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剑 奇 情 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 剑 奇 情 录-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若风看见她脸上有了血色,比起往日,精气神好多了,心中略感欣慰。

  “青姐,有什么事?是不是关于锦帛销路的问题?”

  “是啊!咱们织出的锦,总得想办法卖掉吧?”

  “青姐不用急,要是真卖不掉,可以给大家做件新衣,你这个当家人可不要舍不得哟。”

  竹青微笑:“我有什么舍不得的?但是,总不能全部都拿来自己用呀,几百号人,坐吃山空啊!若风,你快给我想想法子,你知道,我一个女儿家,是不便于抛头露面的。”

  “青姐,你这话说得就不对了。卓文君是你的近邻吧?她可以当垆卖酒,你就不能当街卖锦吗?”

  竹青噘起嘴:“若风,人家给你说正经的事呢!”

  刘若风更加严肃:“我说的不正经吗?而且,我以为,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应能做。前朝吕太后临朝治理天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竹青一双眼定定地望着刘若风的脸,却不说话。

  刘若风赶紧道:“好了好了,我扯远了。明天我就出去找买家去,这总行了吧?”

  竹青“噗哧”一声笑出来,继而挺认真地说:“若风,我代表莫家堡的姐妹们谢谢你了!”

  “青姐,你看,你又扯远了!”

  “若风,还有一件事。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你得帮我安排一下,怎么个过法。”

  “中秋节?!”刘若风突然想起什么:“青姐,你说明天就是中秋节?”

  竹青大惑不解:“是啊!若风,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刘若风看看天色,着急地问:“青姐,你知道从这里到青城山需要多少时间吗?”

  “若风,你问这个干什么?你要到青城山去吗?”

  “青姐,你就快说吧!”

  “若风,我虽到青城山去过,但是是从莫家堡方向过去的,至于从这里去要用多少时间就不是十分清楚了。估计得用上两三天吧。”

  “青姐,借一匹马给我,我马上走。”

  “若风,请你告诉我,究竟是什么事?”

  刘若风讪讪地笑着说:“青姐!是芸妹约我中秋之夜在青城山相……相会。”

  竹青脸上的笑意在不经意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她说:“若风,你快去准备吧。我把马给你牵到门口。”

  刘若风回房随便包了两件衣物,带上麒麟剑,赶到大门口,见竹青牵着两匹良驹、提着个包袱走来。

  “青姐,怎么有两匹马?你是想一同去吗?”

  “若风,看你说的什么话,我去,算什么?我是想,你路途不熟,应该找个向导给你引路,所以就多备了一匹马。不过,这个向导只能由你自己去找。另外,这包袱里面有些干粮,你在路上会用得着。”

  竹青想得周到,让刘若风心里感动,一股酸酸的东西涌到喉头,他强行咽了回去。“青姐,中秋节你们自己好好过吧,锦缎的销路问题,我回来后尽快帮你解决。我走了,你——进去吧。”

  刘若风在大街上找了个卖山货的乡民带路。此人将近五十岁,自称就在青城山下居住,对这一带的道路烂熟于胸。

  山民说:“公子,你要是急着赶路的话,应带上两个火把,夜里照明。”

  “好!”

  两个人出成都西门不久,天就暗了。

  明月升起,借着月华缓慢前行。很多时候,两人必须下马来牵着马走。道路两旁的旷野中,农家的灯火星星点点;有零星的狗吠,衬出宁静幽深的秋夜。

  刘若风分了些食物给这位山民。吃罢东西,山民的话多起来:“公子,你是外地人吧?你知道吗,这一带可是千里沃土!加上都江堰水利之便,那是旱涝保收啊。”

  “天府之国嘛,我也听说过。老伯,这里的人们,生活应该不错吧?”

  “唉!公子,不瞒你说,土地虽然又肥沃又广阔,但绝大部分握在大户人家手里,种地的人只能从他们那里租地,要么就成为庄奴依附于他们。我的祖上曾是农户,因为捐税太重,负担不起,只得卖了田土,往山里迁移。”

  “为啥捐税这么重啊?”

  “一是朝庭征得多,二是那些有财有势的大户们隐瞒了土地数量,最后落在我们这些小民身上的税赋就更重了。一年的收成,要交出去十之六七。据老人们讲,只有诸葛丞相治蜀的时候,情况要稍好一些。”

  刘若风不再言语,他在思索。他出身寒微,又通晓史册,知道下层人民生存的艰难程度。即便是在朝廷最体恤民生的汉初文景时期,有些地方仍有百姓饿死的情况出现,其它朝代,状况更为不堪。“如此大好的河山,宽广的良田,为什么就无法让老百姓过上象样一点的日子?”谁能回答他?

