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子莫怕,‘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老子不要你脑壳也不要你头发,老子只要你……”
那女子忽地笑了,仿佛那撩动长发的温柔的晨风:
“新老兄弟听我歌,我歌就必活不多;心有十条亲天父,不容天堂容妖魔……”
李臣典、陈千总、一干湘勇,都被这银铃般的歌声撩拨得如痴如醉,就连李臣典**那匹花马,也仿佛陶醉地蹒跚舞蹈起来。
“不对啊军门,那个是长毛的歌子!”
一个湘勇如梦初醒,脱口高呼起来。
李臣典恶狠狠地拍一记花马脑门:
“莫管这些,来人,给老子绑了带回去过堂!”
众人发一声喊,便待上前。
女子柔柔的长发飘逸着,脸上兀自带着笑,仿佛那撩动长发的温柔的晨风。
“轰!”
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在众人耳轮间炸开。
“洋炮!”
陈千总惊呼一声,双手抱头,就势滚倒在地。
一阵掀天的气浪把他震出五六步远,半晌,才失魂落魄地爬起身来。
女墙已被炸飞了一角,大花马,李军门,墙边唱歌的女子,都已不见了踪影,只有几缕红布,几茎长发,挂在瓦梢树角,在晨风中不住飞舞着。
湘勇们纷纷爬起来,面面相觑地发着呆。
“快去搜,便是北边,没得多少远!”
陈千总老于行伍,惊魂甫定,便很快大致判明了**的地点。
灰瓦屋,黄土墙,当街的破木门侧开着,一株合抱粗细的龙槐,把门洞掩去了一半。
“就是这里了,进去,小心诡计!”
转过横在鸡窝旗杆间,那堵土坯垒就的照壁,穿厅大门的一侧,一门小洋炮黑洞洞的炮口,正对着舞刀握枪闯进来的湘勇们。
陈千总和湘勇们不由地齐齐后退一步,但见洋炮边堆着几个大木桶,木桶前坐着个独臂汉子,乱蓬蓬的长发盘缠在颈间。
“兀那长毛,山穷水尽,还胆敢勾结妖女,戕害我们李军门!”陈千总鼓了鼓胆子,扬刀喝道:“兄弟们上,这洋炮打远不打近,没么子……”
他话音未绝,那汉子独臂一翻,已亮出一条火绳,火头晶莹,仿佛那女子闪烁的眼眸。
“鹃子,得海哥这便来了。”
“轰!”
克复金陵的头功李臣典忽然暴卒,也因此耽误了画像凌烟阁的恩典,和国史立传的殊荣,官方的说法,是李军门戎马倥偬,积劳成疾,但私下里却有流言,说他是在金陵城内**女俘,纵欲过度,赔上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性命。
那座发生了爆炸的小院也被湘勇们仔细刨了几遍,没发现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在后院正房的房梁上,寻到也许是屋主偷藏的、早已发霉了的三升多白米。
方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子曾经很出名,因为李忠王在这里被村里的陶大兰出卖给官兵,而陶大兰自己却又被愤怒的村民扔进了村边的臭水潭。
但很快这里又回复了往日的宁静,本来么,曾中堂都说了不追究,谁还吃多了撑的,上这个一年难得吃上几回酒肉的穷村子来折腾呢?
村子里的木匠李二这些日子显得颇为高兴,干活走路,都哼着歌儿。
“也难怪他,讨了老婆么。”
“嘘——,好像是长毛的女人呢!”
“长毛就长毛,村子里头讨长毛女人的又不是他一个,老六,你弟弟不也讨了?”
“是倒是,可李二那个是二婚不讲,还是个哑巴…”
“咳,我们穷老百姓,哪来那么多讲究,我看李二嫂就满好,本分肯干,还……”
“你们都在啊,”李二爽朗的笑声在人们身后响起:“来,都吃几个老菱,新煮的,你家嫂子怀上了,呵呵。”
这里的夜晚照例是不点灯的,村里村外,一片漆黑,只有间或几声犬吠,打破这死一般的寂静。
李二嫂——就是黎姐——摸着黑拾掇好床铺,慢慢走近自家男人,打算伺候他睡下。
李二摆摆手,走到门窗前四下张望,见屋外无人,门窗也已关好,这才转身走到桌边,点亮了一盏油灯。
黎姐诧异地望着他,自打进得这家门,这还是第一次见他点灯呢。
李二蹑手蹑脚走到蒙着块红布的神龛边,掀开神龛,露出一块写了字的木牌来。
“来,看看,这上面写的是——大唐四太保李公元霸之神位,认得么?”
