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改变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84年改变的历史-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军的掩护下对新加坡起攻击,部队迅在海滩登陆并向市区推进,到当日的十二点时战斗结束,负责防守新加坡的约12oo名英军在看到抵抗无效后选者了投降,这样安南军队控制了新加坡,这也意味着安南海军从此可以以新加坡为前进的基地,从而真正地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也意味着英属印度和缅甸暴露在了安南海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在安南的军队快进攻的时候,远在伦敦的英国人却还在为到底要不要和安南作战的问题而争论着,虽然英国的陆军和海军不断地被调往印度,但那是为了防备安南军队进攻印度而作的必要动作,也是为了向其他国家表明自己决不会屈服于安南的威胁,所以在萧智等人看来,英国人的增兵行为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可以说是为了挽回大英帝国的面子所不得不做的一种姿态。对此萧智早有准备,他先是向清廷了好大一堆的奏折,说明自己出兵实属是英国人所逼,自己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才出的兵。然后又在《中国时报》等报纸上大肆鼓吹这次出兵的缘由,并大肆宣传英国人欺人太甚。但是在接受外国的记者采访时,萧智却闭口不谈两国的争端,而是大谈特谈中英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了,这使得萧智获得了清廷,百姓和英国人的好感。在萧智向英国人出和谈的信息后,英国人的态度也开始软了下来,英国人心里也明白,两方若再这样打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上,英国人在远东地区都不占任何优势,如果真要和安南撕破脸拼个你死我活的话,大英帝国就得把至少一半的海军和绝大数的陆军调往那里才行,但是在现在的欧洲,随着德国的日益强大和经济的迅展,德国人妄图称霸整个欧洲大陆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了,这是历来奉行欧洲大陆平衡政策的英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德国的扩张政策也严重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尤其是在在德国统一后,其对英国的威胁就更大了,所以英国当前的主要力量是用于压制日益强大的德国,而不是把全部的力量派往远东地区与安南拼个你死我活,如果英国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估计德国人连睡觉也会笑醒。

    东南亚的枪声终于停了下来,中国和英国在美国和法国的调停下同意谈判。这也使得在东南亚拥有殖民地的荷兰和西班牙也松了一口气,这几个月的战争已经使得两国遭受了不少的损失,如果再打下去的话,估计这两个国家在东南亚的利益就要彻底的完蛋了,所以从一开始荷兰和西班牙就积极的在中英两国之间斡旋和调停,希望两国能保持克制。

    中英谈判的地点被选在了美国,作为中立国的美国也无疑是最合适,它和安南及英国的关系都不错,而且也是中英两国间的主要调停人。中国的代表全是从安南派出的人,清廷不愿意将这个麻烦往自己身上揽,一道圣旨下来任命萧智为全权谈判大臣,全权的负责与英国的谈判事宜,面对清廷如此的态度,萧智是哭笑不得,在这样一个争取利益的好时候,朝廷却当起了甩手掌柜,难道朝廷的大臣们脑子集体中风了?别无他法,萧智也只好派出自己的人马了。这次谈判萧智决定亲自带队,毕竟有些事情还需要他的拍板,包括李思念,汪海鸣等人都是谈判代表。英国方面则是派出了以外交大臣艾赫。舍尔伯瑞为的代表团,前来和中国的代表谈判。在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的主持下,双方开始了第一次的谈判。

    谈判一开始英国人就叫嚣着让安南的军队撤出所有的占领地区,赔偿英国的所有损失等条件,而萧智等人的回答者是一言不地全体退场。一周后,安南军队在英属缅甸向西推进了三百公里,其前锋部队越过了伊洛瓦底江直逼缅甸与印度的分界线钦敦江,同时南洋海军驶离新加坡基地进入印度洋,开始在英属印度的东海岸洋面游弋。五天后,当艾赫。舍尔伯瑞在美国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吓得差点晕过去。等双方再次座到谈判桌前时,艾赫。舍尔伯瑞再也不叫嚣了,就这样双方经过艰苦的拉锯式的谈判,在美国的调停和劝说下,双方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在1891年7月16日,中英双方签署正式协议,史称《中英南洋条约》,该条约共只有区区的六款条约,但是却决定了东南亚的命运。条约规定:一,中英两国立即实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停火,双方承认对现有占领区的统治权。二,中英双方立即交换战俘,根据一对一原则实行,多余人员由对方出钱赎回。三,英国赔偿安南省两艘被击沉的民船损失。四,英国取消在中国所有地区的治外法权并取消在中国的租界,英国公民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五,英国将在未来一年里交还中国的海关和关税管理权,保证不插手中国的国内事务,撤出所有在中国的驻军。作为交换,中国保证不向英属印度地区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六,中国保证东南亚地区市场的开放,保证各国商人在该地可以合法经商,保护来往的英国船只的安全。

