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无影冲着舒、金二人笑了笑道:“冬卉妹妹、良祖,看完后再说。”
“是,皇上。”两人站在一旁,也看向场上。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在海无影的脑海中:“皇上。”这个声音并非是在海无影的耳边响起,而的确是“出现”在海无影的脑海里,就如同当日海无影和李儇的交流似地。
不过,海无影还是知道,这是陈抟的声音。
海无影愣了下,看了看身旁的陈抟,正欲开口相问,却听陈抟的声音继续出现道:“属下是用帝王谷之意念挪移法与皇上交流,除了皇上外,其余人皆无法知道。”
陈抟曾经说过,帝王谷有不少秘法,只是他所练成的十分有限。这种意念挪移法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将一个人想说的语言通过意念传输传送至另一个人的脑海里,而不用动嘴。意念挪移法分为初、中、高三层境界,以陈抟的功力,也仅仅是初窥门径而已,只能在三米之内方可奏效。谷中大长老已经修炼至中层境界,可以在十多米之内使用此法。据说,一旦修炼至守护使者那般境界,便能在百米之内使用此法了。
海无影明白,陈抟之意是不想让杨复恭等人知道其武功深浅。
“皇上,韩桐所使的招数乃是盘龙棍法,这套棍法十分刚猛,在力量上胜于对方,但招式的精妙程度却是远远输于郭云昭的枪法,尽管如此,韩桐能将盘龙棍法练到这般境地,也算是极为不易了。郭云昭的枪法则是郭家祖传,也即是从楼观武学中演变而来的,只是郭云昭的郭家枪法似乎有所退步,其中多了不少花哨的招式,好看,但降低了实战的威力,虽然还是稳占上风,如要获胜,却是要到五十回合之后了。”
“原来是郭云昭占据了上风,看来热闹和门道毕竟不是一回事啊。”海无影一边接受陈抟传来的信息,一边暗自想道。
意念挪移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海无影所得到的的信息和陈抟的意念几乎同步。当然,有优点就会有缺点,此秘法只能单向传输信息,除非两人都精通此法,而且还要功力悉敌。海无影哪有这种境界,因而只能被动地接受陈抟传来的信息,自己的想法却是一点也传不出去。
有了陈抟的指点,海无影似乎也看出了一些门道。
郭云昭步伐轻盈,飘逸轻灵,人枪合一,一招一式间无不充满着洒脱、奔放,胜似闲庭信步,游刃有余。而韩桐的武功路数看起来却是颇为笨拙,不过倒也能够遮挡住郭云昭的长枪。
转眼间,两人又斗了十来回合。
“皇上,韩桐力量虽大,但使用不得其法,加上棍棒力沉,顶多还能坚持七、八个回合。”
“是吗?”海无影下意识的小声问道,不过随即反应过来,四下看了看。好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对战的郭、韩二人身上,谁也没有察觉到海无影在说话。
“皇上,现在是第四十九回合,韩桐力衰,难以维继,皇上看下去就知道了。”
除了张浪狗和海无影外,在场之人大都是行家,就连杨复恭也略通武艺,虽然无法像陈抟一样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冬卉姐,我看那姓郭的少年即将取胜。”
“没这么快吧。”
金良祖小声道:“不信你看,不会超过二十招了。”
和陈抟的判断分毫不差,在第五十七回合时,郭云昭长啸一声,长枪一抖,一招龙跃千里,如电闪般撕开了韩桐长棍所舞成的防御圈。
韩桐再也来不及遮拦,见长枪已至,退后一步道:“郭兄弟枪法如神,我败了。”
“承让。”郭云昭谦逊道,“韩兄,小弟侥幸得胜。”
韩桐爽朗地笑道:“败了就是败了,日后有机会再向郭兄弟请教。”
“好,互相学习。”
杨复恭笑笑,上前两步道:“第一场比试,郭云昭胜。下一场,王晏球对张建林。”
尽管王晏球仅有十五岁,但在身材上并不输于魁梧的张建林。
两人不约而同地都挑选了一把两米左右的长柄拍刀。
唐朝军队有五样制式装备,那就是唐刀,长枪,马匹,弓箭以及铠甲,传到后世,最有名的就是唐刀和明光铠了。
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
按照《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其中,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刀和战斗刀两种,仪刀就是仪仗队使用的兵刃,好看但不实用,横刀则是唐朝士兵最为普通的佩刀,这种横刀也就是日本武士刀的先祖。陌刀乃是重兵器,主要为步军和马上大将所用,因其分量沉重,一刀斩下,常使敌军人马俱裂,故在唐军中会挑选力大之士,使用加重加长后的陌刀(拍刀),组成特殊的陌刀军。
至于明光铠,则是因为其中的护心镜会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得名。
“张兄,请。”王晏球倒提大刀,摆出一招开门迎客的招式言道。
“王兄弟,请。”张建林知道,眼前这位少年虽然年轻,但各项武举成绩全是名列前茅,此时又挑选了一柄分量沉重的大刀,自是不敢大意。
第九十三章 一休
“王晏球年纪轻轻,却和成年人一样,能够使得动如此沉重的兵器,看来力量不小啊。”
这句话的声音很大,站在海无影左边的杨复恭听得一清二楚,笑道:“皇上,这少年双臂之力恐有千斤,在测试力量的项目中,他的爆发力可是名列第一的,比起韩桐、张建林、郭云昭等人都要略胜一筹。”
海无影赞道:“好,果真是英雄出少年。”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杨守立小声道:“岐墨大师,你觉得这两人何人能胜?”
