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改变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84年改变的历史-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可是嘴上却说:“这件事事关重大,我等无权做主需要回去请示天皇陛下,不知可否容我等回去向天皇禀报以待裁决。”萧智看着他们微微一笑,说道:“当然可以,不过诸位既然来了就不要急者回去。我在餐厅准备了一个宴会来欢迎日本朋友的到来,我看向天皇汇报这件事伊藤先生就派您的副手前去吧?这样伊藤先生和诸君也可以省去来回奔波之苦啊!”虽是商量的语气但是说出的话却带着不容辩驳的强硬。伊藤博文等人听后都是一愣,接着大怒的说道:“使臣阁下这是何意?难道我们是被扣押了么?”“伊藤先生不要误会嘛!”萧智微笑着说“我只是觉得这样来回的跑费事费力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万一闹出了误会而我手底下的人又控制不住自己再炮攻击那就不好了。我这也是为了双方好”。既来之,则安之,伊藤博文等人也是很无奈,形势比人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时候只好跟着萧智等人来到了餐厅,伊藤博文派出了自己的副官山下友朋去向日本的天皇和大臣们报告清国的条件。

    日本皇宫内,天皇和日本的官员们正在焦急地等待伊藤博文的消息。直到下午4点时山下友朋才到达皇宫,众人看完条约书后,都不禁大怒。这哪是什么条约啊!这就是卖国书!天皇看完后却是一言不,也看不出是忧是怒。在天皇看来这个条约虽然有些过分但不是不可以接受。赔款数量多了些但是平均起来每年只有29o万两白银左右,至于5oo万的抚恤也是可以谈的。可是割让四国十五年作抵押很难让人接受,海军和陆军现在都没有达到条约所规定的数量也是可以接受的。琉球和朝鲜现在也没有臣服,虽说自己为占领这两地花了不少的功夫现在丢掉有些舍不得,但是现在形式比人差也是没办法啊!现在还是先保住本土再说吧!对于后面三条天皇也是没有什么异议,毕竟现在的日本已经对英法德美俄等国开放了,再多一个中国也无所谓。至于长崎事件的责任现在追究谁是谁非还有什么意义么?看着堂下吵成一团的文武官员,天皇忽然没来由的感到一阵心烦。这些人平时总把国家利益挂在嘴边,现在国家有难了却一个个只为自己考虑,真是真是该杀,该杀啊!想到这里天皇忽然间觉得自己很悲哀!自己为了国家的富强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是国家富强了自己会得到什么?是“布皇威于四海”的名誉,还是“得天下之财富”的富有?都不是,自己辛苦得来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这些臣下们得到,自己得到的只是他们的阿谀而已。他们这是在利用朕,玩弄朕!想到这里,这位天皇忽然间觉得自己臣下们的那些嘴脸是多么的令人恶心和厌恶。他要报复,报复这些企图利用他的大臣,他决定接受清国的条件。

    渐渐地宫殿里大臣们静了下来,他们看着自己的天皇,希望他能给争论下个决断。可是天皇的话却令他们大吃一惊,天皇说道:“朕决定同意清国的全部条件,一字不改。朕要忍辱负重!”。静!令人感觉到害怕的静!没有人说话甚至很多人都停下了呼吸。还是山下有朋反应快,立刻跪下道:“陛下不可啊!要是答应了清国的条件我国三十年内就会沦为列强的口中之食啊!”许多大臣也是纷纷劝解。也有许多的大臣支持天皇的决定,众人又是闹哄哄吵了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大家见天皇陛下心意已决,再劝也是无用了,只得同意了天皇的决议。

    当伊藤博文听完山下有朋的报告时,整个人都呆住了。旁边的山下有朋早已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伊藤博文深深地叹了口气什么也没有说就走了。

    1886年八月二十五日,经过伊藤博文等人拼死力争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中日两国在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中华号”上签署了《中日关于“长崎事件”解决的协议》,这个协议除了赔款数有原来的43oo万白银降为了4ooo万并分2o付清外其他的都没有变,当然,四国岛的抵押期也相映地延长到二十年。经过反复的争论和计算,加上利息和5oo万两白银的抚恤金日本总共要赔偿清国白银527o万两白银。通过这个条约中国成功地将即将展起来的日本扼杀在了摇篮里。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都是以中国的附庸国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的舞台上,清国海军成为东亚水面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清国再一次成为了东亚的主导力量。

    有鉴于中国海军的强大,英德俄三国的远东舰队都自觉的缩小了其在远东洋面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规模,以免和中国舰队生不必要的冲突。