    《中英南洋条约》是一份对中国极为有利的条约,他以出卖了东南亚国家的利益的方式换取了中国权益,安南省的版图急剧扩到,整个中南半岛被纳入了中国的领土,安南省的实力也进一步增强,完成了对中国本土西南地区的包围态势,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外,整个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沿海都被萧智的势力封锁住了,保卫或者包围中国的第一岛链形成了。同时中国获得了马六甲的控制权,使得南洋海军可以自由地出入两个大洋,南洋海军和安南省的活动空间和战略空间都大大的宽展开了。这个条约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国人得到了安南的保证,可以放心的将军队从印度调回欧洲本土,以次可以更好的压制住德国的扩张,同时保住了战略价值更重要的印度,而通过协议,虽然其失去了不少的殖民地,但英国商人还是可以进入远东的市场,并且得到中国的保护。

    后世的史学家一直对《中英南洋条约》有争论,有人认为这使得当时老牌的资本主强国英国全面地退出了东南亚和东亚,给两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带来了希望,也有人认为中英两国以出卖他国的利益来换取本国的权益,是**裸的殖民者的交易。

    萧智等人当然不会知道后世的看法了,他们现在都在参加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主持的酒会呢,对于这次美国能在两国之间调停,萧智等人表示了感谢,同时也赞扬了美国的和平和公正的国际主义精神,萧智认为这次调节成功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美国新外交的开始。面对萧智等人恭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也很高兴,他期待着以后可以和安南有更加密切的交往,希望双方在以后的国际事务中能够有更多的合作来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至于外交大臣艾赫。舍尔伯瑞,布莱恩则安慰他说,美国政府和人民将支持英国的欧洲平衡政策,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此次的调解行为,同时还别有用意的劝说英国人以后加强同安南的交往和了解,也许以后还会有意想不到好处。

    酒会就在这样外交的方式中结束了,萧智等人也要踏上回家的路了。



………【第二十八章:北进的准备(1)】………

    1891年12月底,在结束了同英国人谈判和对美国为期三个月的访问后,萧智等人乘船回到了安南海防港。在萧智不在的这几个月里,安南省在民政总署副署长严复的领导下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一切都在按着计划向前展。遵照萧智临行前的的安排,严复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向本土的经济渗透和情报收集上,所以等萧智一回来,严复就带着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和收集整理的情报找上了萧智的办公室。

    萧智详细地听取了严复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汇报,尤其是对北方本土经济渗透的报告,萧智不但仔细地审阅,而且不时地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幸亏严复准备的还算充分,没有被萧智的问题给难住。在详细的了解了安南省当前的工作进度后,萧智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东亚银行在内地的分行业务进展顺利,同时又在南方各增加了9家分行,安南省的一些商贸行也开始在进入内地经营了,安南省新的建设项目也都有计划的开工建设了,最让萧智高兴的是连接安南和广西的铁路终于开修了,为了这件事萧智可没少向朝廷上奏折,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折子一到了朝廷里就没了下文,好像是泥牛入海一般。还好有两广总督李翰章的帮忙说情,朝廷总算是准了,萧智现在是打心里感谢这个李瀚章李大人了,顺带着连他二弟李鸿章也感谢上了。

    李瀚章(1821-1888年),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安徽合肥磨店乡(今属肥东县)人。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年。文安有六子,瀚章居长,鸿章居次,以下依次为鹤章、蕴章、凤章、昭庆。李瀚章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拔贡朝考出曾国藩门下,初为湖南知县。及曾国藩建湘军之初,即奏调瀚章至江西南昌综理粮秣。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回籍,李瀚章相继回合肥守制。后一年,曾国藩奉旨复出督师,仍召李瀚章回南昌总核粮台报销。瀚章遂偕其母、弟辈移家于南昌。官至两广总督。

    李瀚章于1889年8月8日至1895年4月13日期间,奉旨接替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两广总督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该官职,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从履历中可以看出此人很有经济头脑,一辈子都在和钱粮打交道,正因为如此,他在看到二弟李鸿章写个他的私信中看到:萧智等人奏请朝廷修建安南到广西的铁路,朝廷里面对此事颇有顾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