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三丰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到了京师,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孜省也信此术,引为同道。郭趁机得意地笑着自夸:“还不止这些哩,我还有六雷法,传授此法的人说,用它能召来天上美貌的仙女。”李一听便催着郭成显快快演法。郭却趁机搭起架子来,先让搭起法坛,周围布置,务求全套精致行头,挂红灯,围翠幔。一切布置就绪,方择日登坛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属,纷纷或远或近地赶来观看。

    且说郭成显在坛上作起法来,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骑赤色虬龙降在坛上。其中两位尤其美貌,清啭歌喉,唱起曲来。音节清脆,歌声如怨如慕,似讽似嘲,孜省手下的门客术士都听得呆了。忽然雷雨当空,风刮黄沙,满坛灯火一时吹灭,似乎狐精鼠怪趁机都跑了出来。一阵工夫,这一切又都消失,天际只有纤淡的云片,弯弯的月亮挂在檐头。隐约听到有**声从法坛深处传来,点起灯烛一照,却见有四五个李家的侍妾,赤身**各跨着个傻大汉——都是李孜省搜罗来的术士——僵在那儿,家奴过去强扶他们进去。

    再看郭成显,还站在法坛上,满口糊涂话,正得意扬扬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剑上去将郭斩为两段,抛尸在后花园池塘中,并严令家人不得外传。但这般丑事,哪有瞒得住的,第二天就传遍大街小巷了。

    道士邓常恩,侥幸做到太常卿这一高官,他为人极为阴险狠毒,曾经暗害一人致死。那人阴魂不散,化为厉鬼,常在邓府作怪。邓在做道士时,就听说太行山西有位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们去求他,真是万试万灵。于是派徒弟陈歪儿去求马仙翁的箭术。陈歪儿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见个道人,神态轩昂,手执长弓,腰插七箭(长弓寓“张”,七箭,寓“三丰”二字笔画七划),自称能射鬼,百发百中。陈对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且跟着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庙中过夜。这儿林深月黑,篁竹古木中传来啾啾鬼叫,陈歪儿十分惊怕,道人却说:“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听到那鬼哀号着逃去,陈这下大为钦服。

    次日早晨,叩头恳请道人传他法术。道人倒也慷慨,立即传给他神箭之术。陈歪儿回来见师父,谎说:“马仙翁外出,寻找不到。幸而托师父的福,在路上遇见神仙传了箭术。”常恩听后大喜。这天夜间月色朦朦,府中花园鬼声又起,急忙让陈显一显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则转过回廊,在对面楼上监视。陈戒备不懈,忽然见一鬼飞入对面楼上,陈便挽起强弓,一箭射去。箭声响处,只听大叫一声,有什么东西应弦而倒。忙点起烛火照看,却是邓常恩,幸而箭未中要害,只射伤了左臂。回头再找陈歪儿,早已逃之夭夭了。

 ;。。。 ; ;
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

    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

    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

    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

 ;。。。 ; ;
第001章 轩山祖师下松山
    轩山祖师揣测星宿,推演古书。推算数理,控制时间。撰棋书棋谱,传承于世。他神情一苦,俯视群山,满目苍凉,有些伤感。举目望去,遥远远远,千山之外,整个汴梁,被烽烟覆盖,堆堆战火燃烧。苦着眉,低下头,自言自语:“北宋重文轻文,礼法无存,统治一百六十七年,是时候结束了。金兵入侵,天下大乱,这百姓又受苦了。”说完,自袖擦泪。他那慈祥的脸,苍老的身躯,白发长须,在青山绿水间,更显萧条。时值寒冬,树木凋零。松山之上,林寒涧肃,说不出的荒凉。轩山古城,座座道观,祥云缭绕。满山松柏,陪衬其中,如同蛮荒。看到这些,想到什么,对自己说道:“乾坤世界,神仙一派已经被妖魔鬼怪压制,眼看无法抵抗,几场大战更是死伤无数,连凡人世界,也受到牵连,这样下去迟早会沦陷,我们该怎么办?唉!”

    说完,长叹口气,然后抬头看天,想不出什么办法,无奈问道:“自师父身死,洞玄师弟继承主宰一位,虽然打退封印妖魔鬼怪,但并没有消灭他们,如今,在这凡人世界,几大州中,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也开始发动战争。这样?如此下去?不攻自破,我神仙一派危矣!战乱已经持续百年,受苦的是那些凡人百姓,我该如何是好?太清师弟?这个世界归你管辖?你倒是说说?我们该怎么办?”说完,不由长叹口气,已经问无所问,答无所答。

    太清祖师看着他,也没有办法,只有苦笑,这时,从松亭里走了出来,无奈回道:“轩山师兄?这些事你愁了千年、万年,可以说叹不尽的气,还没想通吗?这事实还是事实,不能改变,也改不了,本生主定没办法。洞玄师弟,为此苦了一辈子,历经千难万难,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