    和日本签定和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整个清庭为之一震。光绪和慈禧两人连续布旨意奖赏有功的海军将士。北洋水师也正式改为北洋海军,升任原水师提督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总督,封为三等平东侯。而李鸿章仍任北洋海军总理大臣全权负责海军。萧智等人也是具有封赏,。有鉴于海军的作用,清政府决定继续加强海军的建设,打算从日本的赔款中拿出35oo万两来用于海军的建设,分配方案为南洋海军2ooo万两,北洋海军15oo万两,其余款项除去对“长崎事件”中受伤水兵的抚恤金则全部收入国库。对于收入国库的钱的用途,萧智等人也是心知肚明。

    由于四国岛被抵押给了清国,所以朝廷里就要不要派军队,到底派哪支军队去四国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一派认为既然条约规定了清国拥有四国2o年的主权,就应该派军队驻扎以维护那里的秩序。同时在那里实行有效地统治。2o年后未尝不会变成大清的土地,那时就是开疆拓土之功了。另一派则认为清国现在劳费繁多的去驻扎军队,2o年后还得撤回,这样来回的折腾实在不值。不如还给日本以显示大清的气度。两派的争执在光绪和慈禧看来都有道理,一方面是开疆拓土的不世功勋一方面是可能驻军带来得浩繁花费,两人心里委实是难下决断。就在两人不知如何处理时,萧智的一道上书解决了他们的难题。萧智奏请有新组建安南省的军队去四国驻扎,一来安南士兵居于四国,其语言不通,不易造反生事。二来,四国为海岛,只要守住港口就可守住全岛,所以驻军不需太多。三来四国经济有一定基础,可以就地征税以供军用。看完萧智的奏则慈禧与光绪都大为赞赏。第二天在朝堂上议了议就同意了,毕竟大清有百余年没有人开疆拓土了,这个功勋和荣耀实在太吸引慈禧和年轻的光绪帝了。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萧智等人也是忙的脚步沾地,一方面要监督日本从琉求,朝鲜和四国等地撤军另一方面要组织安南省的部队进驻四国(朝廷根据地域特征,将琉求群岛在行政上划归了新建的台湾省,设立了琉求府。但是在军事区划方面却属于南洋海军的巡航和防卫范围),一直到三个月以后都交接的差不多了萧智他们才松了口气。

    而日本方面在这三个月则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动荡。激进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对峙,经过一番血腥的斗争,保守派在天皇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权,日本的改革步入了缓慢甚至停滞的阶段,由于日本的保守派坚持稳定与和平的改革方式,所以日本的社会前所未有的稳定,海军和陆军的被限制使得日本保守政府有相当的财力来支付赔款和投资。日本的轻工业得到迅展,再加上外来的投资,这些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快提高。人们对新的保守政府也开始信任起来,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弥漫于日本全国的军国主义侵略思想开始被和平的气氛所取代了。

    这些情况的变化也使得东亚的和平局面得到了较长时间的维护。但是北方的俄国却又开始不安分起来。



………【第十八章:发展才是硬道理(1)】………

    1886年就在这样的忙碌与争斗中渡过了。随着清廷接受萧智的推荐,任命杨云(原太湖号舰长,萧智在安南的民政总长,其位置随后被李思念接替)为四国总督的命令的到达,萧智从安南正式向四国岛派出部队。在向四国派军的问题上,萧智耍了个花腔。第一批进驻的军队是原黑旗军改扩编而来的教导旅,不是萧智奏章上写的安南本地人组成的军队。八千名教导旅战士一踏上四国岛,就按照事先拟定的作战方案迅占领各个港口,电站和邮电局等要害位置。为了防止岛上的日本军国死硬分子的袭击,萧智给旅长刘永福等人下达了一个命令:只要对方携有武器即可开枪击毙。这个命令使得作为先头部队的教导旅进展迅,约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共击毙抵抗分子4624名,俘虏422名,教导旅自身伤亡127名,其中牺牲29人,重伤47人,轻伤51人。可以说教导旅以较低伤亡肃清了岛上大部分的死硬抵抗分子,为以后更好的管理改岛打下了基础。为了表彰教导旅的功勋,萧智特地以军部总司令的名义向该旅出贺电,并为该旅荣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四国岛也随着杨云等管理人员的到来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展时期。

    随着军事行动的进入尾声,萧智他们逐渐把精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上。现在由于安南的经济高展,一些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如果不好好解决可能会给现在的安南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料理好军队的是之后,1887年二月一日,萧智开始了自己对安南省得次巡视。先从河内出沿公路去和平。然后北上去新的钢铁基地宣光和太原,从太原坐新修的海太铁路(海防港―北江―太原)去海防港并进行视察,在海防坐船去琼州府,视察完琼州之后在三亚坐船去清化,然后从清花坐船南下巡访安南个沿海城市。终点时最西边的上丁府。

    萧智等人最先到达的是和平,位于黑水河边的和平是一个只有7万人口的小县城,但却是越南北部重要的黄金和白银产地,这里也是安南省贵金属管理局的所在地。去年,这里产出黄金共计2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