岐墨同样小声道:“我看好王晏球,除非张建林的刀法远胜于他。不过,这两人的刀法怎么也比不过杨大人的。”
“皇上,如果属下所料不差,王晏球应该师从一休大师。”陈抟似乎知道海无影不了解此人,继续传送道,“一休大师乃是三十年前江湖上著名的大和尚,据说此人出自少林,由于好酒肉,被少林除名,之后便四海为家。一休大师武艺高强,生平有三大绝艺,一是箭术,二是力大,三是酒量,因此也被尊称为三绝大师。当时,帝王谷有一前辈曾经见过大师,言及其力量修行法和力之极致有相通之处。”
“一休?”海无影暗自说了句,一下笑出声来。
此时,王晏球和张建林已经斗在了一处。
数合之后,陈抟将解说词传送给了海无影:“张建林所使的刀法叫做梅花刀法,这套刀法共计七七四十九式,是眼下颇为流行的刀法之一,其特点是灵活多变,易学但是难精,从前面的几招来看,这张建林当有七分火候。王晏球的刀法则颇为怪异,属下未曾见过,倒是有点像厨师切菜切肉的技法,这,这或许是一休大师自创的技艺吧。”
有了陈抟的解说,海无影似乎也能看出些许门道。
刀为“百兵之胆”,是中华武术中最为重要的器械之一。从古至今,练武之人以刀为兵器者最多,特别是在唐朝时期,随着冶炼技艺的成熟,横刀和陌刀更是成为了唐军士卒的主要武器。
和剑法不同,刀法的基本要诀主要为扫、劈、拨、削、掠、奈、斩、突这八种。当然,在如此快速的争斗中,海无影是看不清的。
与第一场比试的情况基本一致,只是双方的用时少了许多,在第四十五回合时,张建林无法抵挡住王晏球怪异的刀法以及瞬间的爆发力,遂弃刀认输。
张建林离场后,杨复恭大声宣布道:“第二场比试,王晏球胜,最后一场比试由郭云昭对王晏球。”
休息片刻后,郭云昭和王晏球开始了最后的角逐。
尽管海无影没有明言,但在场之人都知道,今科的武举状元应该就在这两人中间产生了,而这场实战比试的结果或许就会成为最终名次的依据。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因为长矛使用不便,从晋代起,军中就开始逐渐弃矛用枪了。宋代以后,长枪便已彻底取代了长矛,到了明朝,各家枪法相竞争艳,可谓到了冷兵器时代长枪的鼎盛时期。
“枪法的变化之多远胜于长刀,其主要技法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随着郭、王争战的白热化,陈抟简单地将枪法要诀告诉了海无影。
郭云昭率先抢攻,其枪长七尺半,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王晏球则是舞动大刀,见招拆招,看似全无章法,却又每每在关键之处挡住了长枪的进攻。
在试探性地交换了数招后,两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尤胜前面两场。二十余合之后,只见场上枪影横斜,刀光浮动,哪怕是从服饰的颜色上,海无影也分不清谁是谁了。
陈抟的解说并未停止,海无影的感觉就像是在听广播似地,闻其声而无法看清图像。
“果真如此。这一休大师不亏是天纵奇才,竟然将烹饪刀法用于实战,平刀法,斜刀法,直刀法,剞刀法,剁刀法,交叉切刀法。只是不知这套刀法之名,日后倒要向王晏球请教下。”
“五十回合了,两人仍是旗鼓相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