黎姐是认得的,但她还是困惑地摇着头。
“告诉你罢,反正你就是想乱讲也没法子讲的,”李二压低了声音,眼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李元霸是糊弄官差的,其实村里家家户户,供奉的是李忠王他老人家的英灵,你知道罢,他老人家就是在这村子里落得难。”
黎姐低着头,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她手背上。
“不讲了不讲了,我晓得你也是那里的。来,给李忠王上个香磕个头,也好保佑我们孩子平平安安地生下来,平平安安地长大。”
黎姐转身走到桌边,斟了三盏清茶,双手捧到木牌前,然后虔诚地跪下。
“磕头啊,你这女人,怎么对李忠王也敢……(1)”
黎姐不理会自家男人的埋怨,双手合在胸口,闭上眼睛,口中呜呜,不知在念叨些什么。
李二仿佛明白了些许,叹了口气,自己也规规矩矩地跪下:
“李忠王,你老人家在天有灵,保佑善男信女衣食无缺,鬼怪不侵,小子也恭祝你老人家天天香火,年年血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黎姐听得他念佛,眼睛微微张开,似欲发作,但旋即又摇头闭上了。
灯火跳动着,仿佛那一晚,天边闪烁的星星。
(完)
注释:
1、天国礼俗,跪而不拜,前面于得海拜黎姐是情急生乱,此时祭祀忠王,作为女官出身的黎姐自然会恪遵天国定制。
后记:
我的天国系列小说至今成篇的已经不少,大抵可以分作几个类型:
一、早期如《鹦鹉之魂》、《血路》,大抵情节简单,故事短小,更像是对某些概念性的诠释;《月圆》虽也是早期作品且篇幅相近,却因是完全虚构的故事,显得有些特别,故事情节也因不受史事拘束,显得丰富和自由一些,应该说,它是我过渡到后期创作的先河;
二、后期作品如《血城》,是描写大事件、大场面,出场的几乎都是大人物,小人物只是点缀;《血洲》和《孤城》则是用史实的笔法去描写一个大半虚构的故事,出场的主角换作了小人物,大人物反倒成了陪衬,这两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正如桑桑所说,就是情节日趋复杂,篇幅也明显加长,有些已接近中篇的篇幅了。
这篇《椎沙》则似又有些不同的地方,即史实和虚拟穿插,大事件大人物和小事件小人物交织,构成一幅天国最后一幕的剪影。
关于小说情节本身,我不想多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只简单谈谈几处质疑较多的地方:
关于王次兄洪仁达的最后结局和表现,我的写法恐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实从曾国藩题本上看,洪仁达在临刑前“至死犹高呼天父天兄不绝口”,表现是很坚决的,这个是历史事实,虽然他的坚决是建立在迷信和愚昧的基础上的,虽然他做了许多祸害天国社稷的坏事、蠢事,但史实就是史实;于得海不忍他被折磨,开枪打死他,却没有把那一枪留给忠王,因为在他心目中,忠王是强者,而王次兄是弱者,只有弱者,才需要施舍和怜悯,对于强者,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对其英名的污辱;
关于垅口上忠王的亮相。这大约是我的小说里忠王第一次直接亮相,按照桑桑的说法,举手投足,说话语气,都更像是造型而不是如于得海般鲜活的形象。其实在于得海、鹃子和众多天国儿女眼中,天王、忠王、东王,不就是一个个的造型,一个个的神话、概念和符号么?因此这部书里的幼天王也不似《鹦鹉之魂》中孩子的本色,而更像一个“帝王”,因为后者是第一人称写法,直接进入了幼天王的内心,而这一篇的幼天王,却是将士们眼中的那个“幼主万岁”;
从血城开始,我的天国题材小说中羼杂了较多方言对话,这篇却比较少,反倒有一些很像“天话”的东西,这是因为考虑到书中的角色都是天京城里的守卫将士,平常耳濡目染,接触“天话”的机会更多些。于得海在封王之后便是满嘴天话,但一旦情急,或者城破后跟两个女人独处,天话的成分就明显减少,而方言的比例相应增加,也同样出于这样的考虑。
书里出现了一些诸如诏旨、对联等道具,都是我根据现存类似文件的形制伪造的,没有一件真品(笑),不过自问还是颇可乱真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真品比对一下看看。
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和朋友们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这篇东西大抵是在很封闭很孤独的环境中构思和结篇的,因此其中令人遗憾的地方也一定不少;而且这部书似乎有个特点,就是乍看前几回会觉得味同嚼蜡,只有看到后来,再回头看前面,才能渐渐咂吧出滋味来,现在终于完成,也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这几篇天国题材能够结集出一个单行本,就可以更方便阅读,也可以省却许多重复冗长的关于天国常识的注释,可惜目前国内出版界的形势众所周知,加上我本人久在海外蛮荒之地,脾气又颇不合编辑们的口味,出书之念,也只能留待未可知的将来了。
陶短房
2005年10月23日西非多哥洛美
………【第一章】………
知了~~~知了~~~”
讨厌的蝉儿,在不知什么角落里声嘶力竭地喊叫着。WENxueMI。cOm明晃晃的阳光,从一片惨白、无遮无蔽的天空中直泄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