  经过一座索桥,牵着马走在木板铺成的桥面,晃晃悠悠的,下面的河水“哗哗哗哗”地奔流。山民说:“公子,下面就是泯江。你不要害怕,这索桥虽然晃得凶,却是很牢固的。”

  如果是在以前不会武功的时候,刘若风或许心里会发虚;但现在的他,却没有感觉到一点儿害怕。——皆因他的内功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月儿西沉,两人点起火把继续赶路。田野间秋霜甚浓,山民加了一件外衣,刘若风却完全没感到凉意。

  终于盼到天明,道路上还没有行人,两个人于是放马疾驰。无奈山民骑术不精,跑了一段后便慢下来。刘若风只得耐着性子随行,也欣赏欣赏沿途的风景。

  直至午后,远远地望见一簇拔地而起的群山,连绵起伏。

  “公子,青城山就要到了。这可是一座天下名山,道门第一代张天师除魔斩妖,后来就是在这座山上得道飞升!”山民的介绍中颇带有些自豪。

  刘若风问:“老伯,青城山上现在还有道士修道吗?”

  “怎么没有?山上的道士可多着呢,听说他们不但练丹,还常常练武。”

  不觉间,到了山脚。刘若风付给山民三两纹银,山民千恩万谢地走了。

  山底有一排草房,住着几名道士,专门负责接待上山进香的客人们,敬奉茶水,存放轿子或车马。

  一名道士迎上来,稽首问:“施主,请问是上山进香还是另有事情?”

  “听说青城乃天下名山,今日特意上山游览,顺道瞻仰天师仙容。”

  “欢迎施主!请施主将马匹放在这里,我们会好好照料。不知施主什么时候下山?”

  “这个……?要看我到时游兴如何,下山时间没有定准。”

  “不打紧,施主尽管乘兴游玩。”这道士又指着山体问:“青城山山系庞大,有前山、后山,后山之外还连着更广大的山脉。从前山上主峰去也有两条小道,左边这条要近一些,会途经天师洞,有天师昔日修行的遗迹,但崎岖难行;右边这条虽远,相对好走一点,经过天师观,是现在我们修道者修练的场所。走哪条道,施主请自行酌定。”

  刘若风仰头望望高耸的山尖,再看看天色,沿着道士所指右侧的小径攀登。

第四十二章  青城
道路曲折迂回,两旁古木参天,遮蔽阳光,幽深清宁,时见清清小溪缓缓流淌,更听得不知名的小鸟在林深处“啁啁”畅鸣。置身其中,让人一切烦忧皆忘。

  “真是避世修心的好地方!”刘若风在心里赞道。

  天师观矗立在半山腰,气势宏大,远远胜过乾元宫。进入观门,刘若风到“善缘台”,在“善薄”上写下自己的大名,捐了一锭五两的白银。

  知客道士稽首致意,递给他一把香烛:“施主,请到大殿上香。”

  拾级而上,来到大殿之内。信徒们在虔诚地祷告祈福,香火缭绕。太上老君、张天师等神灵端坐神坛,享受着世人的顶礼膜拜。虽然刘若风认为神灵不过是人心的一种寄托,但他仍将香烛点起,在心中默默地为他所关心的人祝福,若水、马芸、竹青……

  上罢香,刘若风在观中四处游览,参详张天师修道的遗物,观赏文人墨客留下的墨迹。

  在一处高墙围起的院里,隐隐传出呐喊声。刘若风想进去看看,却被一名中年道士挡住:“施主,里面是本观道士练功之处,请不要相扰。”

  原来,昔年张天师除了道德高深而成为一代宗主,武学造诣也极为不凡。他的弟子承其衣钵,不但传扬道学,而且发扬武学,是为青城一派。那时,武林之中还没有少林,更别提武当,所以青城实际上是中华武术史上较早、较有影响的一个大门派,可谓是人才辈出、历久不衰。

  “练功是这样神秘吗?”刘若风轻叹一声。

  “绝学不外传,这是武林不成文的规矩!施主请见谅。”

  “哼!一点三脚猫的功夫也敢称绝学?如此自我闭锁,何谈发展!”一个苍劲的声音不知从哪里传来。

  刘若风与道士眼光四下搜寻,不见半点人影。

  “阁下是谁?阁下既瞧不起我青城派的三脚猫功夫,何不现身赐教?”道士以言相激。

  半晌没有回应。

  刘若风对道士说:“道长,你们这种封闭的观念确实不利于武学的宏扬。这和作学问一样,一家之言往往存在很大局限,各种不同的观点需要互相补正,才能臻于完备。”

  “小娃娃,说得好!”

  随着这句话声,刘若风和道士身前不远处凭空冒出一个人影来!人影由虚变实,细看其外貌,更令人惊骇:满头长长的发丝遮住了面部,竟是一半雪白一半乌黑,整个人裹在宽大的灰袍里,象是竹杆儿撑起的一副没有血肉的皮囊!

  道士看见这怪人,虽则凛惧,仍不愿失了颜面:“前辈既如此说,就请您指点一下我青城派的功夫!”不过,他这话已显出底气不足,“阁下”变“前辈”,“赐教”成了“指点”。

  “哈哈哈哈!小老道,你还够不上让我‘指点’。你若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