄秀拿过纸单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白蜡树干两米五以上一万根、越长越好,荆棘树条多多,牛皮两千张,弓箭多多益善。’

    这弓箭么倒还算是正经东西,那白蜡树的树干的树芯做成白蜡枪杆已是必然,因为戚老汉已经吩咐李过做一万个枪头了。只不过这荆条和牛皮干什么?李过和黄秀倒是不知道。

    但戚老汉既然这样说了,李过就按照他的要求做了。但李过很是狐疑,欺世盗名、夸夸其谈的人多,这戚老爷子可别是西贝货才好。

    于是,驻守老营的两千精兵和一千孩儿兵开始忙活起来,这两年天旱,很多树都枯死,幸好这里靠着吕梁山脉,倒也寻了一大片白蜡树林,按照戚老汉的规定,做成了八千根两米五长的白蜡杆,又做成了两千根三米五长的白蜡杆。总算是完成了。

    那牛皮从张家口也收了两千张,顺便也买了些弓箭。弓箭不足的又去给三边的师爷赵又廷送了些银子,通过赵又廷经过周旋,弓也补足了五千,箭也很足。

    荆棘条这里倒是很多,更是弄了不少。

    戚老汉命令“编藤牌!”

    于是,在戚老汉的示范下,大伙开始编藤牌。戚老汉所编的藤牌规格都是一样的,两片连到一起,那牛皮则拉紧放到藤牌的中间。加了牛皮的藤牌很结实,不但刀砍不透,甚至用鸟铳在四五十步外也是打不透的。

    李过点点头,老爷子有点办法。

    但是怎么训练部队,李过确实不知道。于是,黄秀便问“义父,您让做了那么多长枪是准备列阵么?”

    戚老汉点点头“当然是列阵!”说完,戚老汉又掏出一本书,递给了黄秀。

    黄秀和李过一看,书名叫《练兵实记》。

    戚老汉气愤愤的说“还有一本书叫《纪效新书》,被人拿走了!”

    李过脸一红,赶快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纪效新书》,递给戚老汉“师傅,徒弟一直给您保管着。”

    戚老汉却也不接,骂了一句“孽徒!”

    李过一听,放下心来,孽徒也是徒弟嘛。

    戚老汉对着黄秀讲着这两部兵书,李过在一边听。

    原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是戚继光总结一生所编练的兵书。在南则《纪效新书》,在北则《练兵实纪》。

    两部书不同之处是,《纪效新书》根据东南沿海的敌情我情,地势地貌而写,总结的是训练义乌兵和对倭寇作战的经验;突出的是以鸳鸯阵为核心,长短兵器单兵协调作战的训练。讲的是大规模的战斗中,小规模的厮杀,主要是练兵。

    而《练兵实纪》则是根据当时华北,特别是蓟北长城边守的敌情、我情而写,总结的是大兵团练兵、车骑步三军协同作战、训练。主要强调车营、骑营、步营的配合作战,车兵、骑兵、步兵、铳手、炮手的协同攻守。适合大规模的厮杀,重在练将。

    其实这两本书相互补充,《练兵纪实》讲的是将领如何指挥整个战役,《纪效新书》则说的是如何在战役中士兵怎么能够占据优势,其实说起来,两者缺一不可。

    听完戚老汉的介绍,李过心痒难耐,若是学会这样的兵法,就能练成不败的强军。

    戚老汉瞪了李过一眼“孽徒,还想造反!告诉你,现在这兵法你练不成!”

    “师傅,怎么练不成?”李过顿时心凉了半截。

    “就说火器之类的,你自己能造么?车骑马炮,你养的起么?”戚老汉说的是实情。

    李过低着头想,只要学会了,难道将来不能实现么?

    看到李过低头吃瘪,戚老汉高兴起来“这下你还造反?”

    “师傅,咱先别说造反的事,不知你见过后金兵没有,那气势,那兵马,可比我们强多了!至少我要对付他们吧!”李过一直记着后金的军威。

    戚老汉也脸色凝重起来“我也见到过,所以,我才在这极有限的条件下想出了这个办法!”
第一百零一章 骂人的原由
    戚老汉确实转了性子,而且,这戚老汉倒是真的跟明朝的名将戚继光有些关系,虽说不是直系,倒也真的学到了戚继光练兵的精髓。

    几十年来,戚老汉一直想精忠报国,可是权宦当道,政路闭塞,戚老汉却是报国无门。

    戚老汉年轻时也怀着一颗雄心,曾去报考武举,可是那一年戚老汉运气背的很。武举考试的第三名倒也识得些弓马,考核弓箭的时候虽然箭支没射中靶心,但好赖没脱靶,而且他的父亲也不过是个副总兵,将门虎子之类的话勉强说得过去。可是第一名和第二名就有些过分了,马也上不得,弓也拉不动,只是因为这两个人据说都是极有背景的文官。

    戚老汉一甩袖子走了。也罢,这些个事说不清楚,倘若自己权柄在手,也是会提拔自己的人的。只不过做的有点过了。

    于是,戚老汉便去了边关,想用一刀一枪博取一份功名。可是干了一个多月的小兵便不干了,为什么,干不下去了。原来到了发饷的日子,戚老汉见没动静,便去讨要兵饷。

    “请大人按时足额发放军饷,否则长久下去,兵无士气,怎能打仗?”戚老汉说的义正言辞。

    “嘿嘿!”发军饷的明军军官乐了“你他娘的小新兵蛋子,跟老子这样说话,能吃上棒子面稀粥还不知足?滚回去!别惹老子发火!”

    戚老汉一时火气,拿出兵器叮叮当当一顿打,将那个军官和几个护卫揍了个鼻青脸肿,然后抢了一匹马,夺营而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戚老汉性子耿直,搞军事行,搞政治不行。只是眼睁睁的看着国家弥乱,内忧和外患几乎将大明朝摧垮,干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

    第一次看见李过,戚老汉见这个年轻人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心中那份喜爱自是不必去说。可是猛然间发觉李过是乱匪,希望顿时化作失望,心中那份懊恼更是无法言表。

    正在懊恼之中,自己竟然被这个李过绑了票,戚老汉几乎肺子没被气炸。

    可是跟着自己又是喜欢又是憎恨的李过走了一圈河曲、府谷,戚老汉的心里又发生了变化。若要百姓安居乐业,也真的只能是这个李过。

    所以,这段时间戚老汉思来想去的,心情很复杂。要是跟着李过这样造反,不行,绝对不行,怎么说自己也是大明的子民。但李过说的、做的又很有道理,虽说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